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访淮河-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淮河“源头”史书都说是在桐柏山,在山上什么地方,各有不同。清代康熙年间,桐柏知县高士铎找到今“淮井”处,书“淮源”二字。  
  清康熙年间桐柏知县高士铎所书“淮源”二字现在桐柏县很多地方用“淮源”二字,都是仿这位高知县的笔迹;乾隆年间,河南巡抚毕沅亲自探访淮河源头,到达主峰一叫“淮池”处,认为其是淮河源头;还有人说,淮河源头在桐柏山主峰北面的大复山上,也有说在太白山顶北侧的牌坊洞东的峡谷。桐柏山管理部门给了我们一份报纸,题头《桐柏山》。头版文章《桐柏揽胜淮渎溯源》上写道:“太白顶北侧的‘小淮井’,深不过5尺,井底有数处针泉,整日汩汩外冒,虽枯旱而不涸,甘甜清冽,便是淮河之源所在”。  
  其实,我觉得桐柏山的哪一条小溪是“淮源”并不重要。桐柏群峰的阴面,众多沟壑才是淮河共同的母亲。至于非得列出哪一条,是专家们的事情。不过,《桐柏山》报的说法不足信,它是从促进旅游角度确定“淮源”,有误导之嫌。  
  淮河源头地区早就被开发为旅游风景区了。以淮河之显赫,中原文化底蕴之深厚,加上桐柏山作衬托,猜想也许会搞得有声有色。结果出乎意料:不仅低劣的造景手法让人哭笑不得,而且投入1亿多元的环山公路,人为地斩断了淮河的“龙脉”。  
  “森林公园”碑石后可见裸露的黄土和树木稀疏的群山车进风景区,先到山门购票处,就见一高大石质牌坊,匾额雕刻三个行书大字:“水帘(繁体)洞”,红漆重描,标题为“苏轼”书写。  
  我练习过一段时间苏东坡的字,写得不好,但认得出来。苏体洒脱不失厚重,而匾额上的三个字拙劣细瘦,故作龙飞凤舞状。一定出于某个刚摆脱文盲的工匠之手。倒是落款“苏轼”两字,可能仿字帖上刻出,有点苏体的味道。山瀑后有石罅,可起很多文雅的名称。称作“水帘洞”,虽有通俗小说《西游记》而闻名百姓,毕竟太俗。桐柏山的导游小册上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嘉靖年间在相邻的新野县任县令,以此处为地理原型,创作《西游记》,所以此处名胜多以《西游记》中的地名命名。我感觉,这至多只是“附会通俗”。  
  守门人态度认真,对陪同的信阳市环保局领导坚持要求买门票,而对有记者证的我们却笑脸相迎。我忍不住指着牌匾上的“水帘洞”三字提醒看守的一个中年人:苏东坡虽为古人,笔迹遗存颇多。造与“淮源”相称的景物,还得假戏真做,让人看得过去才行。  
  景点入门后停车场的收费也有特色。有两个老尼姑,身着灰色长袍,还拿一个小的录放机,一遍遍播放用标准普通话唱的佛歌,来回只一句词:释迦牟尼。两老人家能说会道,一再劝我们先看附近的水帘洞,然后再到边上的饭店吃饭后进山。听说我们是公干而非旅游,又连忙表示,早知道就不收停车费了。  
  收停车费的尼姑老人从见潺潺淮水之后,我们驱车盘山而行,偶有宽绰处,即见石碑一块,上书一景点名,大多是“猴子望月”类牵强附会之作。未及细数,总共可能有10多处。文字上都不见品味。从书法上看,也就是可以认出的汉字而已。  
  桐柏山并不高,主峰太白峰海拔1140米。所处温湿地带,年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这两日普降小雨,山上还见到少量积雪。但山阴较为陡峭,扩建的水泥盘山公路路面较宽,仍让人时而心惊。  
  公路盘山20多公里,路上造景虽多,却看不到像样的林木,杂生的大多是1米多高的灌木,零落的松木不成气候。在新华社陕西分社工作时,我采访过有关水土保持的问题。留意公路上下,原本植被不好的山体,因修公路松动的土石,随雨水而下,形成一股股大大小小的泥石流。这是典型的水土流失恶性循环起始阶段。  
  “更为严重的是,拦腰一圈修建的旅游公路,斩断了山体的水系统,使路下植被失去了供给的水分,无法存活”。随行的韩国新科长指着大片大片白色山岩说:“过去这些地方都是通过毛细管漫水气的,就所谓‘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现在失去水气,变成了白色”。韩科长读的是水土保持和生态专业,1984年参加工作,一直在信阳市的环保部门上班。  
