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3…1:修行安般念有三种禅相:遍作相、取相、似相。何谓遍作相?遍作相一定是灰色的吗?遍作相与取相之间有何差别?
答3…1:修行安般念时有三种禅相、三种定(samadhi)以及三种修(bhavana)。三种禅相是:遍作相、取相与似相;三种定是:遍作定(parikdhi预备定)或称为剎那定(khanika…samadhi)、近行定(upacara…samadhi)与安止定(appana…samadhi);三种修是:遍作修(预备修)、近行修与安止修。
遍作定的对象可以是遍作相、取相或似相。遍作修即是遍作定。
真正的近行定(即近行修)乃是紧邻于禅那或安止定之前出现的,这是为何它称为近行定的理由。但是有时在安止定(appana…jhana)之前(虽然距离安止定还有一段程度),以似相为对象的深且强的定也隐喻式地被称为近行定。当遍作定(或剎那定)被完全培育时,它产生近行定;当近行定被完全培育时,它产生安止定。
在上次讲座中我们已经讨论过三种禅相,即:禅定的对象。
(一)遍作相:自然的呼吸就是一种遍作相。注释中提到鼻孔相(nasika…nimitta)与上唇相(mukha…nimitta)也都是初学者的遍作相。当定力稍微增强时,通常在鼻孔出口处附近会出现灰色或烟雾色,它称为遍作相;此时的定力称为遍作定;此时的修行称为遍作修。在这个阶段,禅相不一定只是烟样的灰色,也可能出现为其它颜色。
(二)取相:当前面这种定力增强有力之后,烟样的灰色通常转变成如棉花似的白色。不过,依照心中「想」的改变,禅相也可能变成其它颜色与形状。如果禅相的颜色与形状经常改变,定力将会逐渐下跌,这是因为禅修者的想经常改变的缘故。因此,禅修者不应注意禅相的颜色与形状,而应只是一心专注于它。这是第二种禅相。这种专注于取相的定力也是遍作定,这种修行也是遍作修。
(三)似相:当定力变得更强而有力时,取相会变成似相。通常似相是清澈、明亮与发光的,犹如晨星一般。在此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想改变,禅相也会改变:若禅修者想要禅相变长,禅相就会变长;想要它变短,它就会变短;想要它变成红宝石色,它就会变成红宝石色。《清净道论》提到禅修者不应如此做。若如此做,即使很深的定力也会逐渐变弱。由于他生起不同的想,从而也就分散注意力到不同的对象。所以禅修者不应玩弄禅相,否则将无法达到禅那。
专注于似相最初阶段的定也是遍作定,其修行也是遍作修。然而,接近禅那的定则称为近行定,该修行称为近行修。当安止定生起时,所专注的禅相依然是似相,但是该定是安止定,该修行是安止修。
问3…2:近行定与安止定之间有何差别?
答3…2:当似相出现时,定力是相当强的。然而在近行定的阶段,禅支还未完全茁壮,因此有分(bhavavga)仍会生起,禅修者可能会落入有分。该禅修者会说一切都停止了,或说:「那时我一无所知。」或认为那就是涅盘如果这样修行下去,他将能够停留在有分之中很长的时间。
无论是好或坏的任何一种修行法,如果禅修者一再努力尝试,他终究能精通其法,所谓「熟能生巧」。在此情况下亦然,若一再尝试,他将能落在有分之中很长的时间。为什么他说自己一无所知呢?因为有分的对象乃是前世临死时的对象,此对象可以是业、业相(kamma…nimitta)或趣相'1'(gati…nimitta投生相)。但是禅修者无法见到这点,因为他还不能辨识缘起法。唯有能够辨识缘起法之后,才能见到有分缘取这三种对象之一。
若禅修者认为有分是涅盘,则此信念将是障碍通向涅盘之路的「巨石」。若不能除去这块巨石,他将无法证悟真正的涅盘。为何会产生这样的信念呢?很多禅修者认为佛陀的弟子(savaka)不可能了解佛陀所教导的名色法。因此,他们不认为必须培育充分深度的定力,以辨识佛陀所教导的名色法及其因缘。如是,因为禅支很薄弱,他们的定力也很薄弱而不能持久,所以有分心仍然会发生。如果禅修者故意修行以便落入有分,他仍然能达到目的,但是那并非涅盘。要证悟涅盘,我们必须逐步地修行七清净。若不了知究竟名法、究竟色法以及它们的因缘,禅修者无法证悟涅盘。
