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印顺法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说者,谓诸经中,或时如来悦意自说,如伽他曰∶若於如是法,发勇猛精进,静虑谛思惟,尔时名梵志」。 


  定义为「悦意自说」,与『大毗婆沙论』相近。所引的偈颂,是「优陀那」,与『小部』『法句』偈相近(8)。所以,『杂集论』对「应颂」、「讽颂」、「自说」──三者的差别说明,与说一切有部晚期的论师传说相合。 'P543' 


  『大智度论』与『成实论』,对「伽陀」与「优陀那」的解说,最为难解。『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七上──中)说∶ 


   「一切偈名只夜,六句、三句、五句,句多少不定。亦名只夜,亦名伽陀」。 「优陀那者,名有法佛必应说而无有问者,佛略开问端。┅┅自说优陀那,所谓无我无我所,是事善哉!┅┅如是等,杂阿含中广说」。 「又如┅┅善哉善哉!希有世尊!难有世尊!是名优陀那」。 「又如佛涅盘後,诸弟子抄集要偈∶诸无常偈等作无常品,乃至婆罗门偈等作婆罗门品,亦名优陀那。诸有集众妙事,皆名优陀那」。 


  「只夜」与「伽陀」,都可以通称一切偈颂,那在「九分」与「十二分教」中,这二者有什麽差别?『成实论』解说了这一问题(如前「只夜」中说)∶「只夜」是共世间的(但是不顺烦恼的),「伽陀」是非世间的,是圣教内宣说佛法的偈颂。至於「优陀那」,『大智度论』有三义∶1。无问自说的「优陀那」(与瑜伽的为了正法久住,不请而自说相近)∶所举的颂,如『杂阿含』所说(9)。然「优陀那」,仅是经中,「无我无我所,是事善哉」二句。「略开问端」,以引起弟子的请说,是重在无问自说。不过,「是事善哉」,也是称赞的话,与『大般涅盘经』所说相近(10)。2。引『大般若经』说,这虽是大乘经,但所取的意义,只是赞叹辞。赞叹,是「感兴 'P544' 语」。3。所说的「抄集要偈」,内容与「法句」偈合。『法句』dhammapada,梵本作 Uda^navarga(「优陀那品」)。汉译有『法集要颂经』;「集要颂」,是「优陀那」的意译(「法优陀那」)。「诸有集众妙事,皆名优陀那」,「优陀那」已成为偈颂集的通称。称偈颂集为「优陀那」,虽不知始於什麽时候,但僧伽罗刹Sam!gharaks!a(约西元一世纪人)的『修行道地』──禅观偈集,是称为「优陀那」的(作品於西元一六0年顷译出)。「优陀那」是「集施」、「集散」的意思(11)。『大智度论』所传述的三义,前二义只是「自然说」与「感兴语」二类。感兴语,原是不限於偈颂的,所以『大智度论』所说,虽主要为偈颂,而是可通於长行的。『成实论』说∶「除二种偈,馀非偈经,名忧陀那」(12)。论文一定有错字。除二种偈──「只夜」与「伽陀」,或「伽陀」与「路伽」,其馀的(非?)偈经,名为「忧陀那」。即使这麽说,「忧陀那」的特色,还是不曾说明。 


