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焕寻卒,恤典不及”。就是说,78岁的吏部尚书赵焕,在明军萨尔浒大败之后,带领群臣跪伏在皇宫文华门外,坚请万历帝接见群臣,商讨守卫辽东的策略。他们一直跪到傍晚,得到的却是皇帝身体不适让他们回去的圣旨。赵焕情急之下说道:等到敌人兵临城下的时候,陛下您还能说因为自己有病而让他们退回去吗!就是在这么危急的关头,万历帝还是不理朝政,而且从此衔恨赵焕。赵焕不久之后去世,朝廷没有给他任何恤典。 
    一些正直的官员屡次给万历帝上疏谏言,有的写得很激烈。有一个官员叫雒于仁,他写了一个奏疏,叫《酒色财气四箴疏》,就是批评万历皇帝酒、色、财、气四样俱全。万历皇帝很生气,要严厉处置他。多亏一些官员挽救才得幸免。这些官员说,如果您对他加以重刑,外界会误以为您真的有他提到的那些毛病,还不如显示您的宽大包容,让他离开任所削职为民算了。结果,雒于仁被斥为民。总之,对万历怠政提出批评的官员,大都遭到惩罚。 
    万历皇帝喜欢别人对他歌功颂德,阿谀奉迎,不喜欢听批评意见。万历亲政之初,阁臣还敢提出不同意见。明朝制度:内阁的职责是“票拟”和“封驳”。“票拟”就是在奏章上草拟处理意见,供皇上决策时参考;“封驳”就是对皇上下发到内阁的批示,可以提出反驳意见。如万历帝册立皇太子事,夜里二更下诏,阁臣沈一贯认为不妥,加以封驳,说“(臣)万死不敢奉诏”,万历皇帝最后还是听从了他的意见。但是,自从惩治张居正后,内阁大臣,多为萎缩——“票拟”多被“留中”,“封驳”则多不敢为。有句话叫作“奴婢以伺喜怒为贤,师友以规过失为贤”,因为万历皇帝喜欢的是只会顺情说好话的奴才,久而久之,奸佞小人就围在他身边,特别是宦官。 
    第二,宦官肆虐。明初朱元璋令镌铁牌于宫门:“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永乐帝在靖难之役时,宦官为他立了大功,此后重用宦官,遂为明朝埋下后来宦官干政的祸根。万历帝长期不理朝政,见不着大臣,上来的奏章又不批,也就听不到大臣的声音,那他的意旨就只能通过太监传达。太监的权力因此越来越重。万历帝派遣太监作税监到大邑、矿监到矿山、盐监到两淮、珠监到广东等,替他聚敛钱财,以供享乐。太监的权力急剧膨胀,太监的危害日益严重。大学士、首辅朱赓沉痛地说:“今日政权不由内阁,尽移于司礼。”(《明史·朱赓传》)这就为后来天启朝司礼监大太监魏忠贤专政埋下了祸根。 
    一些正直的官员上疏请求严惩不法的宦官,结果大多反招祸尤。我举一个例子。太监陈增为矿税太监,骚扰山东,弄得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山东巡抚尹应元劾奏陈增二十大罪,却遭到罚俸的处罚(《明史·宦官二·陈增传》)。 
    其实,认真说来,历朝历代的情况大同小异。宦官专讨皇帝的喜欢,忠臣则规劝皇帝的过失,所以皇帝大多喜欢宦官的阿谀谄媚,而不喜欢忠臣的耿直良言。只不过万历皇帝厉害罢了。 
    因为朝中大臣不能跟皇帝直接沟通,官员升迁制度也混乱,朝廷中一些大臣就自立门户。于是,朋党竞起,互相倾轧,势同水火,扰乱是非。于是就出现了第三种情况:党争日烈。 
    第三,党争激烈。先是出现东林党:“吏部郎顾宪成讲学东林书院,海内士大夫多附之,‘东林’之名自是始。”(《明史·宦官二·魏忠贤传》)后来,楚党、浙党(大学士沈一贯始)、齐党等相继而起,后又出现阉党。到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朋党已成,各持己见,互相攻击,搅得朝政是非难辨,乌云翻滚。后面将要讲到的辽东大员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的任免、升降、荣辱、死生等,都同党争有直接的关联。 
    《尚书·益稷》曰:“股肱堕哉,万事隳哉!”从朝廷上下解体,宦官肆虐,党争日烈可以看出,万历朝后期,特别是最后20年,可以说是中枢瘫痪,出现严重的朝政危机。不仅如此,万历朝中后期,政府财政状况,也是非常糟糕。
二、财政枯竭
    万历腐败怠政,又挥霍无度,造成财政枯竭。具体说来: 
    第一,军费浩大。三大征:平啺葜遥ǚ岩�200万两;援朝抗倭,花费银700万两;平定播州之乱,花费银300万两。总数大约有1200万两。虽然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但是加重了国库的负担。 
