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净 修行

    一、戒清净 四清净戒

    二、心清净 近行定与安止定

    三、见清净 辨识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作用、现起与近因

    (名色分别智)

    四、度疑清净 辨识名法与色法的诸缘

    (即缘起)(缘摄受智)

    五、道非道智见清净 一、思惟智

    二、生灭智(未成熟的阶段)

    分辨正道与邪道

    六、行道智见清净 二、生灭智(成熟的阶段)

    三、坏灭智

    四、怖畏智

    五、过患智

    六、厌离智

    七、欲解脱智

    八、审察智

    九、行舍智

    十、随顺智

    于第六及第七之间 十一、(更改)种姓智

    七、智见清净 四出世间道智

    戒清净(silavisuddhi)/四种遍清净戒: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资具依止戒。这是依比丘之戒而说的。

    别解脱律仪戒(Patimokkhasamvarasila):别解脱是比丘必须遵守的基本戒。此戒一共有轻重不等的二百廿七条戒。完全遵守别解脱则被称为「别解脱律仪戒」。

    根律仪戒(indriyasamvara…sila):是指以正念防护诸根,在遇到外缘时,不让心执取可喜所缘,也不让心排斥不可喜所缘。

    活命遍净戒(ajivaparisuddhisila):是有关比丘获取生活必须品的方式。他不应以不适合比丘的方式获取必须品。

    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ila):是指比丘必须在用衣、食、住、药四种资具或必须品之前、当时与之后适当地省察运用它们的正确目的。

    心清净(cittavisuddhi):包含了两种定,即近行定与安止定。

    见清净(ditthivisuddhi):依特相、作用、现起与近因辨识名色。见清净因为能协助人们清除「永恒之我」的邪见而得其名。通过辨识所谓的人只是在因缘和合之下生起的名色法组合,在它们之内或背后并没有一个主宰的我存在,即会达到这阶段的清净。这阶段也名为「名色分别智」,因为是依名色法的特相等分别它们。

    度疑清净(kankhavitaranavisuddhi):辨识那些名色法的诸缘。通过缘起之智,禅修者辨识现在的名色组合并不是无端端地生起,也不是万能之神所造或因灵魂而有,而是因为过去世的无明、爱、取、行与业而生起。他也运用相同的法则辨识过去与未来名色法的诸缘。这阶段也名为「缘摄受智」。

    道非道智见清净(maggamagga…bvisuddhi):通过辨识光明等观之染为进展的障碍而得以分辨道与非道之特相。

    思惟智nabana):即以观照名色法三相修观的阶段。首先禅修者必须把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的色法都归纳于色蕴,同样地他也把一切的受、想、行与识归纳于各自的蕴,即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然后观照归纳为五蕴等的行法之三相。一切行法都有以下三相:一、「坏灭而无常」,因为它们在生起之处即遭受坏灭,而没有转变为其它法或有所遗留;二、「可畏而苦」,因为一切无常之法都不可靠而可畏;三、「无实质而无我」,因为它们没有我、实质或主宰者。

    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bana):观照诸行法生灭之智。「生」是指生起之时;「灭」是指变易、毁坏与消失之时。「依缘」修习生灭智是指禅修者观照诸行如何由于它们的诸缘生起而生起以及由于它们的诸缘灭尽而灭尽。「依剎那」修习生灭智是指观照诸行法的剎那生灭。

    生灭智有两个阶段。在「未成熟」的生灭智阶段,当观照力提升时,十种「观之染」(vipassan’upakkilesa)即可能会生起于禅修者。他可能会看到从其身发射出极亮的光明(obhasa)。他也可能会体验到从所未有极强的喜(piti)、轻安(pi)与乐(sukha)。其胜解(adhimokkha)与策励(paggaha)增长、智(bana)趋向成熟、念(up变得稳定及舍(upekkha)变得不受动摇。他也可能会对这些体验生起了微细的欲(nikanti),即享受与执着这些体验。

