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8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笑着解释说:“你说这是王右军的字,每把扇一百钱。”老妇人半信半疑,照着办了,果然被众人一抢而光。王羲之生性爱鹅。他听说一家养的鹅极善鸣叫,便兴致勃勃地去看。不料,那家人为得到王羲之的字,竟然把鹅杀掉做成了款待他的菜,搞得他哭笑不得。山阴县一位道士也有几只好鹅,王羲之来求购,道士对他说:“我的鹅不卖,如果你肯为抄篇《道德经》,这群鹅便白送给你。”
  王羲之对于自己的书法也很自负。自称:“我的字与钟繇不相上下,而张芝则要在我之后了。”他写信给别人说:“张芝学书墨池,我也这样下功夫,怎么会落在他的后面?”
  王羲之的真迹没有能保留到现在。存世的主要是他书迹的刻本。他所写的楷书,以《黄庭经》、《乐毅帖》等最有名,行书以《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最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最传神。
  《兰亭集序》写于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邀请了关系密切的朋友和子侄,集当时名流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亭进行修禊活动。修禊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临水而祭,据说可以消除不祥。这一天,与会者兴致很好,宴饮赋诗,留下大批诗作。王羲之为宴集挥毫作序,是为《兰亭集序》。据《法书要录》引唐人何延之《兰亭记》说:“书用茧蚕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自古以来,《兰亭集序》被人称作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之作。这一名迹后被唐太宗所得,曾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摹写副本,赐给太子、诸王及近臣。而它的真迹,传说则随太宗遗骸而殉葬昭陵了。传世的各种《兰亭集序》的墨摹本,艺术风格并不一致。现在能够看到的本子,有被认为是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的摹本。在石刻本中,以唐太宗时刻在学士院后流落在定武的拓本为上品。①王羲之还是位出色的文学家。他的文章与诗赋都写得很好。《晋书》本① 对于传世的《兰亭集序》帖,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存在着真伪的争论。清人赵魏于乾隆年间,首先从字体的源流方面对序帖提出怀疑。他说:“南北朝至初唐,碑刻之存于世者往往有隶书遗意,至开元以后始纯乎今体。右军虽变隶书,不应古法尽亡。今行世诸刻,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清光绪十五年,广东人李文田全面否定序帖为王羲之所书。他认为序文与《世说新语》中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此文,从篇名到文字上都有区别。他也从字体上论述了序帖是“隋唐间之佳书,不必右军笔也”。近年来关于序帖真伪的争论,始于郭沫若1965 年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郭文以新出土的文物为例证,发挥了李文田的论点,否定序文为王羲之原作,帖文为王羲之所书。郭文认定序帖为隋代僧人智永的作品。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存在着赞同和反对两种意见。1972 年郭沫若又发表《新疆出土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一文,重新提出旧说。时至今日,争论还在继续,很多意见是不赞成序帖为后人伪托这一说法的。1977 年文物出版社将两种意见汇集成《兰亭论辨》一书。1982 年,刘汉屏又发表《论兰亭书体》一书。关于争论双方的观点,只要查阅两书,备知矣。
