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玖φ鞣斯柿恕桓龉伊斓甲盼迨龉摇⑶彝瓿闪硕园⒈任髂嵫堑恼鞣R獯罄嗣癫豢俺惺芩呛姆丫薮蟮恼ǎ诔晒ζ诩湮抟晌艘淮笈獯罄恕U缥以诜ü傧菔彼坪艄模恰獯罄牧⒎ㄕ摺C挥兴耐持危獯罄芸赡芑岢晌膊车奶煜拢饨獯罄嗣窈驼戳硪恢中灾实奈O蘸驮帜选1940年6月希特勒胜利后,他随即向法国和英国宣战,这是他的致命错误。如果他当时没有这么做,便可能使意大利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可以左右逢源,从其他国家的争斗中获得巨大的财富和繁荣。即使战争形势已明朗化,墨索里尼依然会受到盟国的欢迎。他本可以为缩短战争过程做出贡献,他本可以巧妙而谨慎地找准时机向希特勒宣战,但是他却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他从未理解英国的力量,他不了解岛国抵抗的长久性和海军的力量,因此,他走向了毁灭。他的历程是他个人和长期统治的一个纪念碑。”〔9〕我每当读到这段话,就会产生疑惑:这个丘吉尔究竟是什么人,他到底有没有人类最起码的道德和良知?
历史就是历史,一个人如果对历史并不了解,就轻率地对一段历史做出结论,并写在纸上供人阅读,那么他对自己可以说是轻率的,对于读者是不负责的。如果是为了证明某一结论而篡改历史,那就是更不应该的。
注释:
〔1〕〔7〕《路德维希·希舍尔给汉费·费兰克德报告》(前者系当时德国的华沙区总督,后者系德国的波兰总督),《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49、333页。
〔2〕(美)威廉森·默里阿伦·R.米利特:《赢者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始末》,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2~443页。
〔3〕《苏联驻波兰部队代表关于国家军发出反苏文件给朱可夫的报告》(1944年9月19日),《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第261页。
〔4〕见《苏军情报员奥列格关于华沙局势的报告》,《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第284~286页。
〔5〕《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作战处关于华沙形势的情报》(1944年9月30日),《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第279页。
〔6〕《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关于华沙起义战况给总政治部的电话报告(节录)》,《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第271页。
〔8〕关于巴黎起义的具体经过参见李兴权:《挺进巴黎》,《较量》第3期。
〔9〕(英)丘吉尔:《战争回忆录》第六十九章。
我看“《人言》事件”
? 散 木
顷读《书屋》2004年第10期赵陵江先生的《想起了“〈人言〉事件”——一桩文坛公案之最新解读》,感到有些话要说。
诚如文章中所揭示的,原来在我们的学界里存在着一种“以鲁迅之是非为是非”的不良学风,也即简单的“政治正确性”的以人划线,于是,它表现出来的状态则是长期充斥着追随鲁迅“站队”的习气,不过,当下,这种学风和习气恐怕已经式微,相反,倒是“逆站队”成了时尚,换句话说,就是老人家曾经说过的:“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它们都是跟风式的“人来疯”。
“《人言》事件”中的鲁迅以及邵洵美、章克标,将之置于当下的言说论场,由于冲淡了历史时光的峻急,本来是很可以从容论说一番的,不过,在赵先生的“最新解读”下,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澄清,似乎反而离真相愈远了。
一
