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苯映坪舴扑涟蚂Γ≒a…AukSayadaw)。

    巴利pali-记载原本佛教典籍所用的语言。有时也作为佛教圣典的代称。(P…EDictp。455)

    '3'无贪、无瞋、无痴称为三善根:善心生起的主要根本。

    '4'贪、瞋、痴称为三不善根:不善心生起的主要根本。(MAbhⅢ。5p。120)

    观智vipbana-透视究竟法(parammma胜义法;根本真实法)无常、苦、无我本质的智慧。

    '6'道智magga…bana-与圣人之道相应的智慧。它能同时完成四项功能(体证四圣谛):一、领悟苦谛(苦的真理);二、去除贪爱(苦的原因);三、证悟涅盘(苦的息灭);四、完全开展八圣道分(圣道的八项构成因素;灭苦的方法)。(EssAbhp。421)

    '7'止禅samatha-字义为平静。乃是心处于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禅定的修行法门。(EssAbhp。357)

    '8'观禅vip直观觉照一切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本质。智慧的修行法门。(EssAbhp。357)

    '9'五取蕴pabc’upadanakk五蕴乃是五种聚集,即:色蕴(物质)、受蕴(感受)、想蕴(形成内心印象)、行蕴(附属的精神因素;除了受、想之外的五十个心所)、识蕴(心;心识;主要的精神因素)。五取蕴(凡夫的五蕴)乃是会成为执取之对象的五蕴,包括所有色蕴及世间的四种名蕴(受、想、行、识)。而出世间(超出世间凡夫的境界)的四种名蕴不是取蕴,因为它们完全超越执取的领域,不会成为贪爱或邪见的对象。(MAbhⅦ。35p。286)

    '10'十二因缘-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中,因果作用的方式。归纳为十二项,又称为十二缘起支。即:过去世的无明(愚痴)、行(行为;业)为因,造成现在世的识(投生心)、名色(投生后的身心)、六处(六种感觉器官)、触(心识与感官接触对象)、受(感受)为果;现在世的爱(贪欲)、取(执着)、业有(业力)为因,造成未来世的生(再度投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投生后所遭遇的苦)为果。

    '11'四念处satip培育正念与觉观的一套完整修行体系;以正念觉察四种对象:身、受、心、法。(MAbhⅦ。24p。279)

    '12'法dhamma-用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今举出其中常见的三种:(一)、佛法;佛陀所教导的真理;乃是宇宙间固有、不变、自然的法则。(二)、现象;事物。(三)、被心认知的对象(法尘)。此处指第三种含义。(P…EDictp。336)

    '13'心所cetasika-伴随着心生起的附属精神因素;它能协助心执行特定的任务。心所不能离开心而单独生起;心也不能离开心所而单独生起。虽然两者互相依靠,但是心为主要的精神因素,因为心所必须依靠心才能认知对象。(MAbhⅡ。1p。76)

    '14'十二处-1。眼处、2。耳处、3。鼻处、4。舌处、5。身处、6。意处、7。色处、8。声处、9。香处、10。味处、11。触处、12。法处(心的对象)。1…5是五种物质的感官;7…11是五种物质的对象;意处包含八十九种心;法处包含五十二个心所、十六种微细色与涅盘。(MAbhⅦ。36p。287)

    '15'十八界-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7。声界、8。香界、9。味界、10。触界、11。眼识界、12。耳识界、13。鼻识界、14。舌识界、15。身识界、16。意界、17。法界(心的对象)18。意识界。它们称为「界」,因为它们能保持自己固有的本质。将十二处中的意处分成七个界(11…16及18),即成为十八界;其余的处与界都相同。(MAbhⅦ。36p。287)

    '16'七觉支sattabojjhavga-觉悟的七项因素:念(明记不失)、择法(观照的智慧)、精进(努力)、喜(愉悦)、轻安(心与心所的平静)、定(专一)、舍(心的平等中性;并非指舍受)。(MAbhⅦ。29p。281)

    '17'色念处-正念觉察物质。名念处-正念觉察精神(心与心所)

    '18'四**禅-即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乃是禅定的四个层次。它们能使人投生**天(远比人界高超,没有粗的色法,只有微妙的色身。),故称**禅。(MAbhⅠ。18p。54)