  传收录的《与会稽王笺》、《报殷浩书》和《遗谢安书》等文都有结构严谨、文字流畅、情真意切的长处。《兰亭集序》更是一篇记事、写景、抒情的上乘之作。它真实地反映出王羲之热爱生活而又慨叹人生短促的复杂感情。王羲之传世的诗作主要有《用笔赋》。他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不失为一篇优秀的书法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把书家写字比拟成一场严肃的军事活动:“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比喻贴切,用意颇深。他指出构思布局是书法的要领,“夫欲书者,先研乾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侣,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王羲之讲述了书家前辈宋翼和自己学书的坎坷经历,并对隶、真、行、草各个书体的用笔立意,结合自己的心得进行了总结。该文被清人严可均辑录于《全晋文》中。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王羲之有文集十卷,录一卷,今皆不存。
  琅邪王氏世代笃信天师教。王羲之的一生也未能摆脱这种迷信思想的羁绊。晚年,他与道士许迈过从甚密,经常炼丹采药,共修服食。丹药的中毒很可能损害了王羲之的健康,晋穆帝升平五年(361)病死时,仅五十八岁。王羲之的妻子郗璿,亦善书,有些王羲之署名的书笺即是她代笔的。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他们都喜爱书法,其中幼子王献之成就最大。王献之,字子敬,官至中书令。他兼精诸体,尤工行、草和隶书,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号称“二王”。
  第二节顾恺之①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
  多才多艺的名士顾恺之出身于江南的土著士族家庭。根据《无锡顾氏宗谱》记载,顾氏祖上先后有多人出仕过孙吴和西晋政权。祖父顾毗,字子治,晋康帝时任散骑常侍,后迁光禄卿。父亲顾悦之,字君叔,历任扬州别驾、尚书右丞。顾恺之的生卒时间,史籍缺载。根据有关史料进行考证,生年约在晋康帝建元二年到晋穆帝永和二年(344—346)之间,卒年在晋安帝义熙元年到三年(405—407)之间。
  顾恺之的仕途并不顺利。最初,他在桓温的大司马府担任参军。桓温死后,他转而依附殷仲堪,任荆州刺史府的参军。殷仲堪被桓玄杀死后,顾恺之改投在桓玄的门下。直到晚年,他才进入中央政府任散骑常侍,不过很快也就去世了。
  他的官职虽然一直不高,但颇有名气。时人都传颂顾恺之有三绝,即痴绝、才绝和画绝。所谓痴绝,是说他为人性格率真、通脱、喜欢谐谑,并带有痴呆的傻气。才绝是称赞他博学多艺擅长诗文,有才气。画绝则是肯定他的绘画技艺的。
  《晋书》本传记载了很多有关他的“痴”的故事。有些人常常为此捉弄和侮辱他。顾恺之曾把一橱珍存的画委托桓玄保存。他知道桓玄性贪,为防止桓玄做手脚,特意将橱门封个严严实实。桓玄没有动橱前的糊题,而是撬开画橱的后板,将画尽数盗走后,重新钉好。待顾恺之取橱的时候,发现画已全部丢失,他没有发火,只是说:“我的这些画大约能通灵气,好像人们能修炼成仙一样,变化而去了。”有一次,桓玄把一片柳叶说成是隐身宝。顾恺之接到后,桓玄就往他身上撒尿,并说宝器显灵看不见他。顾恺之只好承认是个宝。其实,顾恺之非常清楚这一切都是桓玄捣的鬼,只是不敢认真计较。当时,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的争夺相当激烈。桓玄权倾内外,阴险狠毒,顾恺之寄食门下,势单力薄,根本不是桓玄的对手。所以他不得不装痴卖傻,宁可受点委屈,也不在争强斗胜中做了无谓的牺牲品。桓温看出顾恺之的痴里有黠,曾说他一半是痴,一半是黠,合起来是个正常人。
  顾恺之的文学作品传世的并不多。能够反映他文学成就的主要是《观涛赋》和《筝赋》。《观涛赋》文为:临浙江以北眷,壮沧海之洪流。水无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纳景,并激波而扬涛。其中则有珊瑚明月,石帆瑶瑛,雕■采介,特种奇名。崩峦填壑,倾堆渐隅,岑有积螺,岭有悬鱼。模兹涛之为体,亦崇广而宏浚。形无常而参神,期必来而知信。势刚凌以周威,质柔弱而协顺。
  《筝赋》文为:其为器也,则端方修直,天隆地平;华文素质,烂蔚波成。君子嘉其斌丽,知音伟其含清。罄虚中以扬德,正律度而仪形。良工成妙,轻缛璘彬。元漆缄响,庆云被身。① 本节材料主要依据《晋书·顾恺之传》,下引此传者,不另注。
  顾恺之对于自己的文学才能十分自负。他曾说:“我作的《筝赋》可以和嵇康的《琴赋》相比。不会欣赏的人,一定会因它后出而加以抛弃;有深刻理解力的人,就会因它的高奇而加以珍贵。”我们从记载他平时生活的材料中,可以看到顾恺之的文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