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罄啵葱穆饭绦模沸模┯肜胄穆饭绦模ɡ肼沸模谡飧鼋锥文阒恍枰壅招穆饭绦亩眩蛭挥行扌械皆灯鸱ㄊ辈判枰脊壅绽胄穆饭绦摹P穆饭绦幕嵋勒招牡亩ǚǎ╟itta…niyama)而以一定的顺序生起;心路过程总共分为六门,它们取各自的目标而生起,即颜色、声音、气味、滋味、可触物与法。你必须观照这六门心路过程中每一心识剎那的心与心所。

    但是你必须记住,在修行心念处之前必须先观照究竟色法。换句话说,在这个阶段有四个步骤:(一)观照究竟色法、(二)观照究竟名法,即依心路过程而观照心与心所、(三)同时观照名法与色法、(四)分辨名色法没有人、我、众生。佛陀接着开示下一个阶段: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心为心、安住于观照外在的心为心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心为心。」

    在这个阶段你必须依以下这四个步骤来修行:(一)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色法、(二)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名法、(三)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名色法、(四)分辨内在与外在的名色法没有人、我、众生。下一个阶段是:

    「他安住于观照心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心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心的生起与坏灭现象。」

    在这个阶段你必须观照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在这里佛陀注重于观照心,心是识蕴,其远因是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过去因,其近因或现在因则是名色。这里所说的「名」是指与心相应的心所,「色」是指依处与所缘(目标;只就目标是色法时而言)。

    举眼识为例,它的依处是眼净色,所缘是颜色。在你观照依处时,根据实际修行的方法,不能只观照眼净色而已,必须也观照与眼净色同在一粒色聚里的其它色法,或者在眼球里的所有五十四种色法。如果将命根九法聚也算在内,则眼球里总共有六十三种色法,这是依处。眼识的所缘是颜色,眼识会取一群色聚的颜色作为所缘,因此你必须分析那些色聚,观照与颜色同在一粒色聚里的其它究竟色法。眼净色及其俱生色法是依处缘;颜色及其俱生色法是所缘缘;此外还有另一种缘,即名:就眼识而言,有七种心所与它同时生起,这些心所称为「名」;依处与所缘称为「色」。这里的「名色」是眼识生起的近因。其它种识的因缘可依类似的情况来理解。

    观照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之后,必须修行下一个阶段:

    「或者他建立起『有心』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

    这个阶段包括从坏灭随观智到行舍智。到了观智的最后阶段,道智就会生起。道智能逐步地灭除烦恼,因此佛陀开示说:

    「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心为心的方法。」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不观照究竟色法就直接修行心念处?

    通常是不能,但是偶尔有特例的情况,那是因为过去生中波罗蜜的缘故。在此我要讲述一个关于修行心念处的故事。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名叫吉达(Citta),在他受比丘戒之后,许多长老教导他戒律,那些戒条与规则总共超过九百亿项。他自认为无法遵守那么多的戒条与规则,因此向佛陀报告说他想还俗。然而佛陀知道他不久就能证悟阿罗汉果与四无碍解智,因为他曾经多次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于是佛陀问他说:「你能够遵守一项法则吗?」吉达比丘回答说:「如果只有一项法则而已,那么我能够遵守。」佛陀就教他观照自己的心。于是他依照佛陀的教导而在一切威仪中都观照自己的心,不分日夜。如此修行时,他能彻底地明了离心路过程心与六门心路过程每一心识剎那里的心与心所,而且也了知这些心凭借依处并且缘取各个所缘而生起。

    为何他能如此观照呢?因为他有佛陀这位最善巧的导师指导,而且有过去世波罗蜜的支持。他能有系统地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然后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如此修行不久之后他就证悟阿罗汉果,这是一个特例。如果你也想如此修行,你可以尝试。但是要记住,你必须能彻底地观照六门心路过程心与离心路过程心的究竟名色法,接着必须观照名色法的因,然后观照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如果不能如此观照,你就不能模仿这一个例子。

小乘 正念之道(下)

    法念处(Dhammanup

    解释了修行心念处的十六种方法之后,佛陀继续解释修行法念处的五种方法。

    甲、五盖(nivarana)

    「再者,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在此,诸比丘,内心有欲欲时,比丘了知:『我内心有欲欲。』内心没有欲欲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欲欲。』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欲欲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欲欲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欲欲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关于经中所说的:「内心有欲欲时,比丘了知:『我内心有欲欲。』内心没有欲欲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欲欲。』」这两点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不能觉察自己内心的欲欲(对欲乐的欲求),又怎么能观照它呢?因此应该了解自己的心。在经文中,「有」是指由于生起、熏习或一再发生而存在。「没有」是指由于不生起或透过观照或禅定来驱除而不存在。

    为什么欲欲会生起呢?我们必须了知:欲欲盖乃是由于对可喜、可爱、可乐的感官目标不如理作意而生起的。这样的可爱目标可以是欲乐本身或能产生欲乐的事物。

    什么是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乃是不善巧的、错误的作意;或者不如理作意可以解释为视无常为常、视苦为乐、视无我为我、视不净为净的作意。

    第一种不如理作意是视无常为常:什么是无常呢?一般我们将anicca这一巴利词翻译为无常,但在此它是指无常法。什么是无常法?五蕴就是无常法。如果你视它们为常,那就是不如理作意。如果能观到五蕴,你就会知道它们是无常的,因为它们一生起就坏灭。如果无法观到五蕴,你就会认为有恒常的比丘、比丘尼、他、我、父亲、母亲等存在,这就是不如理作意。从究竟谛(胜义谛)的角度来看,没有男人、女人、父亲、母亲、我、他人等。如果你视无常为常而作意有父亲、母亲、儿子、女儿、朋友等,那就是不如理作意;基于这种不如理作意,互相执着的贪欲就会生起。

    第二种不如理作意是视苦为乐:五蕴是苦的,因为它们不断地受到生灭逼迫;但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就会认为五蕴是乐的。如何?例如你见到好朋友时说:「我很高兴见到你。」那就是视苦为乐。

    第三种不如理作意是视无我为我:五蕴是无我的,如果你视它们为我,那就是不如理作意。人们所误以为存在的「我」可分为两种,即身见与我想。「我想」即世间通称我见。根据世俗谛,我们说有父亲、母亲、我、他等,然而如果相信他们真的存在,那就是我想。五蕴迅速地生灭,没有恒长不变的实质。如果你视无我为我而作意:「这是我的父亲;这是我的母亲;这是我;这是他;这是她」,那就是不如理作意;基于这种不如理作意,互相执着的贪欲就会生起。

    第四种不如理作意是视不净为净:我们的身体充满不净物,例如头发、身毛等三十二身分。如果有人将这些身分拆开来放在桌子上,你会喜欢那一身分呢?你能说它们是净(美丽)的吗?由此可知事实上身体是不净的,但有时你可能会想:「这个男人很英俊;那个女人很美丽」,那就是不如理作意。基于不如理作意,贪欲就会生起。

    经中提到「内心有欲欲时,比丘了知:『我内心有欲欲。』」是说当你由于不如理作意而生起欲欲时,必须了知自己内心生起了欲欲。如何了知呢?你必须观照与贪欲心所相应的八种贪根心。怎么观呢?这八种贪根心依靠六种目标及依处而生起。如果要观眼门心路过程的贪根心,应该先观眼门和意门,然后再看某个对你而言是可喜的颜色。当该颜色同时撞击眼门和意门时,就作意它为美丽的颜色,那时眼门心路过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