就好像还没有能力自己站立的小孩子,当他要学习走路之时,将会一再地跌倒。同样的道理,在近行定的阶段,禅支还没有坚强茁壮,因此禅修者可能会落入有分。
为了避免落入有分,以及进一步培育禅定,你需要信、精进(viriya)、念(sati)、定(samadhi)与慧(pabba)这五根的帮助,以便推动自己的心,并将心固定于安般似相。你需要深信专注于似相能使你证得禅那,需要精进以便使心一再地认知安般似相,需要念以便不忘失安般似相,需要定以一心专注于似相,以及需要慧以便了知安般似相。
在安止定的阶段,禅支已经完全茁壮,好像身强力壮的成人,能够整天挺直站立一般。禅修者也是一样,能够以安般似相为对象,停留在安止定中很长的时间,不会落入有分。在此阶段,不间断的完全专注能持续一、二、三小时或更久。此时听不见任何声音,心只会专注于似相,不会趋向其它对象。
问3…3:在什么情况或状态下,我们说一个禅修经验是近行定或安止定?
答3…3:如果禅修者专注安般似相的定力很强,但是有时仍会落入有分,我们可以说此时的定力是近行定。唯有当禅修者能够不间断地专注于安般似相,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我们才能说它是安止定。
禅修者如何能知道自己的心是否落入有分呢?他可以注意到自己有时会对安般似相失去觉知,那时就是落入有分。有时候,他的心会有很短暂的剎那想到安般似相以外的对象。但是这些情况不会发生在安止定。在安止定中唯有相续不断的完全专注。
问3…4:在四禅当中的每一禅是否都有近行定与安止定?它们有什么特征?
答3…4:以安般念禅那为例,此禅那缘取安般似相为对象,有四种近行定、四种安止定。在每一禅中都有近行定与安止定,二者都只以安般似相为对象。因此它们的对象相同,没有差别,但是二者定力的强度不同。
在初禅、第二禅与第三禅的近行定阶段有五个禅支,而在第四禅的近行定中没有喜(piti)与乐(sukha),只有寻(vitakka)、伺(vicara)、舍(upekkha)与一境性(ekaggata)。虽然它们同样以安般似相为对象,但是较高层次的近行定的禅支比较低层次的更有力。
初禅近行定的禅支镇伏身体的痛苦(kayika…dukkha…vedana);第二禅近行定的禅支镇伏心理的痛苦(domvedana);第三禅近行定的禅支镇伏身体的快乐(kayika…sukha…vedana);第四禅近行定的禅支镇伏心理的快乐(somvedana)。由此我们可以分辨这些近行定之间的差别,尤其是第四禅的近行定。在第四禅近行定的阶段,呼吸非常微细,几乎停止。到第四禅安止定的阶段呼吸才完全停止。
我们也可以借着观察禅支来区分各禅的安止定。初禅有五个禅支:寻、伺、喜、乐与一境性;第二禅有三个禅支:喜、乐与一境性;第三禅有两个禅支:乐与一境性;第四禅有两个禅支:舍与一境性。借着观察禅支,我们可以分别:「这是初禅」、「这是第二禅」等等。而且定力是一禅比一禅加深,第四禅的定力最高深。它是多么高深呢?你应当亲自去体验。许多禅修者报告说第四禅是最微妙、最宁静的。
问3…5:什么情况下禅修者会从安止定掉或退到近行定?什么情况下在近行定的禅修者能进入安止定?
答3…5:如果禅修者不重视他的禅修,而重视似相以外的其它对象,那么将有许多障碍(nivarana盖)会发生。许多依贪欲及瞋恨的妄想会产生,这些是不如理作意'2'(ayoniso…manasikara不明智的注意)。这些不同的对象会削弱定力,因为善法'3'与不善法'4'一向是对立的,当善法强而有力时,不善法会远离;反之,因为不如理作意而造成不善法强而有力时,善法会远离。善法与不善法不能同时存在一个心识剎那或心路过程中。
在这里,我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