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里,我要简单地解释七觉支。七觉支是:(一)念觉支、(二)择法觉支、(三)精进觉支、(四)喜觉支、(五)轻安觉支、(六)定觉支、(七)舍觉支。除了念觉支之外,其余六觉支可以分成两组:择法、精进、喜这三觉支是一组;轻安、定、舍这三觉支是另一组。念觉支处于中间来平衡这两组。有两种七觉支,即世间七觉支与出世间七觉支。世间七觉支以身、受、心、法作为目标;出世间七觉支则以涅盘作为目标。
现在我要举安般念为例子来解释世间的七觉支。在你修行安般念的时候,七觉支都存在你心中。其中择法觉支所拣择分析的法就是你的呼吸,你应当单纯地觉知呼吸就够了。如果过度地拣择分析,那么你的择法觉支会太强,禅修的进展就会受到影响。例如我们教导说:当你的定力好的时候,无论呼吸长或短,你都要专注于全息。听了如此的教导之后,如果你去分析呼吸多长才叫做「长」,多短才叫做「短」,那时你的择法觉支就太过强了。如此也会使精进觉支与喜觉支过强,因为在分析的时候你付出更多的精进,并且会由于分析而感到欢喜。当择法、精进、喜这三觉支太强的时候,你的定力会减退。这时候念觉支是很重要的。你应当注重、提升与增强轻安、定、舍这三觉支。如何提升它们呢?你应当以正念与正知单纯地只专注于呼吸就够了。如此持续地专注,你的定力就会提升。定力提升时,轻安觉支与舍觉支也会提升。于是轻安、定、舍这三觉支能与择法、精进、喜这三觉支达到平衡,那时你的定力就能持续增强。
现在多数禅修者在修行止禅,部份禅修者在修行观禅。修行止禅的时候,定觉支稍微偏强是可以的,因为这时定觉支很重要。但是若定觉支太强而不能与其它觉支保持平衡则是不好的。修行观禅的时候,择法觉支稍微偏强是可以的,因为这时择法觉支很重要。你必须分析、观照色法、名法、因法、果法、无常、苦、无我等。但是若择法觉支太强而不能与其它觉支保持平衡则是不好的。
因此,无论是修行止禅或观禅,正念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正念的帮助下,其它觉支才能平衡开展。
注释继续解释说:「以热诚、正知、正念」这些话的目的是要指出影响禅修者修行进展的因素。
心处在懒惰的状态时,懈怠的障碍就会生起。
心处在不正知的状态时,在选择正确方法与避免错误方法的判断上会出差错。例如在修行安般念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正知,不能清楚地了知呼吸,那么就不是依循正确的方法在修行安般念了。
心处在没有正念、粗心大意的状态时,无法采取正确的方法及避免错误的方法。例如在修行安般念的时候,如果对专注于呼吸没有很大的兴趣,你可能会忘了专注呼吸,因为你会分心去注意其它的目标,如过去的往事、未来的计划、身体的感觉、外在的声音等等。那时你的正念很弱,为了清楚知道呼吸而作出的努力也很弱,对呼吸的了知也很弱,于是你的心无法采取正确的方法及避免错误的方法。因此在修行的时候,强而有力的热诚、正知与正念是很重要的。
当禅修者不热诚、不正知、不正念时,他的修行就无法成功。因此,请大家要做有热诚、有正知、有正念的禅修者。
指出了修行身念处必须具备的三项因素之后,佛陀接着开示说:「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指出必须舍弃的两项因素。如果不能舍弃这两种烦恼,你就无法获得高度的定力。
因此在观身为身的时候,你必须培育热诚、正知与正念这三项,而去除贪欲及忧恼这两项。
「去除」(vineyya)是指用善法来淘汰恶法的训练;或者指经由训练而逐步地排除恶法;或者指借着禅那来镇伏爱欲。
关于「对世间」这一句话,在这里,从崩坏之物的意义上来看,身就是世间。
由于在受、心、法方面也都要去除贪欲及忧恼,所以《分别论》(Vibhavga)中谈到:「五取蕴就是世间。」
贪欲代表感官**;忧恼代表瞋恨。由于感官**与瞋恨是修行的主要障碍,因此「去除贪欲及忧恼」意味着去除所有的障碍。