    '19'四无**禅-比四**禅更深的禅定,能使人投生于完全超越物质,唯有心与心所存在的无**天。(MAbhⅠ。22p。62)

    近行定upacara…samadhi-接近完全专一(禅定)的定。

    '21'波罗蜜parami-圆满;完善。(P…EDictp。454)在此指从前所做过的善业,尤其指修行佛法的善业。

    开示-讲解佛法。因为佛法能使人开发智慧,透视真理之故。

    '23'安般念anapanasati-其中anapana(入出息)音译为:安那般那。sati(念):清醒、警觉、明记不忘失。anapanasati音义合译为安那般那念,简称安般念;乃是专注于入出息的修行法门。(P…EDictp。100;p。672)

    '24'四界分别观-辨识身体由地、水、火、风这四种基本元素(四界;四大)所组成的修行法门。(清净道论?第十一品?第二七至一一七段)

    比库bhikkhu-佛教的男性出家人,遵守二百二十七条比库戒。(P…EDictp。504)

    '26'结跏趺坐-屈膝盘腿而坐。

    '27'业处kamm字义为「工作处所」,在此用来指修行法门,即禅修者修行以培育特殊成就的工作处所。(MAbhⅨ。1p。329)有时也用来指修行时所专注的对象。(P…EDictp。193)

    '28'接触点应选在鼻孔的出口处周围或人中,勿选在鼻孔的内部,因为会造成压力,妨碍专注。至于无法找到固定接触点的人,只要能在气息出现的任何地方持续地觉知气息即可;亦可同时觉知进出于两鼻孔出口处的气息。若能总是在固定不变的接触点觉知气息,则对定力的培育大有帮助。若所选的接触点位于左或右鼻孔出口处,则因每隔一段时间身体会自动更换鼻孔呼吸,于是必须更换到对侧鼻孔出口处。然而,选定一个接触点之后,至少应专注经过那点的气息二十至三十分钟,必要时才更换接触点;若更换接触点的间隔时间太短、次数太频繁,则不易培育稳固的定力。

    '29'禅相nimitta-修行禅定时心专注的对象;可以是影像或概念。

    '30'入出息的本身-此处的入出息还只是概念法(世人以为有真正实质的事物),不是究竟法(分析至不能再分的究竟成份)。

    '31'所缘-被心(能缘)攀缘的对象。所缘与对象是同义词;然而基于一般人少用之故,本书皆以「对象」一词取代「所缘」。

    '32'数息的方法有许多种,这里只举其中一种:保持自然呼吸,入息时默念「入」,出息时默念「出」,出息接近末端时默念数目。

    '33'梵天神brahma-因为稳固的禅定而投生梵天界的众生。梵天界有二十层天:十六层是**天(色梵天);四层是无**天(无色梵天)。那里的众生称为梵天神或梵天。(P…EDictp。493)

    '34'禅那jhana-心完全专一的状态。《清净道论?第三品》解释为:「使心与心所平等、平正、不散乱、不杂乱地安住于单一对象中。」《长部Ⅰ。76DighaNikayaⅠ。76》描述禅那中的心是:「宁静、清净、透明、已培育、没有邪恶、柔顺、堪能、坚定、沉着不动的。」显示禅那中的心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禅那通常指四**禅,有时也包括四无**禅。(P…EDictp。286)

    '35'禅支jhanavga-禅那的构成因素。禅支是执行禅定过程的心所;可依禅支的不同而分辨不同的禅那。(MAbhⅠ。18p。56)

    '36'有分心bhavavga-生命相续流。字义为:生存(有)的成份(分)。有分心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有了有分心,个体才能一剎那也不间断地相续存在。每当认知对象的心理过程(心路过程)不生起时,每一剎那都是有分心在相续生灭。(MAbhⅢ。8p。122)

    '37'三宝-佛陀(圆满觉悟者)、佛法(佛陀教导的真理)、僧团(僧伽;传承佛陀教法的比库团体)。(P…EDictp。337)

    '38'四道与四果-证悟有四个阶段: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拉汉。每一阶段有两种心:道心与果心。这八种出世间心皆以无为的涅盘为对象,但它们的作用不同:道心能彻底灭除烦恼;果心能体验灭除烦恼后的解脱程度。(MAbhⅠ。28p。6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