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食(ahara):段食、触食、意思食、识(心)食。「食」这一词是指作为强大助缘以维持其它法之法。根据经教的解释,段食维持色身;触食维持受;意思食维持三界轮回,因为业即是思,而且业导致投生;识(心)食则维持名色。根据论教法,段食维持身体里由四种因产生的色法,而其它三食维持一切与它们俱生的名色法。属于色法的段食是无记法,而其它三名食则可以属于所有三种道德素质(善、不善或无记)。

    三十七菩提分(bodhipakkhiyadhamma):可分为七组,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

    四念处(satip:在此巴利文p可作两种解释,即「建立起」及作为念的「立足处」。四念处即: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这是一套对正念与观智完整的禅修方法。四念处都有同一个要义,即具有正念地观照诸法。它们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正念所观照的四种目标──身、受、心与法。最后一种包括了五盖、五蕴、六处、七觉支及四圣谛等法。修习四念处与修习八圣道分的正念相等。

    四正勤(sammapp:一、精进于断除已生的恶法;二、精进于防止未生的恶法生起;三、精进于令未生的善法生起;四、精进于令已生的善法增长。这是精进心所执行了四种作用。这四正勤与八圣道分的正精进相等。

    四成就之法(iddhipada四如意足;四神足):一、欲为成就之法;二、精进为成就之法;三、心为成就之法;四、观为成就之法。在此巴利文iddhi(成就)是指一切通过勤修佛陀的教法而证得的广大与出世间法。获得这些成就的主要方法即称为「成就之法」。然而,只有在运用它们于证得佛教的目标时才能算是成就之法。成就之法包括世间与出世间法两者。

    五根(indriya):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

    五力(bala):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

    根与力拥有相同的五种心所,尽管这两组的作用并不一样。根是在其范围之内执行支配作用的心所;力则是该些心所不会受到对立之法动摇。因此五根在它们各自的胜解(adhimokkha)、致力(paggaha)、警觉(up、不散乱(avikkhepa)及照见范围里执行其支配的作用;如此它们协助对治对立之法:犹豫不决、懈怠、失念、散乱及愚痴。五力即是这五法不受到对立之法不动摇与无法击败的一面。在培育五根时必须平衡信与慧,以避免轻易盲信与机智狡诈两端;以及平衡精进与定,以避免心散乱烦躁与软弱无力。然而,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具备极强的念根,因为念能够看管其余诸根的提升以及确保它们平衡。

    七觉支:一、念觉支;二、择法觉支;三、精进觉支;四、喜觉支;五、轻安觉支;六、定觉支;七、舍觉支。

    在七觉支当中,择法觉支(dhammavicaya)是慧的一个名称,即如实知见名色法的观智。轻安(pi)是指心与心所两者的轻安。舍(upekkha)在此是指中舍性心所,而不是舍受。择法、精进与喜三觉支对治心的软弱无力;轻安、定与舍三觉支则对治心的激动。念觉支则确保这两组平衡,不使其中一者强过另一者。

    八圣道分: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在八圣道分当中,正见是了知四圣谛的慧心所。正思惟是把心导向出离、无瞋与无害的寻心所。第三至第五道分则与三离心所相同。正精进与四正勤相同。正念与四念处相同。正定则被定义为经教的四禅(见《长部?经廿二》)。

    出世间禅与世间禅在几个方面有所不同:一、世间禅的目标是某种概念,如遍相;出世间禅的目标则是涅盘,即无为究竟法。二、世间禅只是暂时镇伏烦恼,所以诸烦恼还是潜伏性地存在;属于出世间禅的道则彻底根除诸烦恼,令它们不会再生起。三、世间禅能导致投生到**天,因而延长了生死轮回;属于出世间禅的道则斩断把人紧缚于轮回之诸结,因而导向解脱生死轮回。四、在世间禅里,慧次要于定;在出世间禅里,慧与定则适当地平衡:定把心专注于无为界,而慧则知见四圣谛之奥义。