    第二,宗禄沉重。明朝的宗室,吃国家俸禄。开始时,朱元璋的子孙们还比较少,但经过200多年的繁衍,人越来越多,宗禄就成为国库的沉重负担。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御史林润曾经分析了宗禄的情况和局面的严峻:他说,天下每年供给到京师的粮食是400万石(dàn),而诸府的禄米是853万石,缺一半还多;以山西为例,山西留存的粮米是152万石,宗禄米是312万石;再以河南为例,河南存留的米是843万石,而宗禄米是192万石。于是出现了一个严重的情况,就是两省存留米的全部,还不足宗禄所需粮米的一半,更何况官员的俸禄、官兵的军饷都要从这里边出!于是林润沉重地警告说:“自郡王以上,犹得厚享,将军以下,多不能自存。饥寒困辱,势所必至。常号呼道路,聚诟(ɡòu)有司。守土之臣,每惧生变。夫赋不可增,而宗室日益繁衍,不可不为寒心。”这个事情,发生在万历后期,说明大明帝国已经养不起宗室这些子孙了,这座大厦有倾覆之危,这个王朝有陆沉之忧。 
    第三,加派赋饷。钱粮不够,就只有加派赋饷。万历时,加赋白银520万两;到崇祯时不够,又加辽饷900万两,剿饷330万两,练饷730万,总数是2480万两。钱从哪儿来?当然还是从百姓身上出。这样做不就是竭泽而渔吗?不就是逼民造反吗?后来东北的辽事,西北的民变,万历这个时候已经埋下了祸根。 
    第四,税监横行。当时除户部掌管国库的钱财外,皇帝也有自己的金库,这笔钱叫“内帑”。万历为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就派矿监、税监、盐监、珠监等,到全国去搜刮。下面举几个例子。 
    陈奉,御马监太监,到湖北,“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有数千人沿途高喊鼓噪、投掷石块;他的党徒“直入民家,奸淫妇女”,激起民众公愤,万余百姓咬牙切齿,包围陈奉衙署,一定要杀死他。陈奉逃入楚王府。民众气愤地将其党徒16人投入江河(《明史·宦官二·陈奉传》)。 
    马堂,天津税监,纠集地痞无赖抢掠中产之家财物。民众非常气愤,远近罢市,有万余名州民放火烧了他的衙署,打死他的同伙37人(《明史·宦官二·马堂传》)。 
    杨荣,到云南,“恣行威虐,杖毙数千人”。冤民万人烧了杨荣的房子,并将其杀死投入火中,又杀其同党200余人。万历帝得到奏报,难过得好几天吃不下饭(《明史·宦官二·杨荣传》)。 
    高淮,尚膳监太监,也就是御膳房的太监,后来出任辽东的矿税使,横行霸道,对巡抚、总兵任意呵斥,很多人起来要把他撵走,但是不行,因为他后面有皇帝支持。 
    其实,万历不是不知道矿税之弊,而是明知故为。《明史·沈一贯传》记载:万历三十年(1602年)二月,万历帝忽患病。急召大学士、首辅沈一贯入启祥宫后殿西暖阁。万历帝说:我病得很重了,但是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我的孩子就托付给先生您了,请您把太子辅佐为贤君。原来设矿监收矿税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大殿还没有完工。现在可以停下来,派出去的太监都召回吧。他说完这番话,沈一贯哭了,太后、太子、诸王都哭。沈一贯赶紧出去拟旨。当天晚上,阁臣、九卿都在朝房值班。第二天,万历皇帝又缓过来了,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叫太监赶紧找沈一贯,把那个谕旨追回来。太监到了沈一贯那儿,值班的几个大臣都说不行,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我们就下发。沈一贯稍一犹豫,来追缴圣谕的宦官一拨接着一拨,前后有20人。宦官磕头出血,请求沈一贯把圣旨交回去。沈一贯一看这阵势,只好交还圣旨。其实太监也不是都赞成皇帝收回成命,司礼太监田义就据理力争,气得万历皇帝拔出刀来要杀了他。但是田义仍旧坚持己见,毫不退缩。这时候太监拿着沈一贯交还的那份上谕回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