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断提高。与此同时,洋布在沿海、沿江地区的销售也打击了一些地区的手工
织布业。除手工棉织业外,其他农村手工业,如卷烟、榨油、麻布等也日益
商品化。生产的商品化必然导致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从而在农村手工业中产
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手工业中资本主义家庭劳动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发
展,脱离农业的手工作坊日益增多,并在手工业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了
一批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然而就整个中国农村来看,这种发展是十分微弱的。
在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关系获得一定程度发展的同时,中国广
大农民并没有因此而摆脱封建束缚的枷锁。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封建土地
所有制仍继续存在,封建地租剥削日趋加重。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大量土
地被军阀、官僚、商人和地主所兼并,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由于在
半殖民地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微弱,破产农民不得不仍然留在农村,靠租
种封建地主的土地为生。随着破产农民的增多,封建地租日益加重。再加上
中央和地方的苛捐杂税,帝国主义对农产原料的压价掠夺,造成农业生产力
十分低下,农村经济日趋衰败,农民生活每况愈下。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迫使中国农民展开了强烈的反帝反
封建的斗争。在 1900年爆发了伟大的义和团运动之后,农民的斗争此起彼
伏,继续发展。
⑥中国近代工矿交通运输业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是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官办军事工业。它是由清
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的头目——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镇压
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而创办的。最早的军事工厂是
曾国藩于1861年设立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于1862年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个
在技术上依靠英国人的洋炮局。1864年在苏州洋炮局(1863年创办)开始使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1927,北京三联书店1957 年版,第215 页。
… Page 70…
用外国机器。此后创办的军事工厂中,重要的有1865年李鸿章建立的江南制
造局 (于上海)和金陵制造局(于南京);1866年左宗棠设立的福州船政局
(于福建马尾),以及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奏设的天津机器局等。到1894年共
设立了19个军事工厂。①
这种官办军事工业与过去封建时代的官营军事工业已不完全相同。工厂
工人除一部分是调士兵充任外,大部分工人是招募而来,并实行工资制,因
而已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但是它仍然具有严重的封建性。企业由
清政府委派官僚统治,资金主要来自清政府的财政拨款,自己不计成本,没
有利润以及由利润转化而来的资金积累,产品一般不参与市场交换,由政府
无偿地调拨给指定的军事单位,因此,企业的发展同企业的经营情况完全无
关。经营管理十分腐败。此外,在机器设备、原材料的供应以及技术等方面,
对外国资本有很大的依赖性。然而,这些军事工业必竟是中国自己创立的最
早的近代工业,这就在客观上为以后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培养了
一批产业工人和技术力量。
从1872年开始,清政府又举办了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
这一方面是因为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日趋恶化,不堪负担军事工业的开支,“洋
务派”不得不考虑吸收民间资本来创办一些“致富”企业,如轮船公司、铁
路矿山等;另一方面,军事工业为获得原料和燃料的供应,也要求采煤、冶
铁等民用工业部门的配合。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共创办了19个民用工业
②
企业,资本额达1620。8万元。这些企业中包括中国人办的第一家轮船公司
——轮船招商局 (1872年开办)、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关内外铁路
(从天津经山海关向关外延伸,1894年建成)、中国的第一座近代煤矿——
基隆煤矿(1875年开办,1876年开始出煤)、第一家炼铁厂——汉阳铁厂(1890
年正式开工建厂)、第一家近代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1882年正式
成立,1890年开始生产)、第一家电报局——天津电报总局(1880年成立),
以及开平煤矿(1878年正式成立,1881年开始产煤)、漠河金矿 (1887年
建立,1889年开工生产)、湖北织布官局(1890年成立,1892年开始生产)
和纺纱官局 (1898年投产)等。其中,除少数企业是官办和官商合办外,绝
大部分属官督商办。
这些企业已经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它们以私人投资为主,生
产目的为获取利润,产品全属商品,均可自由招雇工人等等。但是它们还不
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企业实权均由少数“洋务派”的官僚大买办掌握,
技术大权由洋人把持,企业还享有特权,实行一定的垄断经营,经营管理十
分腐败,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经营管理制度。然而,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
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官督商办企业曾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过示范和
倡导的作用,促使19世纪70—80年代出现了一个投资创办新式工业的高潮。
早在60年代末,已有商人、地主投资于近代工业。到1894年,共创办
了一百多家民族资本工矿业,雇佣工人近3万,资本总额为700万元左右。
①
其中,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54家,但是有不少企业中途夭折。民族资本企
业主要分布在缫丝、轧花、棉纺织、机器修造、火柴、面粉、造纸、采矿等
① 黄逸平: 《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第261 页。
② 严中平等编: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93 页。
① 黄逸平: 《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第313 页。
… Page 71…
行业。其中,缫丝业是最重要的一个部门。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两地。上
海第一家民族资本缫丝厂是于1881年创办的公永和缫丝厂。广州的第一家近
代机器缫丝厂是继昌缫丝厂,它是在1872年建立的缫丝工场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机器轧花业,最早于1875年在江苏奉贤出现,80年代在宁波、上海
也有了机器轧花厂。1894—1895年上海开办了3家纺纱厂。1896年宁波也建
立了一家纱厂。火柴厂于70年代以后相继在广东佛山、天津、上海、重庆、
太原、广州等地出现。1894年前,全国共有12家火柴厂,资本额为40万元。
从1866年至1890年,共创办了12家机器修造厂,主要从事修理外商船只,
或生产缫丝车等,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汉口。1866年在上海
创办的发昌机器厂,是在一个铁铺手工作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为外
商船厂打制机器零件。1869年便使用近代车床,70年代初使用近代蒸汽动力
设备。它是我国最早使用近代机器设备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民族资本采矿业,主要是煤矿开采和金属矿开采。由于资本不足,缺乏
开矿和经营管理知识,运输条件落后,运费过高等原因,成效甚微。
甲午战争之后,一方面官办军事工业和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企业
仍有所发展;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镇压日益高涨的民主运动和扩大财政收入来源,
①
除对原有的军事工业进行扩充外,又新建了6家军事工厂。 官办和官商合
办、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也有所增加,从1895年至1911年共建立了85家,
②
资本额达2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