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在迦梨陀娑的剧本中增加了王后的形象,这也很值得注意。迦梨陀娑之所以创造被遗弃的王后这一形象,除促成戏剧冲突外,对加深爱情方面的矛盾也起了显著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表达作家对爱情的看法。当王后发现了优哩婆湿写给国王的情诗后,她怒不可遏,当面呵斥国王,迫使国王认错,甚至下跪。然而,即使在她盛怒之际,也没能忘怀于自己的悲惨处境,她自言自语地说:“我千万不要轻易地过分相信他这一套低头认罪的花样。可是,我又害怕,我坚决不妥协,将来会后悔”。由于她生怕后悔,暗自惶恐,终于抑制住自己当初的狂怒。到了第三幕,只有被迫牺牲自己的尊严和幸福,虽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地应允丈夫另觅新欢。
王后这个人物的遭遇,说明了印度封建社会中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道出了封建制度下妇女哀怨的心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建立在男尊女卑基础上爱情的不平等,同时也就谴责了国王对待爱情朝三暮四的态度。王后这个形象,从一个侧面有力地烘托了国王补卢罗婆娑的性格特征。
七幕诗剧《沙恭达罗》是迦梨陀娑的代表剧作,其基本情节来自史诗《摩诃婆罗多》,也曾见于《莲花往世书》,但都比较简单,迦梨陀娑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使它成为举世闻名的力作。剧中情节如下:
威武勇敢的国王豆扇陀带着人马到林中打猎,无意中在净修林里看到了正在浇灌花木的女郎沙恭达罗,为她的美貌深深吸引。从沙恭达罗女友的口中得知沙恭达罗乃天女弥诺迦与一位苦行者娇尸迦所生,现在住在净修林中,由她的义父仙人干婆抚养长大,如今掌管净修林的干婆有事外出,这净修林暂时由沙恭达罗管辖。自从这次邂逅相遇以后,豆扇陀与沙恭达罗双双坠入爱河。一天,豆扇陀为情所苦,悄悄来到沙恭达罗的住处,在暗中看到为相思而面容憔悴的沙恭达罗向她的女友倾吐她对豆扇陀的爱情。豆扇陀大喜,立即走出来与沙恭达罗相会,两人未凭媒妁之言,以自由恋爱的方式结为夫妻。婚后不久,豆扇陀驾车返回宫中,临别时把自己的戒指 (刻有豆扇陀的名字)交给沙恭达罗作为凭证,并答应她不久就将接她进宫。豆扇陀去后。沙恭达罗整日陷入对丈夫的思念之中,无意中得罪了爱挑剔的大仙人达罗婆娑。大仙人诅咒沙恭达罗一定被国王忘掉。在沙恭达罗女友的请求下,大仙人才把诅咒减,改为必须让国王见到作为信物的戒指时,他的记忆才能恢复。后来,沙恭达罗遵照义父之嘱,告别了女友和净修林,到王宫寻找丈夫。走在途中祭水之时,不慎失落了戒指,因而无从唤起国王的记忆,所以他始终不肯承认自己曾同沙恭达罗结过婚。沙恭达罗遭到遗弃,虽悲愤万分,却又无可奈何,正在这时,天女弥诺迦出现,救走了迷路的女儿。后来,失去的戒指为一渔翁从渔腹中发现,国王见到戒指后立刻恢复了记忆,他对遗弃沙恭达罗之事悔恨万分,并深深陷入对沙恭罗的思念之中。他将沙恭达罗的面容绘出来,以减轻思念的焦渴。天帝因陀罗是豆扇陀的好朋友,为了减轻其痛苦,约他前往协助讨平恶魔的作乱。乱平,豆扇陀凯旋归国,途中降天车于尊者摩哩遮、阿地提(天帝因陀罗的父母,他们庇荫着被遗弃的沙恭达罗)修真养性之所金顶山,在那里遇见一个名叫“征服一切者”的童子,随后得知,这就是他与沙恭达罗所生的儿子(即以后的“婆罗多”),于是豆扇陀与沙恭达罗和好如初,一家人一同回到王宫,过上了团圆幸福的日子。
诗剧通过这一段美好而曲折的爱情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沙恭达罗。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这样描绘沙恭达罗留给世人的印象:
春华瑰丽,亦扬其芬。
秋实盈衍,亦蕴其珍。
悠悠天隅,恢恢地纶,彼美一人,沙恭达罗。
另一位著名德国诗人席勒,则站在艺术的高度,对《沙恭达罗》下了这样的评语:“在古希腊竟没有一部书能够在美妙的女性温柔方面,或者在美妙的爱情方面与沙恭达罗相比于万一。”
