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31年5月,新筑地剧团加入了普罗特。该剧团以后一直坚持活动,经常与左翼剧场举行联合演出,成为普罗特的强有力的支柱。1933年后,左翼剧团不断受到镇压,活动越来越困难。1934年7月,普罗特被迫解散。整个左翼戏剧运动进入低潮。
总的来说,延续了七、八年之久的左翼戏剧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代表了这个历史时期的先进的思想倾向,及时地配合了当时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在历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它也具有早期无产阶级文化运动的一些共同的缺点,如过多地强调了配合当时的政治斗争,艺术上比较粗糙等等。
长夜中的群星
从三十年代最初的日子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日本的新剧是在法西斯主义统治的漫漫长夜中渡过的。左翼剧团遭到残酷镇压,1943年无产阶级戏剧同盟 (普罗特)被迫解散,但一些进步戏剧团体仍在坚强地斗争着,为正义事业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久板荣二郎和久保荣,他们试图抽掉无产阶级戏剧中公式化的东西,继续发表自然主义现实主义。久保的《五棱城的血书》和《火山灰地》都是有代表性的精心杰作。后者以在北海道东南岸被火山覆盖的坡面耕地和座落在它中心的一个农业城市为舞台,安排许多出场人物,描写的主题是北海道农村的农业技术的发展和阻碍它正确发展的生产关系问题。战后,他又发表了 《烧窑》,这部作品描述了北海道的老式砖瓦工厂在近代化过程中遭遇到的命运,试图反映日本资本主义通过漫长的历史阶段逐渐演变成垄断资本主义的面貌。
久板的《东北风》以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为北景,描写了自由主义的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和《火山灰地》并称为这个时期的名作。
和无产阶级戏剧对立的,有久保田万太郎的《大寺学校》(1927),它歌颂那种所谓世故人情和小市民情调的市井道德和美感,得到一定的评价。但这种怀旧趣味不能成为发展新戏剧的动力。相比较来说,岸田国士试图通过现实地描写心理和风俗来探索戏剧所特有的舞台上的现实的活动更加值得重视。他的《旧玩具》、《纸气球》等作品,反映了人们生活中微妙的活动,给剧坛带来了新气息,《牛山旅馆》以法属印度支那的某港口为背景,以日本人经营的旅馆为舞台,反映了远离祖国的人们心里的空虚,是岸田国士的代表作之一。他还创办了戏剧杂志 《剧作》(1932),培养了许多新的剧作家,如川口一郎、森本薰,内村直也等。其中的真船丰,有一段时间接近无产阶级文学,克服了 《剧作》派忽视实践的缺点,写出了突出坚持己见的人物的《黄鼠狼》,《鬼怒子》(1936)等作品。
1937年,岸田和久保万太郎、岩田丰雄、友田恭助等共同创立了“文学座”,写出了《译氏的两个女儿》(1935)、《风俗时评》(1936)等提出问题的作品。
战后新剧的复兴与发展
战败后的第二年,以村山知义为中心的新协剧团于停演五年之后重新建立起来;不久,在战时组织起来的由于田是也领导的俳优座进行了第一次公演;第二年 (1947),民众艺术剧场(民艺)也组成了;再加上战争中唯一继续存在的文学座,这四个剧团并驾齐驱,使战后的新剧显示出清新的气息。此外,文化座、葡萄之会等剧团也相继上演了创作的剧本。前进座通过巡回演出吸引了青年观众,随着工人阶级运动的发展,又产生了业余戏剧的热潮。这是话剧史上重要的时期。
在这样一股潮流中,翻译剧本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因此,加藤道夫,秋元松代,田中千禾夫、田中澄江、矢化静一等剧作家,特别对如何恢复本国戏剧传统作为一项重要课题而进行了讨论。木下顺二发表了试作的民间故事剧,三岛由纪夫则编写《近代能乐集》。除了专业剧作家之外,值得注目的是,小说家中有人开始编写剧本。太宰治、三岛由纪夫、中村真一郎、椎名麟三、安部公房、武田秦淳、野间宏等人就是这种情况。在评论家里,也出现了试笔人。福田恒存·中村光夫的《抚龙者》(1952)和《巴黎繁荣记》等剧本上演后,博得了好评。
