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学评论家只有忠实于自己的寄生形象,在寄生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写点鉴赏性的东西,才能有点切实的积极意义,即给好的文学作品抬抬轿子,给坏的作品卸卸轿子。这不仅有利于扶持好的作者,也有利于引导好读者。可现在的文学评论不忠实于这种寄生的角色,反客为主。它们或者到处搬弄时髦的理论,作为解释文学作品的观念小模型,胡乱裁割生动鲜活的作品;或者打着文学的名义大谈特谈文学之外的东西。文学批评现在出现了一种新苗头,就是搞文化批判。据说,这也是从国外最新引进的成果。文学批评成为文化批判,这简直是对文学批评的莫大嘲讽,可倡行者不仅不以之为耻,反而得意洋洋,俨然是自己的创获,可以与国际接轨。在我看来,文学批评变成文化批判,是对文学批评存在的合理性的根本否定。因为文化批判是一种几乎所有学科都具有的衍生功能,甚至是非学科的一般知识、意见、情绪等都具有的功能,引车担浆之徒都可以搞文化批判。文学批评公然标举文化批判,那它的学科的特殊性表现在何处﹖难道表现在具体的切入角度或知识材料的差异上﹖这简直是在搞笑!
还有一种文学评论,总想在文学之外给文学写作建构一个完美的规律,破解文学的所有谜底。这种愿望的来源特别古老,美学尤其是思辨美学就是它的老祖宗。思辨美学大师黑格尔就建构了这样一个庞大的解释体系,可他对美的定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曾经唬倒了数不清的美学虔诚者。这句话确实听来摸不着头脑,要弄明白它,真得对他的哲学思想体系费很大的工夫。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我想到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如果红色是美的,那是因为我们从红色中看到了“红色”这个概念。我想,这决不是对黑格尔思想的庸俗化解释。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就可以知道:黑格尔在胡说八道。
可是,现在还有人有着与黑格尔同样的野心,在建构大的观念解释模型,妄图彻底解释艺术的一切问题,只是做得不如黑格尔庞大普遍罢了。有人责怪评论家没有艺术感觉,说话不牢靠。这些指责不对,要想让评论家造出无所不能的艺术解释模型,前提就是他要对艺术一窍不通。只有这样,评论家才能放开胆子去制造观念解释模型。就说这位黑格尔,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从他的传记材料看,他的艺术鉴赏力极其低下,一生只喜欢看当时德国一个三流作家写的骑士小说,翻了一辈子都爱不释手。我估计,他的《美学》里的文学艺术材料,全都是从二手、三手、四手材料中转用的。一个人要是真有艺术鉴赏力,决不会搞出这样的鬼东西,来否定和扼杀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具体的、感性的美。因此,我前面说道:美学是一个伪学问。
(本文是在诗刊社2003年9月26日月末沙龙上的发言,一些地方在整理时又做了扩充和引申。2003年9月27日)
文化与反文化
? 苏中杰
这里说的文化,是狭义的,指精神文化,即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意识、观念形态、宗教信仰、社会规范、教育法律、道德习俗以及科学技术和知识。对此,说法一致的多,已写进某些教科书。那么,什么是反文化呢?一种说法认为,反文化属亚文化(非居主导地位或不具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特殊类型,是对现存思想文化持敌对态度的思想文化,其特点是不居社会主导地位,不具有普遍性。另一种说法认为,反文化是指某种文化内部摧毁其终极性价值规范的倾向。两种说法具有互补性,且为不少论者接受,并以此认识反文化,便把一定意识形态支配下的抗议运动,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等,视为反文化运动。在认定中国“文化大革命”是反文化运动的同时,也把五四运动看成反文化运动,岂不荒谬?这种混乱,惹出了思索的不便和褒贬的错位,其害不言自明。
其实,那个“反”字并不坏,如“反专制”、“反腐败”、“反恐怖”,都是褒扬性概念。但“文化”(包括连带的“传统”)这个概念可并不全是中性的,而且还有相当的褒义成分,所以不分青红皂白地在某种文化之前加个“反”字,这种文化的面目就不太好看了,如指“文革”没错,指五四运动则有误导性,因此有必要做个梳理。
既然“文化”这个概念中性偏褒,它就应具有其必要的品质。所以笔者认为,人类随其走出动物界而成为人所产生的文化,其品质首先应该是人性化(没有人性还成为人吗?),在发展过程中,支持人性化品质的应该是人文化、正义化、理性化、科学化、道德化、规则化、开放化、革新化。人性化,当然包括人格独立化,精神自由化,因为舍此则无任何人性化可言。其后的多种“化”,都是以人性化为目标的,为人的自我发展服务的。尽管在已往历史社会阶段,上述各种“化”的程度有限,但从整体看来之所以能成其为文化,就是因为其品质保证了这个进步的方向,而不是与之相反。只要其积极性和进取性不会磨灭,它就是文化,就有发展的生命力,一直是人的希望之所在。
如果我们这样界定文化的品质,那么,什么是反文化,就十分清楚了。
以此观之,五四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谁是文化,谁是反文化呢?显然,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五四精神,核心是人性化的,具有人文化、正义化、理性化、科学化、道德化、规则化、开放化、革新化等基本文化品质。而以专制为其基本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呢?它是反人文、反正义、反理性、反科学、反道德、反规则、反开放和反革新的。中国之所以落后,正是因为几千年来反人性化即反文化的结果。五四精神反这种反文化,它就是文化。我们说“文革”是反文化,就是因为“文革”所反的就是文化的上述品质和内容。毫无疑问,“文革”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反文化,但是,当我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时,有人就认为这是“全盘否定”式的“咸式思维”,是“文革”行为。其实,“文革”不但没有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专制性发展到空前残酷的程度,使其所积蓄的丑恶性和破坏性史无前例地大爆发。和苏联克格勃的上层特务杀害基层特务并不是终止特务政治而是强化特务政治是一个逻辑,“文革”看似“全盘否定”,中国的一切都可以不要,但都是为了发展更狠的专制——“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我们看清“文革”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血统关系,批判传统文化,是为了切断“文革”之源,而以批判“文革”之名而有意或无意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制性内核,可是相当有害的啊。当然,这首先是因为文化和反文化概念上的错位所带来的后果。
我们在承认文化这个概念之褒性意义的同时,并不否认各种文化品质上的差异。由于历史社会原因所形成的文化品质之高低,使文化有了先进和落后之分。而落后文化虽然落后,但也不属于反文化,只要它有开放性、包容性、革新性品质,它就会形成一套新陈代谢机制,弃旧图新,吸收新的血液,主动朝进步文化靠拢,赶上进步文化,不会堕落成反文化。但是,落后文化要是没有这样的品质,为了自己的一统天下,以排他性代替开放性,以保守代替革新,尤其是不为各种意见搭建争鸣的平台,压制不同意见,封锁文化信息,限制交流自由,敌视进步文化,那就异化为反文化了。西方中世纪的政教合一、二战时所形成的法西斯文化和当前世界上出现的恐怖文化,就是异化而来的反文化。
文化形成之初的地域性,决定了任何文化都有其品质上的不足,只有在互补中寻求发展。但互补不是自以为是,总想以一统天下的帝王式观念征服他人,而是要在交流中碰撞,在改造中图新,甚至在脱胎换骨中求生。如今世界迎来全球化,在二十一世纪,地球村势必建立不以任何文化意志为转移的地球文化。这就为各种文化开辟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迎来了严峻的考验。是发展还是停滞,是生存还是淘汰,是成为更进步的文化还是沦为反文化,全取决于其品质。不要一上升到“文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