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8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系。
  曹魏和蜀汉的邻近地区,如长安、槐里、陈仓、上邽等地,都设置有民屯和军屯组织。其中,上邦的军屯最著名。这个军屯基地是在太和四年(230)由司马懿上表倡议建立的①,《晋书·食货志》称:“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主持具体事宜的是那时的度支尚书、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晋书·安平献王孚传》称:“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由此可见,上邦军屯是在司马懿、司马孚兄弟的共同筹划下开创的。
  太和五年,诸葛亮进攻天水。这时上邽军屯上的小麦已经生长出来,有人主张“自芟上邽生麦以夺贼食”,魏明帝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多亏以上邽军屯的小麦作军粮,才取得胜利②。直至正元二年(255),安西将军邓艾又在上邽“为区种之法,手执耒耜,率先将士”③,进行屯垦。这都说明上邽军屯的重要。
  司马懿在太和五年屯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为了增强实力,他很重视对关中屯田基地的建设。青龙元年(233),司马懿组织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收到了“国以充实”的效果④。青龙三年,关东饥馑,司马懿调运五百万斛粟输京师洛阳,以资救济。可见他在关中储积有大量粮食。曹魏和东吴邻近地带的屯田,主要是在淮河南北。曹操时曾“开募屯田于淮南”⑤,但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始与曾为屯田掌犊人、典农纲纪的尚书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第二年,司马懿“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第三年,司马懿又在这一地区“大兴屯守”。《晋书·食货志》记载司马懿、邓艾创建的淮南淮北屯田说:今淮北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分休,且佃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岁完五百万① 《三国会要》卷九《职官》上。
  ① 《晋书·食货志》谓此事在嘉平四年,误。此处从中华书局标点本。
  ②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注引《魏书》。
  ③ 《晋书·段灼传》。
  ④ 《晋书·食货志》。
  ⑤ 《三国志·魏书·仓慈传》。
  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土,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逆北临淮水,自锺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泚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司马懿和邓艾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屯垦,对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对增加曹魏的财力,支持与东吴的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军事上的才略建安二十四年(219),镇守荆州的蜀将关羽率众攻魏将曹仁于樊(今湖北襄樊市),虏于禁,斩庞德,威镇华夏。时汉献帝都许,离樊城很近,曹操怕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王牌,欲迁都河北,以避关羽的兵锋。司马懿时为曹操的军司马,他经过认真分析形势后,向曹操建议:“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这个建议,暗地里与孙权拉线搭桥,达成了联合进攻蜀军的密谋。结果关羽在魏吴的联合夹攻下,众叛亲离,一败涂地,荆州全部丢失,连他本人也落个身首异处。由于这一仗的胜利,不仅解除了樊城之围,而且也使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无法实现,对于后来的魏蜀战争影响很大。
  魏明帝曹睿时,司马懿长期参与领导对吴作战,对战局有深刻认识。有一天,曹睿向司马懿询问对吴作战的方略,司马懿答:“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堕,破之必矣。”
  司马懿于太和五年(231)、青龙二年(234)曾两度领兵在祁山和五丈原抗击蜀丞相诸葛亮的北伐。就双方的情况来说,蜀军有十万人,魏军大约在二十万左右,魏占绝对优势。诸葛亮孤军深入,距离后方基地甚远,而且道路艰险,运输不便,所以军粮供应是一个大问题;魏军的背后就是自己的屯田基地,故粮食充裕。但诸葛亮善于治军,指挥若定,蜀军又经过长期北伐准备,训练有素,故从战斗力来说,魏则逊蜀一筹。在这种情况下,魏如与蜀采取速决战,失败的可能性不小,必胜的把握则无;但若据险坚守,以逸待劳,避免决战,不要多久就能把蜀军拖垮,可稳操胜算。曹魏朝廷对这种情况十分清楚,所以当司马懿领兵往拒诸葛亮时,魏明帝就向他下令:“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掠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①。深谋远虑的司马懿当然洞悉那时的战局,所以他坚定地执行这一作战方针。尽管他的将领讽刺他“畏蜀如虎”,但司马懿仍轻易不与诸葛亮交锋。诸葛亮也千方百计地想引诱魏军出战,甚至把一套巾帼装饰送给司马懿,讥笑他像妇女一样懦弱。司马懿伪装大怒,向朝廷上表请求决战,实际上是想让朝廷出面制止作军事冒险,以压服他手下求战心切的将领。果然,魏明帝迅即派大臣辛毗“杖节为军师”,赶到前线,坚决制止魏军出战。在司马懿这种坚壁不战的方针下,使足智多①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谋的诸葛亮竟一筹莫展,不能越雷池一步,他的北伐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司马懿的军事才略还表现在他对孟达叛魏和辽东公孙度的平定上。
  孟达原是蜀汉的降将,曹丕任命他为新城(今湖北房县)太守。曹丕死后,孟达在诸葛亮的策动下,又欲叛魏归蜀。司马懿时领兵驻宛,他听到这消息后,一面写信给孟达进行假意安抚,一面立即倍道兼行,潜军进讨,仅用八天时间行军一千二百里,赶到了新城郡的郡治上庸城下。起初孟达给诸葛亮的信说:“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司马懿率领魏军提前二十多天迅速赶来,完全出乎孟达的预料,打乱了他的叛乱部署,使他陷于被动地位。当时“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魏军“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只有采取速决战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因此,他一面派兵分拒蜀、吴对孟达的援军,一面亲率主力分八道猛攻上庸城。仅用十六天的时间,司马懿就破上庸,斩孟达,干脆利落地结束了这场战争。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度据有辽东。这个割据势力对曹魏政权虚与委蛇,时叛时降,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公孙渊继为辽东太守后,对魏更加不逊。景初元年,魏明帝派毋丘俭率兵伐辽东,反为所败,公孙渊遂自立为燕王,并引诱鲜卑对魏进行侵扰。第二年,魏明帝改派司马懿领兵四万继续伐辽东。在出兵前,他们君臣之间有一段对话:天子曰:“。。君度其(公孙渊)作何计?”对曰:“弃城豫走,上计也。据辽水以距大军,次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天子曰:“其计将安出?”对曰:“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弃,此非其所及也。今悬军远征,将谓不能持久,必先距辽水而后守,此中下计也。”天子曰:“往还几时?”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
  司马懿率军进入辽东后,公孙渊果然派步骑数万在辽水东岸的辽隧(今辽宁海城县西)坚壁拒魏。司马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强渡辽水后,不攻辽东军的营垒,而直指公孙渊的老巢襄平(今辽宁辽阳县北),辽东军大惊,离开壁垒往堵魏军,司马懿纵兵迎击,三战皆捷,辽东军退保襄平,魏军进而围之。时恰逢连日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