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是一河污染水,测量数字为什么不一样?”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都注意到现在淮河污染水利、环保两套系统测量出的数字有很大差异。以2003年为例,国家环保总局依据《水污染防治法》对水污染监测的数据,与水利部及其流域管理机构依据《水法》和《条例》对水质,特别是省界水体进行监测的结果大相径庭:COD入河量环保总局数据为71。2万吨,水利部为123。2万吨,接近1994年最高峰时的150万吨,相差近一倍。由此,环保总局认为2000年后COD负荷削减了12。3%,结论是“逐年下降”;而水利部则认为数据与2000时增加了30。6%,结论是“快速反弹”。
如不考虑人为“调控”的因素,几乎相反的结论主要是来自“污染观”的不同。环保部门的监测是“COD入河量”,是河道、排污口在入河口时的量,而水利部门监测的是企业的排污口。(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姜永年2004年9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水利部门的数据实际测量的是入河排污口。)也就是说,不进入河道的污染物,环保部门是不做总体统计的。
比如像我们见到众多小污染企业,丁集的皮革企业等,污水关在院子里任其蒸发、下渗,环保部门是没有统计到污染总量数字中去的(80%以上小企业水利部门事实上也没有统计)。地质研究工作者则告诉我们:这是科学常识的错误!任一可能感染水体的污染,下渗到土壤,仍会回到水中,而并不一定要直接“入河”。由此看来,水利部门的测定方法更为科学,更接近真实数字。
实际情况是很多小企业就是钻了“入河”的空子,产生污染而不列入“总量”。周口市环保局环境监理站张云海直言不讳地申辩:“我们地区80%的企业污染是不入河的”。张站长有“高级工程师”职称,有数十年的环境保护行政工作经验,而且是在“周口”这一淮河流域污染的风口浪尖上。足见污染总量测定中的错误观念在环保部门中的影响。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对地表水没有被污染的地区做了调查,结果认定“水质不好”。调查结论中有一条:“区域上广大农村浅层水属于面状污染,既(疑为‘即’)使无地表水污染的地带,深在10米以上的浅层水水质也不好。”这是有力的例证。
由于淮河流域近20年对浅层地下水的超采,水利工程的影响,地质调查发现,流域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排泄系统已开始紊乱,蒸发量大大超过排泄量。这对区域环境影响,还有待研究。
淮河流域的地质环境与水污染调查,每年每省都要耗费大约300-400万元。作为地质层面的调查,相对来说还是非常粗略的。
但专家们一再强调:“调查区土壤中重金属砷、汞、铁、铬、铅等严重超标,大气降水经土壤下渗时,地下水遭到污染。在颍上、周口等小造纸厂企业集中的地带,浅层水中的汞、硝酸盐等物质含量尤其高。
特别是周口地区,1000多平方公里地下水被汞污染,同时影响周边地区。另一方面,地下水的排泄是地表河流水的主要来源,这样又形成交叉污染。”
杨则东忧虑地强调:“土壤和浅层地下水遭到污染后,即使污染源得到控制,自然净化周期也很长。具体需要多少年,尚无研究结论。
在这种情况下,淮河水治理变得越来越困难。”
行将枯竭的“血液”
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因重污染无法使用的情况下,中深层地下水现在是淮河流域城镇主饮用水源或水源补给地。
根据地质专家介绍,深层地下水(指中层以下部分)重金属元素等含量过高,处理难度非常大,成本很高,不宜作饮用水。甚至作为工业使用都不合适。而且中深层地下水一般都自成体系,受地表影响很小。淮河流域中深层地下水由黏土、“巨厚岩层”与浅层、中层相隔,补给只能靠淮河源头伏牛山、桐柏山地区地下水非常缓慢东流。
实际情况是用一点就少一点。
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的“淮河流域环境地质调查”课题发现,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与人口相比,非常有限。负50-负300米的中层地下水还出现局部污染。
根据安徽省地质调查院调查,安徽省淮河平原地区属地下水富集区,在允许地面沉降500毫米的情况下,中深层可采地下水总共106亿立方米,仅阜阳市现已采出20多亿立方米。阜阳市水利局水政科冯春林科长介绍,阜阳城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最低为负89米。
城区14平方公里有230多口深井,每平方公里有17口深井。最深的已超过千米。现每天取水14万立方米,大大超出每天6万立方米的供给限度。这还不包括有相当数量的部门、企业在偷采。界首市等地市及县城,完全依靠地下水作饮用水源,中层水难以为继,水井都在向深层延伸。记者在沿淮平原地区采访,发现通过千米超深水井从护栏上看闸桥的不均衡沉降开采地下水现象逐渐普遍。
中深层水过量开采,使淮河流域以县级以上城市为单位,出现了一个个巨大的地下“漏斗”。阜阳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区域性地下水位降落,10多年间地面不均衡沉降达1542毫米,形成了面积约800平方公里的大漏斗。沙颍河最大的节制闸颍河闸因地面不均衡沉降,1998年出现底板与闸体之间产生空隙。耗资2000多万修复后,2000年又因地面沉降损坏。颍河堤防也因地面沉降超过1。5米,防洪能力大大削弱。目前闸上机动车道已经封闭,只能供小车和行人通过。
沿淮和淮河流域上世纪90年代后崛起一批新兴城市,密集度高,地面沉降严重威胁城市安全。根据地质部门不完全调查,包括除阜阳外,太和、界首、周口、漯河一线各漏斗之间呈迅速衔接之势,总面积达上万平方公里。
相对于淮河流域的其他地区,阜阳一带算是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干流北岸、沂、沐、泗水系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短缺的现象日益明显化。而淮南、蚌埠等干流沿线城市,已可以用“枯竭”一词来形容。
1。3亿人口的饮水危机开始显现(1)
人口畸形集中,使淮河流域本来就有限的地下水资源更加紧张。
360多公里的上游,主要是河南省信阳市,还有丛山叠嶂作为背景,仅有800多万人。600公里的淮河干流和沙颍河、涡河等主要支流地区,却承载了近1。3亿人口。农村每平方公里人口数都在800人以上。该地区地表水几无可用之处,浅层地下水污染率约为80%。中、深层可饮用地下水一旦呈枯竭之势,上亿人口的生存面临重大危机。
洪泽湖的渔民严凤霞一家,整日在水上飘荡,却不得不买矿泉水饮用。
记者在淮河干流最大城市淮南市采访了解到,现城市人口120多万,由于地下水资源量微薄,加上上百年的采煤,地下各层均抽不出大量的地下水。而相邻约60公里的蚌埠市,地下虽无采煤的纵横巷道,但地层复杂,找不出地下水。两大城市都是淮河干流上以淮河水为饮用水源的城市。2004年2月以来,淮河干流淮南段抽测均为五类水,远远低于国家饮用水要求的三类标准。淮南城市散而乱,生活污水处理率极低,基本上都是直排淮河。下游不远处蚌埠闸拦蓄,使淮河成为静止的湖。淮南人在仅几十公里的河道里,下游排污,上游又抽上来使用,如此循环往复。因怕引起社会动荡,市环保局不敢在公众媒体上公布淮河水质,而是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环保局负责人解释说:“这样既符合一定要公布水质的有关规定,又不至于引发更多的社会动荡。毕竟上网的人比看报纸的人少得多,而且环保局的网站还没有引起人们广泛注意。”
水源状况如此,自来水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据说,有关部门从来不敢公开检测自来水状况。万一不合格,百万城市的供水就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不供应用淮河水加工的自来水,则100多万人无水可喝,如果承认供应不合格的自来水,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守着淮河没水喝”,或是“用矿泉水做饭”等,1997年开始,就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