可见,《沙恭达罗》之所以能蜚声世界,关键在于它对女性的温柔和美妙爱情的描写,而这二者又都是由沙恭达罗这一形象集中体现出来的。迦梨陀娑成功地用诗的比兴手法,来刻画这个理想化的善良而美丽的古代印度妇女的典型形象。她有如野林中的花朵,具有天生的丽质,同时又洋溢着一种魅人的青春之美,以至于豆扇陀说她“即使穿的是树皮衣裳仍然动人”。沙恭达罗虽在山野之中长大,却毫无山野中的野性泼辣,她性格宁静,对万物充满爱心,无论是林中的春藤还是小鹿,都是她关心爱护的对象,而为了烘托她的形象,作者有意将她放在繁花似锦、环境秀丽的山林中去描写,更加突出其温柔美妙的特色。
然而,作为一个大自然中森林道院里的苦行者,沙恭达罗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她向往着人间的幸福,并且一旦机会到来,她会不顾林中的净修戒律,勇敢地追求应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同史诗《罗摩衍那》中贤妻良母型的悉多相比,沙恭达罗身上更少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阴影,这同她自然、朴实的性格是一致的。她的性格以温柔和顺为主,然而在柔顺之中也不乏刚强的一面,为求得爱情和幸福,她能勇敢地走出净修林,来到陌生的王宫寻夫,面对豆扇陀的无情无义,她敢于大声地谴责他,而又颇有分寸,不失矜持和庄重。
沙恭达罗这个形象可谓玲珑剔透,白璧无瑕,长期以来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对她的评价也是基本一致的。但当涉及到国王豆扇陀这个形象时,则众说纷纭。
客观地看,在豆扇陀这一形象中,体现了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作者竭力想把他塑造成封建社会理想的君王形象,从而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当时广大普通印度人的理想和愿望。为此,作者首先赞美了豆扇陀的勇敢、有力,这是理想君王不可缺少的一面。进而,作者又通过豆扇陀与沙恭达罗之间的爱情,竭力把这位国王写成一个“情种”。剧中,豆扇陀对沙恭达罗始终一往情深,而他对沙恭达罗的遗弃则是受大仙人达罗婆娑诅咒的结果,引起诅咒的原因则是由于沙恭达罗自己过分沉溺于爱情而得罪了这位大仙人。这样,作者将国王的罪责开脱得干干净净,使他对沙恭达罗的爱情始终是坚贞不渝,可以信赖的,而他的行动也具有了真实感人的力量。即使在他由于受诅咒而失去了对沙恭达罗的记忆以后,他对沙恭达罗的态度也是可敬可佩的。失去记忆的国王,仍为沙恭达罗的美貌所倾倒。但他庄重自持,不敢冒认她,生怕占有了别人的妻子;当他恢复记忆后,他追悔自责之情如“毒箭穿心”,表达了他对沙恭达罗的深挚感情。这些都证明了豆扇陀是个有情有义,举止得体的理想君王,这也正是作者所要达到的目的。
另一方面,作者又比较隐晦地揭露了豆扇陀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国王的劣根性。作者借弄臣之口揭露他对沙恭达罗的追求的实质:“正如一个厌恶了枣子的人想得到罗望子一般,万岁爷享受过了后宫的美女,现在又来打她的主意” (第一幕)。而且跟《优哩婆湿》中国王补卢罗婆娑一样,豆扇陀在钟情于沙恭达罗时,意识中也不无玩弄女性的成分,他把女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美容、美德,看作是供自己享受的内容,一旦他的欲望得到满足,就将沙恭达罗忘却了。这本是意料中的事,只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作者借仙人诅咒应验这一浪漫情节,将现实的君王形象美化了。事实上,即使作者极力美化豆扇陀的形象,在剧本中也不难找到这位国王喜新厌旧的例子,如第五幕,从幕后传来了王后满怀忧怨的声音:“蜜蜂呀!你贪吃新蜜,曾吻过芒果的花苞,你愉快地呆在荷花心里,为什么把它忘掉?”这无疑是对豆扇陀喜新厌旧本性的揭露,从而使剧作具有一定揭露和批判现实社会的进步意义。
《沙恭达罗》的语言充满了诗意,构成了一部优美的抒情诗剧。特别是第四幕沙恭达罗离别净修林场面的描写,充满了离情别绪,烘托出了沙恭达罗温柔细腻的内在性格特点。
在结构方面,戏剧各幕之间衔接自然,波平浪起,弓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