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牟廾郏捧抵灰允虼蠼俚氖奔浠鬯牟廾邸5牵崂ビ肽筷鹫叩陌⒗旱烙肷鲜椎茏拥木踔牵╝ggasavaka…bodhi…bana)相应,而婆醯的阿拉汉道只与大弟子的觉智vaka…bodhi…bana)相应;上首弟子的觉智高过大弟子的觉智。因此,证悟阿拉汉道果的速度决定于他们的波罗蜜,而不在于他们的愿望,因为证悟涅盘的路只有一条。

    问5…3:生死轮回(samsara)无始无终,而众生无量无边,所以曾经作过我们母亲的众生也是无量无边。我们如何借着思惟一切众生都曾作我们的母亲来修行慈心观呢?我们能否借着思惟一切众生都曾作我们的母亲来达到慈心禅(metta…jhana)?

    答5…3:慈心观并不牵涉过去与未来,它只涉及现在而以。因此,如果散播慈爱给已过世的人,我们将无法达到禅那。在无尽的生死轮回当中,可能没有一个众生不曾作过我们的父亲或母亲,但是慈心观与无尽的生死轮回并不相关。

    在《慈爱经M》中,佛陀说:「Mata yatha niyamputtamayusa ekaputtamanurakkhe; evampi sabba…bhutesu; manasam bhavaye aparimanam」──犹如只有一个儿子的母亲会以完全的慈爱来保护这个独生子,即使牺牲她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比库应以母亲的态度来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这是佛陀的教导。只有散播慈爱给现在的对象才能产生慈心禅,过去或未来的对象不行。不需要考虑这位曾作我们的母亲、那位曾作我们的父亲,只要以「愿此人健康快乐」的意念来散播慈爱,就能产生禅那。单靠思惟众生曾作我们母亲的态度并不足以产生禅那。

    问5…4:

    (以下这些问题一起回答)

    一、在佛陀的时代有菩萨吗?如果有,他是否证悟任何道果,或者他只是一个凡夫?

    二、为什么圣者(ariya)无法成为菩萨?

    三、声闻'2'弟子(savaka)能改变心意作菩萨吗?若不能,原因何在?

    四、若遵循禅师的教导而修行,禅修者能够证悟须陀洹道果(sotapatti…maggabpatti…phala…bana)。禅修者能否因为行菩萨道的誓愿而不证入道果呢?

    答5…4:在证悟道果之前,禅修者可以改变心意。证悟道果之后就无法再改变心意,因为根据佛陀在许多经中的开示,「道」是一种「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固定法)的法则。此固定的法则说:须陀洹道(sotapatti…magga)能产生须陀洹果(sotapatti…phala)。须陀洹能成为斯陀含(sakadagami),但不能退为凡夫。斯陀含能成为阿那含(anagami),但不能退为须陀洹或凡夫。阿那含能成为阿拉汉,但不能退为斯陀含、须陀洹或凡夫。阿拉汉死后进入般涅盘,不会再退为较低的圣人、凡夫或其它境界,阿拉汉果是生死轮回的终点。这是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的法则。关于阿拉汉,佛陀开示过许多次:「Ayamantima jati natthidani puna bhavati」──「这是最后一生,不会再有来生。」 这是指在证悟任何一种道果之后,他不能改作菩萨。

    再者,在得到佛陀或阿拉汉的授记之后,他不能再改变自己的心愿。《清净道论》提到一位改变心愿的大长老。该大长老精通四念处。他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而且从来不曾做出没有正念的行为或言语。在他临死的时候,大众群集来见他,因为他们认为大长老将入般涅盘。事实上大长老还是一个凡夫。他想见弥勒佛,想在弥勒佛的教化期中证悟阿拉汉果。弟子报告他说:大众群集,因为他们认为大长老将入般涅盘。于是大长老说:「哦,我曾经希望能见弥勒佛,但是既然大众群集,等着看我般涅盘,那么给我一个机会修行吧。」然后他再度修行观禅。由于他已经改变心意,所以他很迅速地证悟阿拉汉果。

    佛陀在世时,除了弥勒菩萨之外,经典上没有提到佛陀给予其它菩萨授记。当时,弥勒菩萨是一位名叫阿逸多(Ajita)的比库。但是三藏中并未提到弥勒佛之后何时有佛再出现于世间,所以我们无法说在佛陀的时代有多少位菩萨。

    问5…5:有否可能同时修行解脱道(vimuttimagga)与菩萨道?若有,是什么方法?