    果定(phalasamapatti)是圣弟子才能证入的出世间安止,而其所缘是涅盘。证入果定的目的是当下得以体验涅盘之乐。在这些安止里生起的心是与圣弟子证悟的层次相等的果心。如此四个阶级的圣人都能证入各自的果定,意即须陀洹能证入须陀洹果定;余者亦可以此类推。在证入果定之前,圣弟子先决意要证入果定,然后从生灭智次第地培育诸观智,直至证入果定。

    业处(kamm:直译巴利文kamm是「作业之地」或「工作之处」。这一词用以代表禅修之法,是禅修者培育特别成就的工作处。在佛教里有两大类禅法:止禅与观禅。

    止(samatha)(音译:奢摩他)是代表心的宁静。「止」被定义为八定里的「心一境性」(cittass’ekaggata),即经教法的四色禅及四无色禅里的一境性心所。这些定被称为止是因为心一境性平息了心的犹豫或惊栗。

    观(vip音译:毗婆舍那)被解释为「从各种不同的方面照见」。「观」是直接地照见诸究竟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这是导向揭开诸究竟法真实本性的慧心所的作用。

    三种禅相:「遍作相」是在起始修行阶段用以培育定的目标。「取相」是与肉眼所看到的目标一模一样、出现在心中的影像。毫无瑕疵的心之影像是「似相」。似相被形容为「呈现为有如自取相中出来,而且是比它更为清净一百倍或一千倍……就有如从云朵背后出来的圆月」(《清净道论》第四章、段卅一)。

    禅那(jhana)其一意为「念虑」,另一者意为「烧尽」。诸禅那因它们密切地念虑目标,亦因它们烧尽与定对抗之法而得其名。那些与定对抗之境即是五盖(nivarana):欲欲(对欲乐的欲求)、瞋恨、昏沉与睡眠、掉举(散乱的心)与恶作(追悔)、疑。禅那是通过修习止禅而证得。这种禅定涉及提升定根。通过把心专注于所选定的单一目标,一切心的困扰得以清除;诸盖皆已受到镇伏,心也完全投入其目标之中。

    安止(appana):巴利文appana原本是指受到高度提升的「寻心所」(vitakka);它把相应名法深深地投入于目标里,致使它们安止于其中。虽然在超越初禅之后即不再有寻,但由于入禅之心已一境专注于其目标,因此「安止」一词亦包括一切属于**、无**及出世间的禅那定。

    禅支(jhanavga):在每一禅心里的许多心所当中,即是这些称为禅支的心所分别了诸禅的不同,而且是它们令心证入安止(禅那)。初禅有五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若要达到初禅,这五禅支必须达至平衡、紧密地念虑目标、及「烧尽」阻碍证入安止的五盖。

    十遍(kasina):地遍、水遍、火遍、风遍、蓝遍 、黄遍、红遍、白遍、虚空遍与光明遍。「遍」的意义是「全部」或「整体」。如此称之是因为必须把其似相扩大至十方无边之处。

    四梵住(brahmavihara)/四无量(appamabba):慈、悲、喜与舍。这些法被称为「无量」是因为在禅修时必须把它们遍布至十方一切无量的众生。它们也被称为「梵住」,因为它们是梵天界诸梵天的心常安住之境。

    慈(metta)是希望一切众生幸福快乐。它有助于去除瞋恨。

    悲(karuna)在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时心生不忍。它是希望拔除他人的痛苦及与残酷相对。

    喜(mudita)是随喜他人的成就与富裕。它是恭喜他人的态度及协助去除对他人成就的妒嫉与不满。

    舍(upekkha):属于梵住的舍是没有执着、没有厌恶而平等地对待他人的心境。平等的态度是它主要的特相。它与偏爱及反感相对。

    七清净: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

    【七清净与诸观智】

    清净 修行

    一、戒清净 四清净戒

    二、心清净 近行定与安止定

    三、见清净 辨识名法与色法的特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