战后的日本戏剧,同战前相比,已经面貌全新,各种剧团如雨后春笋,相继诞生,正是方兴未艾之时,他们在以惊人的成就发展着日本戏剧艺术事业。
印度近现代戏剧
印度是个多语种的国家,因此,印度戏剧也是多语种的戏剧。印度古代的主要语言梵语大约从十二世纪开始衰亡,随之而起的是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新语言。这些新语言发展至今,不下几百种,其中主要的也不下十五种。这样,在印度现代文学史上,就随之出现了千姿百态的不同语种的戏剧。当然,同古代印度戏剧的繁荣状况相比,印度的现代戏剧则起步比较迟,在不同语种的文学中发展情况不一,迄今为止尚未出现如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那样举世瞩目的伟大之作。但它的数量很大,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另外,同日本、非洲各国等东方国家的现代戏剧一样,印度的现代戏剧除继承本国的传统之外,深受西方现代话剧的影响,这是东方戏剧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印地语戏剧
戏剧的开拓者——帕勒登杜
印地语中的剧本创作比较晚。十七世纪早期有《罗摩衍那大剧》,十八世纪中叶有《幻境的骗局》,两者都是诗剧。十九世纪上半叶,也可以打到一些材料,但多是对话体的诗歌缺少戏剧情节,没有什么影响。印地语中真正成功的剧本创作是从帕勒登杜开始的。
帕勒登杜(1850——1885)出生于北方邦的贝拿勒斯一家很富有的商人家庭。幼年死去父母,小时受了不少宗教教育。他通晓梵语文学和孟加拉语文学,也熟悉印地语文学。早在1869年他十七岁时就创办了一份《赫利谢金德尔杂志》,从此他开始从事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直到1885年他三十五岁去世时为止。他死于肺结核。
帕勒登杜处于民族觉醒的早期,因而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他是个先进人物,他的作品为印地语文学开辟了道路,在文学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他的一生很短,但他著译不少。他从梵语和孟加拉语翻译或改编了近十个剧本,创作了九个剧本,写了大量的诗和一些散文。另外,他还写了有关历史的著作以及大量的论文。在戏剧方面,他的创作有独幕剧,也有多幕剧。从性质来分有笑剧、讽刺剧和象征剧。从题材来分,有历史剧、神话传说剧和社会剧。从体裁来分,有诗剧、诗文混合剧和话剧。
《按<吠陀>杀生不算杀生》是一个分四场的独幕笑剧。剧中的主要人物有国王、大臣、婆罗门和祭司。这是作者在1873年创作的第一个剧本,其主题思想不在于杀生或不杀生,而是借此公开鞭笞和讽刺社会上的这四种人物,他们都属封建上层或印度教的上层,一般说来都属于压迫阶级和剥削阶级。杀生问题是一个引子,用来揭示他们的虚伪和表里不一。作者还嘲讽大臣竟然在阎王面前还打算行贿以自保,弄得丑态百出。这个剧本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信守不渝的国王》是作者1875年改编的一个诗文混合剧。故事取材于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乐善好施、信守诺言的国王赫利谢金德尔的事迹。主要情节是:天神和修道士仙人知道谢赫利谢金德尔乐善好施且信守诺言的品德后,就来考验他。作为婆罗门的修道士仙人求他施舍了全部国土,他已经一无所有了,无法再付出礼金。为了弄到一笔礼金,他出卖了自己的妻子作人家的奴隶,也出卖了自己,替人充当看守焚尸场的守护人。在这里,他毫无怨言,尽职尽责。后来他的儿子死了。妻子悲痛欲绝地抱着儿子的尸体来焚尸场。可是她无钱交纳焚尸的费用,而谢竟替自己的主人,向妻子索取了她身上仅存的一件衣服的一片布作为费用。这时天神及修道士仙人出现,由于谢通过了考验,修道士仙人归还了他的国土,让他的儿子复活。天神要赐福给他,而他首先求天神让他的人民都升入天堂。虽说剧中宣扬的忍耐精神在当时英国统治印度国土的情况下不无消极影响,但这个剧本也让印度人民产生了民族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