  「伽陀」与「只夜」,『大智度论』与『成实论』,都传说为通於一切偈颂,似乎含混不明。从圣典集成的过程去理解,这是可以解说的。原始结集,「结集文」与「结集品」(「八众诵」),被称为「只夜」。习惯上,「只夜」也被泛称一切偈颂。如瑜伽师所说∶「只夜」是不了义经。而「有馀说」(不了义的别名)的经偈,被分别解说的,就是「优陀那」、「义品」、「波罗延那」(如上「只夜」中说)。可见这些偈颂,起初都曾被称为「只夜」的。此後,长行中 'P545' 渐形成著有特色的「记说」∶而没有集入『相应部』的偈颂,如「优陀那」、「义品」、「波罗延那」,虽不与现存的完全相同,但的确是早已存在。偈颂的流传,孳生流衍,一天天增多,成为传诵中的一大部分。於是称之为「伽陀」,「伽陀」为结句颂说的通称。但在分教中,被集入於「相应教」的,仍旧称为「只夜」。没有被集入(一直到四部、四阿含的集成,大部分偈颂,始终没有被集录进去)的,泛称为「伽陀」。而「伽陀」中的感兴语──「优陀那」,当时应已类集而形成一分,这就是被称为「优陀那」的,原始的『法句』。『法句』的集成,『大智度论』说∶「佛涅盘後,诸弟子抄集要偈」。『法句经序』说∶「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故曰法句」(13)。『法句』为法救Dharmatra^ta所集,这是说一切有部所传本的编成。『法句』是古已有之,而又各部自行重编的。以『法句』为「优陀那」,这不仅是说一切有部的传说。传为化地部Mahi^s/a^saka或法藏部Dharmaguptaka诵本的『长阿含经』,「十二部经」的「优陀那」,就直译为『法句经』(14)。『四分律』也译为「句经」或「法句经」(15)。「法句」就是「优陀那」,可见也是分别说系Vibhajyava^din的共同传说。『小部』有『法句』,又有「自说」──「优陀那」,分为八品,附以事缘,是後代的新编。如以『小部』的『自说』,为九分教中的「优陀那」,那是不妥当的。「优陀那」是感兴语的类集,『法句』的原型。传布最为普遍,而又是早期的偈颂集;所以习惯上,也就以一切偈颂集为 'P546' 「优陀那」了! 


  感兴语,当然是自然舒发的,不待请问的。在部分的佛教中,不待请问的意义加强了。如瑜伽师,对「因缘」的因请而说,解说「优陀那」为无问自说。在现有的契经中,没有人请问而佛自为宣说的,不在少数。比对「因缘」的有请而说,称这类为「自说」。感兴语的特色,也就消失了。关於感兴语,佛只有喜悦而没有悲感,大致基於这种信仰,而『顺正理论』、『杂集论』、『大智度论』,只说「睹希奇事」、「悦意自说」、「赞叹」,而没有说忧感。其实,佛没有忧感,但可以面对悲伤的事实而有所感兴。这都是後代多少演变了的解说。对「只夜」、「伽陀」、「优陀那」──三分的解说,没有比『大毗婆沙论』更精确的了! 


   
注【62…001】『小部』『经集』(南传二四·一四)。 
注【62…002】『小部』『自说』「弥醯品」(南传二三·一五一)。 
注【62…003】『杂阿含经』卷四二(大正二·三一0上──中)。 
注【62…004】『小部』『法句』(一五五颂)(南传二三·四一)。汉译『法句』各译,都有此颂。 
注【62…005】「此那伽由彼那伽」,「由」可能为「犹」字的假借。似乎与『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二四所说∶「二龙自同心,俱患群众恼,皆已舍独逝,今乐此空林」颂相合(大正二二·一六0中)。 
注【62…006】说一切有部所传的偈颂集──「杂藏」,如本论第七章第一节第二项说。 'P547' 
注【62…007】『瑜伽师地论』卷八一(大正三0·七五三上)。『显扬圣教论』卷六(大正三一·五0九上)。又卷一二(大正三一·五三八中──下)。 
注【62…008】『小部』 『法句』(三八六颂) (南传二三·七七)。『法集要颂经』卷四(大正四·七九九中)∶「出生诸深法,梵志习入禅」,也大略相当。 
注【62…009】『杂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一六下)。 
注【62…010】『大般涅盘经』卷一五(大正一二·四五一下)。 
注【62…011】参考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四0二)。 
注【62…012】『成实论』卷一(大正三二·二四五上)。 
注【62…013】『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九下)。 
注【62…014】『长阿含经』卷三(大正一·一六下)。 
注【62…015】『四分律』卷一(大正二二·五六九中一)。又卷五四(大正一·九六八中)。 


   

第四节 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

 第一项 本事(如是语)
'P548' 

  在部派传承中,对「九分」与「十二分教」,有意见非常不同,而又不容易得到定论的,是「本事」与「方广」。「本事」,为「九分教」的第六分。梵语ityuktaka;itivr!ttaka,一般译为「本事」。巴梨语itivuttaka,译为「如是语」。由於原语传说不同,解说不同,形成二大流。在固有的传说中,『大智度论』明确的说到这二类。鸠摩罗什Kuma^raji^va所译,虽传有二说,而以「如是语经」为主。或写讹为「如是诸经」(1);音译为「一诛多」(2),「伊帝渭多伽」(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