所以,根据佛陀的这段教导,在禅修之时你必须去除所有的障碍。障碍有六种,也称为六盖,即:(一)欲欲盖 、(二)瞋恨盖、(三)昏沉睡眠盖(四)掉举追悔盖、(五)怀疑盖、(六)无明盖。
由于它们阻碍投生天界或善趣之路及阻碍证得禅那与涅盘之路,所以称它们为盖。根据佛陀所教导的《阿毗达摩藏》,如果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生起不善的临死速行心(marjavana),那么死亡后他就会堕入四恶道当中的一道,所以这些盖会阻碍投生天界或善趣之路。在禅修的时候,如果你的心中生起任何一盖,例如生起贪欲,想要吃美味的食物,你的定力就会衰退,因而无法证得禅那或证悟涅盘,所以它们会阻碍证得禅那与涅盘之路。
这些盖是心所,它们会阻止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以及使已经生起的善法不能持久。前五盖是证得禅那的主要障碍,第六盖(无明盖)则是智慧生起的主要障碍。
这六种盖当中包含了八种心所(cetasika) ,其中有两对心所各算为一盖。《阿毗达摩藏》的注疏解释说:昏沉与睡眠合为一盖,掉举与追悔合为一盖,因为它们各有类似的作用、缘与对治之法。昏沉与睡眠两者都有使名法软弱无力的作用,它们都是缘于懒惰与昏昏欲睡而生起,对治它们之法都是激起精进。掉举与追悔都有导致不宁静的作用,它们都是缘于困扰的念头而生起,对治它们之法都是培育定力。
接着我要举例来说明这六种盖:
(一)欲欲盖:欲欲(对欲乐的欲求)属于贪组。在禅修时,如果你经常希望得到欲乐,你的定力就会衰退。在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名叫优波难陀(Up。他是佛陀的亲戚,而且善于说法,但是他对四种资具 有很强的欲求,因此他用尽各种不如法的方式来取得四种资具。《法句经》的注释里讲到他的故事如下:
有一次,在雨季即将来临的时候,他来到乡间,停留在某个寺院说法。众沙弥与新受戒比丘很喜欢他说法的方式,就对他说:「在这里过雨季安居吧,尊者。」优波难陀问说:「在这里过雨季安居的比丘可以分享到什么物品?」他们回答说:「一件袈裟。」优波难陀就把自己的拖鞋留在那寺院,然后走到下一个寺院。到了那里,他又问同一个问题:「在这里安居的比丘可以分享到什么物品?」他们回答说:「两件袈裟。」于是他将自己的拐杖留在那里。然后他走到第三个寺院,再问同样的问题:「在此安居的比丘可以分享到什么?」他们回答说:「三件袈裟。」他就把自己的水壶留在那里。
然后他来到第四个寺院,又问同样的问题:「这里可以分享到什么?」他们回答说:「四件袈裟。」优波难陀说:「很好,我就留在这里过雨季安居。」他在那个寺院住下来,并且为住在那里的比丘及居士说法。由于他说得很好,因此他们供养他很多衣物与袈裟。安居结束之后,他传达讯息给之前他去过的那些寺院说:「我把我的用品留在那里了,因此我也应该拥有在那里安居所能分享到的所有物品。请将那些物品送来给我。」他收到所有的物品之后,将它们装在一辆车里,继续游行。
在某个寺院里,有两位新比丘得到两件袈裟及一条毯子。他们无法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分配法,为了解决这件事而在路旁争议起来,彼此说:「两件袈裟归你所有,毯子则归我所有。」当他们看到优波难陀来到时,就说:「尊者,请您作个公平的分配法,给予我们适当的安排吧!」优波难陀说:「你们服从我的决定吗?」那两位比丘说:「是的,我们服从您的决定。」「很好。」优波难陀就将两件袈裟分给那两位比丘,然后对他们说:「这条毯子只应该给我这位说法者用。」说完,就把那条昂贵的毯子披在肩膀上走了。
那两位比丘感到很厌恶与失望,就来见佛陀,并且报告事情的经过。佛陀说:「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拿走你们的东西而让你们厌恶与失望,他在过去生中也做过同样的事情。」接着佛陀讲述说:
在很久以前,有两只水獭名叫阿努底拉加里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