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最初并不懂空性,但是对于因果却有坚定的信心,知道自己作了大恶业,将来会堕恶趣,所以心生恐怖,因此对上师的虔诚信服和修行的刻苦精进,都自然而然地办到了。你们也应该同我一样,独自住在山中修持密乘。如果能这样做,我保证你们一定能够解脱成就的!”
从尊者的教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如果能对业果生信,我们的修行就会全盘被激发出来。
丙三、从空性中显现业果之理
如有一类,说于空性已获决定,然于业果无决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颠倒了解空性。解空性者,谓即见为缘起之义,是于业果发生定解为助伴故。
这一段,是以解空性成为解业果的助伴而破斥不重业果的邪行。
论中说:比如,有一种人说自己对空性已获得决定,但他对业果并没有决定的信解,也不注重业果的取舍,那么可以断定他是颠倒了解空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胜解空性而见缘起义之后,决定是成为“对业果发生定解”的助伴。
“解空性者,谓即见为缘起之义”:如果能善巧通达自性不成立的空性,就会见到虽然以自性不成立但在名言中依靠各自因缘而假立的缘起义,由此将对业果发生定解。然而,如果自以为胜解空性,但却不相信、不注重业果,则说明决定是颠倒了解空性。
下面引经证明:
即彼经云:“一切诸法如水月,等于幻泡阳焰电,虽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诸业终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门贤妙,微细难见佛行境。”
“彼经”是指《三摩地王经》。经中两颂,前一颂说空,五六句说缘起,七八句说唯佛行境。
“一切诸法如水月,等于幻泡阳焰电”:
一切诸法如同水月,又如幻化、水泡、阳焰、闪电。这是说诸法无我。“水月”等,比喻现而空。
“虽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
虽然死后随业前往他世,但在五蕴之中,丝毫也找不到一个实有的有情。这是讲人无我。“意生”是有情八名 之一。
“然作诸业终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
虽然胜义中自性不成立,但在名言中,所作的黑白业终究不会失坏,必定按黑白业的差别丝毫不爽地成熟果报。
“如此理趣门贤妙,微细难见佛行境”:
“如此理趣门”,即空性和业感缘起互相成为助缘的理趣之门。“贤妙”是指不落常断二边。“微细难见佛行境”,即性空缘起从微细层面来说,如果不是遍智,决定难以照见,因此唯一成为佛智现量的行境。
丙四、不思惟业果,仅了知亦无利益
是故,应于缘起二业及诸因果发生定解,一切昼夜观察三门,断截恶趣。若不先善因果差别,纵少知法,然将三门放逸转者,惟是开启诸恶趣门。
这一段,是以对比的手法显示出思惟的重要性,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反两条路:正路是思惟业果,发生定解,常观三门,断截恶趣,以前前为因,出生后后之果。邪路是不思业果,定解不生,三门放逸,开恶趣门。
论中说:因此,应当对缘起黑白二业和各种因果发生定解,有了定解之后,应当日夜不断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以此截断恶趣。因为未来一切苦乐唯一是由自己当下的业所感召,自心时时在造作,如果不能恒常、审细地观察善恶,将恶业转掉,则决定难以遮止恶趣。那么,如何截断恶趣呢?就是离恶念。因为恶趣唯一是以黑业所感召,黑业唯一是以恶心所造,所以只有远离恶念,才能截断恶趣。如果事先不善巧因果的差别,就轻率地修习其它高法,纵然对此法稍有了知,但因为不注重业果,身口意放逸而转,最后也只是开启恶趣之门而已。
《楞严经》中,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却私下行淫,还妄说行淫不是杀盗,没有业报。这话一说完,先是女根上生起大猛火,然后身体节节猛火烧燃,堕入无间地狱。善星比丘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阿底峡尊者的记事中记载:尊者以神通力亲见印度有位修大威德能怖金刚法的修行人,因为忽视因果,死后堕为饿鬼。此人如果来到西藏,将使藏地饥馑不安。当时,尊者修了垛玛施食而止息灾难。