  在太白峰下,桐柏县的环保局副局长带人前来接应我们。来人介绍,拾石阶而上,步行约500米,可见太白峰上有一井,号称是真正的“淮源”。井边还有寺庙一座,可供游人敬香祈福。这大概是“淮井”为源的说法。  
  几位摆摊卖敬奉香火的农妇一再鼓动我们上山看看。我看看石阶两旁高不及腰的灌木,坚决推辞。料想也不过是早些时候人造的石井而已。  
  20多公里的环山公路走完,又回到山下,到了县城的西面。  
  在山下桐柏县城西,还有一座挂“淮源”大匾的祠堂类建筑,新建不久,油漆鲜艳。建筑共3进,最后有一大殿,供奉约4米高的大禹汉白玉雕像。院内有传说或史载的“石井”、碑刻复制    
  造景误河(2)    
  品,少有佳作。倒是看到一个淮河全流域模型,在长约50米的院内,用青砖镶地建成,同样粗糙,甚至不合比例,但颇有教育意义,取名“走读淮河”,让人百十步内,对淮河地理、体系了解大概。创作者是前任县长,还亲自在所立碑石上撰文、题字,用心良苦。  
  按县上提供的资料,“淮源”的公路、山门及风景区开发相关设施,共投资了1。2亿多元。对一个并不富裕的小县来说,投资规模非常可观。  
  可我们所见所历,总觉得适得其反。造景不少,一无是处。恐怕再有10年、花费10亿,也难以弥补生态破坏的损失。更有甚者,县领导与旅游开发者一再强调,还要投资完善“景观设施”。到那时,恐怕“淮源”后果更难设想。  
  午间回到山门前的度假村就餐。桐柏县一副县长、两名环保局副局长陪同,甚是隆重。  
  就植树问题,副县长蒋玉申表示:困难重重,“关键是中央补贴太少,很难到位。”  
  “桐柏”是以树为名的古县,回想进入桐柏县的上百公里,未见古木参天,也未见一棵新栽树木。此时正是春季植树最佳时机,又逢春雨过后,但没有看到一个栽树人。如果按桐柏的气候,在裸露的土地上种上树苗,成林也就是3到5年时间。  
  倒是在“淮源”游览区的入口处,碰到正在筹备种植香菇、木耳的小工场。胳膊粗细的麻栗树,截成1米多长一根。用专门的电动钻孔机械,四面打上密密的小孔,用于存放菌种。然后将钻孔后的麻栗棒一堆堆垛码起来,码到一人高度为止。两个电动钻孔机的声音传播很远,吸引了我们。我拎着相机进场,引来了30出头的小老板吕建望。吕老板做这一行很将采伐的麻栗树截成木棒,桐柏山上的植被遭到破坏有年头,一年要用2万根左右的麻栗棒,收入3万元左右。他说麻栗棒是外地购进的,每根运到工场2元。我掂量了一下,每根重量在1市斤以上,按目前的运输成本和麻栗棒粗加工的情况,来路应该不远。再说桐柏倚靠大别山,只有山里才有这类树木,舍近求远也求不到这种原料。一位从事环保工作的本地人私下证实,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这里农民种植菌类经济植物,做营养基的杂木棒都是从附近山上采集的。  
  我们也许可以从蒋副县长神情上看出什么在陕南秦巴山区,我多次采访过种植西洋参、木耳、香菇的专业户,知道一些专业知识。作为营养基的木棒,一般都是树龄长、树质密的杂木。如麻栗树,无论在大别山还是秦巴山,都没有见到过长得很大的。山民很苦,交通不便,种植市场消费量大的菌类食品,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矛盾的是山上植被被破坏得经不起任何折腾,就是发展木耳种植采集麻栗棒,也都是致命性破坏。况且桐柏山我们看到的方圆上百平方公里,已没有多少称得上“大树”的乔木了。  
  长期担任桐柏县领导的蒋副县长告诉我们:桐柏的旅游才开始,投了不少钱,但游客并不多。矿业开发近年发展迅速,有金、银、铁等矿山开发,已形成年产值20多亿元的产业。  
  闲谈中得知,该县有较大的碱厂,每天排放可观的含碱废水,吸引了两名台湾商人来此种植螺旋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