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事件,就依据固有的律制,而作新的论定,以维护僧团的统一。「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学之」(5)!这一决定,正代表了持律者,富於保守的工作态度。所以在经律中,只说「持律者抉择律」,而没有说结集律。但持法者却不尽相同,因为佛说的教法,广泛的传诵於僧团及民间。佛涅盘後,已经结集的经法,要持诵不忘;新传来的经法,要共同来论定、结集。所以说∶「持经者结集经」。而对於法的分别抉择,另成「论法者」一流(这是後来别立「论藏」的原因)。由於经(法)与律的特性不同,持经者与持律者的态度也不同。持律者富於保守性,而持经者富於流动性。这一根本的不同,深深的影响了未来的佛教。 'P22'
不断传诵出来,不断结集的另一重要文证,是「四大广说」,或译为「四大广演」、「四大教法」、「四大处」。这是对於新传来的教说,勘辨真伪,作为应取应舍的结集准绳。「大说」、「广说」,就是大众共同论究,也就是结集的意思。「四大教说」,是各部派经律所共传的∶ 集入「增壹阿含」的、有铜 部、大众部Maha^sa^m!ghika、说一切有部(6)。集入「长阿含」的,有铜 部、法藏部Dharmaguptaka(7)。集录於律部的,有说一切有部、雪山部Haimavata (8)。总之,「四大广说」是各部派经律所共传的。
上座部Sthavira系统的,现存各部经律,虽传译略有出入,大体终归一致。如『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大正一.一七下)说∶
「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诸贤!我於彼村、彼城、彼国,躬从佛闻,躬受(是法)是律是教 。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依诸经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 非经、非律、非法,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 、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此为第一大教法也」。
其馀的三大教法,都与上一样,只是来源不同。第一「从佛闻」;第二从「和合众僧多闻耆 'P23' 旧」边闻;第三从「众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9)边闻;第四从「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闻。这四者,是佛、僧伽、多数比丘、一比丘。从这四处而传来的经律,大家不应该轻信,也不要随意诽毁。要「依经、依律、依法」(10)──本著固有的经与律,而予以查考。本著佛说的法(义理),来推求他是否与法相应。这样的详加论究,结论是∶与经律(文句)相合,与法(义理)相合的,赞为真佛法,应该受持;否则就应弃舍他。这一取舍──承受或不承受的标准,实就是一般所说的「佛语具三相」∶一、修多罗相应;二、不越(或作显现)毗尼;三、不违法性。说一切有部所传,开合不同∶判决为非佛说的,名「四大黑说」(迦卢沤波提舍);是佛说的,名「四大白说」(摩诃沤波提舍)。这四大(黑说、白)说,经中传为佛将涅盘时说,编入「增壹阿含」。律部中,载於「七百结集」下。这充分表明了,这是原始结集以後,七百结集前後,佛教界对於新传来的经律,审定而取去的准绳。
「四大广说」,在上座部系经律中,是四处来的传说,依经、依律;或依经、依律、依法来审定。大众部所传,如『增壹阿含经』所说的,虽也说到东南西北传来,而重在「契经、律、阿毗昙、戒」──四者。对於共同论究审定,也说得极明确∶「当取彼比丘(所说),而共论议,案法共论」。案法共论,审定取去的准绳是∶大分为二类∶「与契经相应,律、法相应者,便受持之。设不与契经、律、阿毗昙相应者,当报彼人作是语∶卿当知之,此非如来所说;然卿所说者 'P24' ,非正经之本」。这一分别,与上座部的经律所说,是一样的。次约四方传来作分别的说明,不与经律相应的,分为三类∶一、不与戒行相应的,这是「非如来之藏」,应舍去。二、不与义相应的,应舍去;与义相应的,「当取彼义,勿受经本」。三、是否与义相应,不能明了,那就以戒行来决定。如与戒行相应,是可以承受的。此外第四是∶与经、律、阿毗昙、戒行相应,与义也相应的,便赞叹为「真是如来所说」(11)。对於新传来的经律,『增壹阿含经』所说,不拘於固有的经、律、阿毗昙──三藏(文句),而重视义理,尤其重视戒行,也就是重视法与律的实质。
佛涅盘後,佛教界到处传诵佛说。由诵经者结集经,持律者抉择律,论法者论究法,经律(论)才逐渐形成。在「四阿含」及「律部」原型凝定,为教界所公认後,仍不断的传诵,於是部派的圣典,呈现了组织的,内容的,文句的种种差别。经与律,是经不断的结集而完成的,并非如传说的那样,最初结集就一切完成了。
注【6…001】『岛史』(南传六0.三四)。
注【6…002】『舍利弗问经』(大正二四·九00中)。
注【6…003】『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大正二九.三五二下)。
注【6…004】『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六(大正二九,六0五上)。
注【6…005】『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一中)。 'P25'
注【6…006】『增支部』「四集」(南传一八.二九三──二九七)。『增壹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六五二中──六五二下)。『毗尼母经』卷四所引(大正二四·八二0中)。
注【6…007】『长部』(一六)『大般涅盘经』(南传七·九九──一0二)。『长阿含经』卷三(大正一·一七中──一八上)。
注【6…008】『十诵律』卷五六(大正二三.四一四上──中);『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六(大正二三·五九七下 ──五九八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七(大正二四.三八九中──三九0中)。『毗尼母经』卷四(大正二四·八一九下──八二0上)。
注【6…009】「持律仪者」,『长部』『大般涅盘经』作「持摩夷」Ma^tika^,就是「持母者」,指与律有关的摩夷。
注【6…010】『长部』但作经、律;『长阿含经』於经、律外,别说「依法」,约义理说。
注【6…011】上来并见『增壹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六五二中──下)。
第三项 佛教界公认的两大结集
佛教的结集传说,是非常多的。其中,「第一结集」──「王舍Ra^jagr!ha结集」或「五百结集」,「第二结集」──「毗舍离」Vais/a^li^结集」或「七百结集」,是佛教界公认的 'P26' 结集。种种的结集传说,虽有传说的成分,但都有某种事实在内,只是传说得有些不实而已。公认的二大结集,为一切部派所公认,也就是部派未分以前的结集传说。不为教界公认的结集传说,无论怎麽说,都只是一部一派的结集事迹。两大公认的结集,原本是僧团中重律(重事相的)学团所传述的。如『僧只律』、『铜 律』、『五分律』、『四分律』、『十诵律』、『根有律杂事』、『毗尼摩得勒伽』、『毗尼母经』(1),都有这二次结集的传述。依此律家的传述,而见於後代史传的,如『岛史』、『大史』、『善见毗婆沙律』、『大唐西域记』等(2)。其中「第一结集」,尤为教界所重视。所以,或结合於「涅盘譬喻」,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佛般泥洹经』、『般泥洹经』(3)。或结合於「阿育王」As/oka譬喻」,如『阿育王传』(4) 等。或引述於经论中,如『增壹阿含经』序,『分别功德论』、『大智度论』(5)。也有自成部帙的,如『迦叶结经』,『撰集三藏及杂藏传』(6)。
传说的两大结集,不仅是法与律──经与律的结集,更含有僧团内歧见的消除,归於和合的部分。如「第一结集」时,大迦叶Maha^ka^s/yapa与阿难A^nanda间的严重论诤;大迦叶与富兰那Pura^n!a间的歧见。「第二结集」时,东西方的对立,以受取金银为主的十事异议。事实上,结集与歧见,是有关联性的。佛陀入涅盘後,维持佛教的和合以求开展,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