    分辨道与非道之特相:当禅修者体验上述首九种 殊胜的经验时,若缺少分辨的能力,他就可能会以为自己已经达到出世间道果,也就可能会停止进展,而只是享受那些体验,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在执着它们。但若他有能力分辨,他将会知道这些体验只是成熟的观智的副产品,会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继续提升其观禅之修习,而不会执着它们。分辨十种观之染为非道,观禅是道的能力被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

    行道智见清净(patipadabvisuddhi):当他如此脱离那些进展的障碍而继续修行时,证得了有关三相的一系列观智,即从生灭智直至随顺智,这九种观智名为行道智见清净。以下是这九种观智:

    生灭智(成熟阶段):这与观之染生起之前的观智是同一智,但在克服观之染以后,它变得成熟、更强及敏锐。

    坏灭智(bhangabana):当禅修者的观智变得敏锐时,他不再作意诸行法的生时与住时,而只观照它们的坏灭,这即是坏灭智。

    怖畏智(bhayabana):当禅修者观照三世行法的坏灭时,觉知在一切生存地里不断坏灭的这些行法是可畏的。

    过患智(adinavabana):通过觉知一切行法为可畏,禅修者照见它们为毫无实质、不圆满、毫无可取而只有过患,也明了只有无生无灭的无为法才是安全的。

    厌离智(nibbidabana):当知见一切行法的过患之后,他对它们感到厌离,不再乐于一切生存地的任何行法。

    欲解脱智(mubcitukamyatabana):这是在观照时生起欲脱离一切行法之愿。

    审察智(patisankhabana):为了脱离诸行法,禅修者再以种种方法观照那些行法的三相。当他清晰地审察诸行法的三相时,那即是审察智。

    行舍智(sankharupekkhabana):在审察之后,禅修者照见诸行法当中无一物可执取为「我」及「我的」,因此舍弃了怖畏与取乐两者,而对一切行法感到中舍,如是生起了行舍智。

    随顺智(anulomabana):这是在出世间道心路过程里,于种姓心之前生起的欲界心。此智被称为随顺是因为它顺着之前八种观智的作用以及顺着之后道智的作用。

    当他如此观照时,由于其智已成熟,他感到:「如今道安止即将生起。」于是在有分断之后生起了意门转向;随着生起的是两个或三个缘取目标的无常等任何一相的观智心,它们被称为遍作、近行与随顺。当行舍智与随顺智圆满时也被称为「导向出起之观」。

    智见清净(bvisuddhi):通过修习六清净而次第地证得的四圣道名为智见清净。

    在随顺心之后生起了取涅盘为目标的(更改)种姓心,超越了凡夫的种姓而达到圣者的种姓。在这之后即刻生起了须陀洹道;该道心彻知苦谛、断除集谛、证悟灭谛及开展道谛而证入了出世间安止心路过程。之后有两个或三个果心生灭,然后再沉入有分。在有分中止之后,生起了省察智。智者省察道、果、涅盘以及省察或没有省察他已断与还剩下的烦恼。

    (更改)种姓心(gotrabhucitta):这是第一个转向涅盘之心,也是出世间道的无间缘。它被称为「更改种姓」,因为它是从凡夫种姓进入圣者种姓的转变点。虽然此智与道智一样缘取涅盘为目标,但它并不能像道智一样驱除覆盖四圣谛的烦恼。在趋向第二及更高的道心时,它被称为「净化」(vodana),而不是「更改种姓」,因为那时禅修者已属于圣者的种姓。

    道:道心(maggacitta)同时执行与四圣谛有关的四种作用。在此所提及的这四种作用是遍知苦、断除渴爱(苦之因)、证悟涅盘(苦之灭尽)及开展八圣道。于利根者没有遍作心生起,所以在道心之后有三个果心生起;于钝根者则有遍作心生起,所以在道心之后只有两个果心生起。

    省察智(paccavekkhanabana):在四出世间道每一者之后,声闻弟子通常都会省察道、果与涅盘,但并不一定会省察已断除及还剩下的烦恼。如是最多有十九种省察智:首三道每一者都有五种(即省察道、果、涅盘、已断之烦恼、未断之烦恼),而第四道则只有四种。这是因为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