鲁迅1934年1月31日为日本《改造》杂志作《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文中分述“火”、“王道”、“监狱”,以之“讥评中国、日本、满洲的”。《改造》于三月号发表后(可能会提前出版),鲁迅随即在邵洵美和林语堂、章克标所编的《人言》杂志上发现:该刊“扮出一个译者和编者来,译者算是只译了其中的一篇《谈监狱》”,更妙的是在刊登时还有“译者”的“附白”和“识”,以及“编者”的“注”,其中鲁迅认为最“恶辣”的是这几句居心叵测的话:“鲁迅先生的文章,最近是在查禁之列。此文译自日文,当可逃避军事裁判。”又说:这是“一个被本国迫逐而托庇于外人威权之下的论调的例子”,而鲁迅的文章,是“意气多于议论,捏造多于实证”。鲁迅似乎深谙其中的“杀机”,他说:“这编者的‘托庇于外人威权之下’的话,是和译者的‘问内山书店主人丸造氏’相应的;而且提出‘军事裁判’来,也是作者极高的手笔,其中含着甚深的杀机。我见这富家儿的鹰犬,更深知明季的向权门卖身投靠之辈是怎样的阴险了。”(《准风月谈·后记》)
《人言》上的“杀机”,鲁迅疑为“邵家将”所为,比如“邵家帮闲专家章克标”(后来《人言》内部发生分裂,林语堂退出,另辟《论语》,所以这里没有林语堂什么事),鲁迅还以为“邵家将”中“章克标颇恶劣,因我在外国发表文章,而以军事裁判暗示当局者,亦此人也”(1934年6月2日致郑振铎信)。赵先生认为《谈监狱》的“译者”即“井上”是鲁迅故意搞出来的,甚至还说章克标等节译鲁迅的文章(所谓“传统说法”)“实在是一个愚人节式的童话”,可惜他没有任何实证的材料能够证明,有的只是他“最新解读”的臆测。其实,他只要翻翻“据说现今仍然在世的”章克标的回忆录,如《世纪挥手》、《九十自述》等,就不会下此结论了。在这两本书中,章自称是自己翻译了鲁迅的《谈监狱》,而其动机又“原不过想借重鲁迅大名来为刊物招揽几个读者”,如此说来,所谓“最新解读”就禁不住一问了。
章克标是译者和“附白”者,邵洵美为加注者(即“郭明”),后者却被鲁迅疑为章氏之笔,章在回忆录中大呼其冤,并说“想不到他的这种怨忿是如此之深,甚至于要向郑振铎去申诉,但我奇怪他为什么不向夏(丏)尊、章锡琛这几位他的绍兴同乡去谈谈呢,这两位同我见面的机会要比郑振铎多得多”。可见事之确凿无疑。
二
鲁迅为什么会对这篇译作的点评反应如此强烈?除了鲁迅性格本身中多疑的成分(当然合不合理要另外说),这还要从他此前所遭受到的“汉奸”的冷箭谈起。有些时候,隔开了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景,是不太容易掂量出原来的历史分量的,比如赵先生以为《人言》对鲁迅并不构成“隐含杀机”。
《人言》发表鲁迅的译作,或者如赵先生和章先生所称,不过是意在“找茬”,或“借重鲁迅大名来为刊物招揽几个读者”,后果则不能全凭“动机”出发。那么,会有什么后果呢?
鲁迅曾痛慨“今之衮衮诸公及其叭儿,盖亦深知中国已将卖绝,故在竭力别求卖国者以便归罪,如《汗血月刊》之以明亡归咎于东林,即其微意也”(1934年6月2日致曹聚仁信)。他还慨然:“对于论敌,当和苏俄绝交时,就说他得着卢布,抗日的时候,则说是在将中国的秘密向日本卖钱。”(《集外集拾遗·上海所感》)特别是他和内山先生的友谊,由内山系“日本特务”的谣言导致他自己也成了“汉奸”,“我依旧被论敌攻击,去年以前说我拿俄国卢布,但现在又有人在杂志上写文章,说我通过内山老板之手,将秘密出卖给日本,拿了很多钱”(1933年9月29日致山本初枝信)。此外,鲁迅又触怅于纷至沓来的谣诼,“叭儿们何尝知道什么是民族主义,又何尝想到民族,只要一吠有骨头吃,便吠影吠声了”(1934年5月15日致杨霁云信)。他甚至揣测说:“然而变迁至速,不必一二年,则谁为汉奸,便可一目了然矣。”(6月2日致曹聚仁信)鲁迅虽然不屑于谣言,但大概是为了不给敌人以口实,同时考虑到“内山既是商人,虽身在中国,其一切行动态度还难免受制于日军当局,否则‘非国民’三字的罪名会加在他的头上”,所以鲁迅去世前曾准备另觅住处,离开“日本人居住的虹口势力范围”,拟迁至旧法租界去(许广平《鲁迅回忆录》)。其实,就是鲁迅死后,所谓“汉奸”等谣诼也一直跟随着他。1944年10月,战时陪都的重庆举行纪念鲁迅逝世八周年,国民党特务欲加破坏——“军统”特务头子郑介民“主张发布新闻,指出鲁迅曾受日本浪人内山完造之津贴以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