以上事例都证明:忽视因果的结果,只是开启恶趣之门而已。永嘉大师《证道歌》也说:“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
《海问经》云:“龙王,诸菩萨由一种法,能断生诸险恶恶趣,颠倒堕落。一法云何?谓于诸善法观察思择,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诸昼夜。”
《海龙王请问经》中,世尊教导龙王:“菩萨有一种法,能截断转生恶趣颠倒堕落。这一法是什么?就是观察思择善法,心里这样作意:我现在应当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分分秒秒呢?”唐译《十善业道经》说:“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二经合观,意义就很明显。应当如何度过昼夜呢?就是要让善法念念增长,在心心念念之中,不容许有丝毫恶念夹杂,以此法就能令恶法永断、善法圆满,决定能截断恶趣。
这里指出了修行的方法,即:念念反观,将心念转为善念。古来修行人念念观心,比如,以功过格反省一日所作,或者用黑白豆子来检查心念,即:起一善念,就放一粒白豆;起一恶念,就放一粒黑豆。这些方法都是念念反观。一般人不从这里入手,死做功夫,想要遮止放逸恐怕很难。
丙五、应在自心上观察而认识过失
若能如是观相续者,诸先觉云:此因果时,校对正法,全不符顺,于此乃是我等错误,全无解脱。
如果能按上面那样来观察自相续,就可以照见平日三门与因果相违的过失。诸先觉说:“在修学因果法门时,以自相续对照正法,就会发现自相续与正法完全不符合,这些就是我们的错误,凭这种相续是不可能有解脱的。”
“若能如是观相续者”是连接语,即指上文所说:“对于缘起二业及诸因果发生定解,一切昼夜观察三门”,亦即在了知黑白业果的种种差别之后,应进一步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何处为善、何处为恶。以造业的善恶轻重,就能决定将来是堕是升。
“诸先觉云”:这是以过来人的话语启发后学,应当这样趣入自觉之中。“此因果时”:修学业因果之时。“校对正法”:以自相续和正法互相对照。“全不符顺”是校对结果,即:正法说应当如是修持安乐之因,但自己却不修持;正法说应当励力断除这些苦因,自己却不远离。就像这样,二六时中如法之处少得可怜、非法之处刹那不断。因为如法极少的缘故,而说“全不符顺”。
“于此乃是我等错误,全无解脱”:这时,才真正有了自知之明,认识到这些都是自己的错误。凭这种相续,解脱根本没有希望。如果不从这里改过自新,决定堕落恶趣。
下面进一步显示智愚之别,以劝诫学人察过知过:
校对业果,是观顺否。若以法校自相续时,全无符顺,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为智者。《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为智者。”
对照业果,是为了观察自相续和法符不符合。如果以法对照自相续时,发现完全不符合,而能够至心了知自己的现状,这就是智者。《集法句经》说:“如果愚者自知愚痴,就叫智者。”
若校法时,与法乖反,犹如负尸 ,自妄希为法者、智者、净者极顶 ,是为下愚。《集法句》云:“若愚思为智,说彼为愚痴。”
如果以法衡量时,发现自心和法就像背尸体一样完全相反,却还妄自希求成为修法者的极顶、智者的极顶或清净者的极顶,这是下愚之相。《集法句经》说:“如果愚人自以为有智慧,这就叫做愚痴。”
以上两种人虽然都是“与法全无符顺”,但是却有智愚的差别。这是从什么角度安立智慧和愚痴呢?对照两段论文,就可以明显看出:同样是有浑身过失,一者能至心了知,另一者却无自知之明,还妄想做大人物。这就是智愚的差别所在。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就是智者,便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无自知之明,自吹自擂,就是愚者。因为无惭无愧,将会一天天沦为禽兽而不自知。
下面举例说明:
佛世时,一位比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