    答5…5:解脱(vimutti)指的是脱离烦恼或生死轮回。因此,当菩萨证悟成佛,在般涅盘之后他得以脱离生死轮回。如果你努力修行,并且证得阿拉汉果,在般涅盘之后你也能以弟子的身份脱离生死轮回。

    然而,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成为佛陀以及弟子,他必须选择其中的一者。无论如何,这两者在证悟阿拉汉果之后都得以解脱生死轮回。证悟阿拉汉果的道路是通向解脱的最后道路(vimuttimagga解脱道)。

    问5…6:禅师所教导的修行方法只适用于解脱道,或者也适用于菩萨道?

    答5…6:适用于两种道。在上次的问答中,我解说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经有九世出家为比库。如果我们观察他在那九世中的修行,可以发现主要的是三学:戒行(sila)、禅定(samadhi)与智慧(pabba)。菩萨能修行八定、五神通,以及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

    现在你也是正以戒行为基础在修行止观。当你修行三学达到行舍智时,可以选择两条路的其中一条:若你想得到解脱,可以选择前进到涅盘;若你想作菩萨,可以选择菩萨道,没有什么问题。

    问5…7:在阿拉汉般涅盘之前,是否所有的善恶业都会成熟?

    答5…7:不是所有的。已经成熟的那些善恶业会产生果报,那些尚未成熟的善恶业则不能产生任何果报,它们是无效业kamma):不能结成果报的业。例如:目犍连尊者在过去某一生中所做的恶业,在他般涅盘之前成熟而产生恶报。在过去某一生中,他企图杀害目盲的双亲,但双亲未死。由于此恶业,他在地狱中受了成千上万年的痛苦。脱离地狱之后,在大约两百生当中,每一生他的头颅都被他人打碎而死。在最后这一生也是同样,他全身的每一根骨头都被打碎,包括头骨在内。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恶业已经成熟。除了已经成熟的业之外,其它的恶业与善业都不能产生任何果报,而只有业的名字罢了。

    问5…8:佛陀证悟成道之后是否曾说过:「一切众生本来都有如来的智慧与德相」这句话?

    答5…8:现在你承认释迦牟尼佛已经证悟成佛。你应思惟他的如来德相是否存在一切众生身中,尤其是你自己。你是否拥有如来德相之中的任何一项呢?

    问5…9:阿拉汉对自己五蕴的空观(subbata)与对外在非生物的空观是否一样?涅盘与进入空境是否相同?

    答5…9:对自己五蕴的空观与对外在非生物的空观是一样的。

    涅盘得到空(subbata)的这个名字,乃是因为道的缘故。如果禅修者通过觉照各种行法(savkhara…dhamma)为无我而证悟涅盘,则他的道智称为空解脱(subbata…vimokkha)。由于达到涅盘的道称为空解脱,所以涅盘这个对象也称为空。这里空解脱是指:借着透视诸行无我的本质而从烦恼中脱离出来。

    问5…10:所有的经都是由佛陀一人所说的吗?

    答5…10:三藏中大部份的经是佛陀所说的,有些经则是大弟子所说,如:舍利弗尊者、摩诃迦旃延尊者与阿难尊者。不过,弟子所说的经与佛陀所说的经具有同样的意思。这点在某些经中是很明显的,当时佛陀会说:「善哉……」来认可那部经,例如:《摩诃迦旃延贤善一夜经Mahakaccayana Bhaddekar》。

    问5…11:既然我们无法在定中见到佛陀,我们能否以神通力见到佛陀,并与佛陀讨论佛法?

    答5…11:不能。神通当中有一种称为宿命通(pubbe…nivi)。如果禅修者具备这种神通,并且曾在过去生中见过佛陀,他只能照着过去的经验那样见到佛陀,而不是新的经验。如果他曾在过去生中讨论佛法,那么也只有旧的问答,不可能有新的问答。这就是宿命通。

    '1' 入灭尽定者受到定力的保护,任何灾害都不能伤害他们的身体,因此不必为保护身体而发愿,只须为保护日用品而发愿。

    声闻savaka-弟子;听闻佛陀或佛陀弟子说法而修行的人。

    第六讲

    如何透视缘起法的环结

    前言

    在上次讲座中,我解释如何辨识名法(na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