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于华文排字架的改革。他雇佣两名中国学者调查华美书馆所印《新旧
约全书》等27册书籍中的华文铅字的使用率。姜氏根据调查情况,将华
文铅字分为常用、备用和罕用3类,并创制“元宝式”字架(俗称三角
架或升斗架),大大提高了排字工效。商务印书馆印刷厂采用了这种排
字架,并作了一些改进。
1884年,在上海创办《申报》报馆及点石斋石印书局的英商美查又
组织了图书集成局,创制扁体铅字,称为“美查字”。这种字大而特扁,
节省印刷篇幅。
外国人在华开办的新式出版机构和创制的新型印刷手段,对中国人
有很大影响。1843年墨海书馆在上海成立,成为上海有铅印设备的第一
家。由于“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国人开始了解和学习外国,不少知识
分子出国考察学习印刷技术,同时也聘请外国技术人员来华传授先进技
术。商务印书馆曾聘请日本人木村今朝男为技师。一些出版机构还直接
引进西方印刷机械。1872年,上海申报馆引进了手摇转轮印刷机。1898
年,商务印书馆引进了铅版印刷机。20世纪初叶,手拍铸字炉、脚踏铸
字炉和手摇铸字炉在中国印刷行业相继采用。在学习西方先进印刷技术
的过程中,中国第一代出版印刷业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他们经办的企业诞
生了。据1906年 (光绪32年)“上海书业商会”出版的《图书月报》
第一期记载,入会的出版者已有22家。
商务印书馆创办于1897年,初创时以印书业务为主,故名商务印书
馆。在其全盛时期,不但在上海设有制度完备的总务处、编译所、发行
所以及机械、技术完善的印刷总厂,还在北京、香港等地设有分厂,在
全国各省市和重要商埠设有85个分馆,在海外的新加坡和吉隆坡也设有
分馆。它的规模之大为国内各出版机构所不及,在世界各国亦属罕见。
它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颗明珠。此外,文明书局和中华书局也为保存我
国古代文化和发展近代出版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翻译出版事业的兴起和发展
进步文化是世界各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我国近代的
先进文化人士,努力吸收西方进步文化,促进了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
展,并为全球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中西文化的交流首先是以书籍作为
… Page 136…
媒体而出现的。鸦片战争前后我国开始兴起翻译出版事业,积极从事翻
译的人员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鸦片战争前后到洋务运动前这一时期里,从事西方书报翻译工作并
具有较深刻先进思想的人有林则徐、魏源等。林则徐主张翻译西书,他
在广州领导禁烟期间,手下聚集不少译员。林则徐组织人力编译了 《四
洲志》和《华事夷言》等。魏源曾为林则徐幕僚,清末著名的思想家、
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林则徐禁烟遭贬后,他继承林氏未就之业,在《四
洲志》的基础上编纂成了《海国图志》,1844年出版,1848年又加以增
修。这部著作成为当时东方国家了解西方和抵抗西方的宝贵典籍,对日
本的明治维新也产生过影响。林、魏翻译出版西书表现了一种开放意识,
从此中国人开始正视西方,学习了解西方,进而抵御西方的侵略,力图
“师夷长技以制夷”。历史学家范文澜称林则徐是近世中国“睁眼看世
界的第一人”。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曾一度兴起洋务运动,并兴起“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之说。这一潮流也影响到翻译出版事业。这一时期建起了一
批翻译出版机构,如官办的外语学校兼翻译出版机构,洋务派官僚经办
的翻译出版机构以及教会办的翻译出版机构等。
1860年洋务派奕訢奏请设京师同文馆,以培养外语人才。1862年,
京师同文馆正式开馆。以后在上海、广州都设立了同文馆。同文馆成立
后培养了不少外交人员,并且学生在学期间就开始进行翻译外国书籍的
练习,使同文馆兼有学校和翻译机构两种职能。
洋务派官僚经办的翻译机构,要首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此外还有
福州的船政学堂、北京海关税务司、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机器局、金陵
制造局等。
教会洋人经办的翻译机构有墨海书馆 (1843年建于上海)、美华书
馆 (1844年建于澳门)等。在洋人创办的翻译机构中最有影响的是广学
会,原名同文学会,1887年由英国教士韦廉臣创建于上海。广学会翻译
出版了许多有影响的书籍,如《泰西新史揽要》(李提摩太译)、《列
国变通兴盛记》和《日本政变考》等书,曾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广
泛流传,康有为还向光绪皇帝介绍过,并把它们作为变法维新的思想工
具。
(3)新闻报业的兴起和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首先是由外国人办起来的。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比欧
洲资本主义国家要晚200年。中国近代报刊的存在和发展是与外国资本
主义国家的宗教宣传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西方传教士来华创办了
最初的报刊。从1815年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近200种中、
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我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传
播基本上被外来势力所控制。
最早被派到中国传教办报的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 (1782
—1834年)。他于1807年9月来到广州。由于清政府实行禁止外国人入
内和传教的政策,他在广州的传教活动遇到障碍。 1813年,伦敦布道
会又派出另一名传教士米怜 (1785—1822年)来华。他先在南洋群岛华
… Page 137…
侨聚居地散发马礼逊翻译出版的 《新约》,获得了很大成功。以后,他
向马礼逊建议在马六甲设置对华传教活动的总机关。
1815年8月5日,在米怜的帮助下,马礼逊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
记传》在马六甲问世,这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在1815
—1821年的7年中,共出7卷84期。创刊号封面上刻有“嘉庆丙子年”,
并刊有孔子语录:“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编者还在创刊号上
解释了刊名的来源和函义,序文说:“既然万处万人,皆由神而原被造
化,自然学者不可止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乃需勤问
及万事万处万人,方可比较辨明是非真假矣。……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
①
俗人道,至可能分是非善恶也。”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阐发基督
教义为根本要务”,同时介绍各种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介绍世界各国
的情况,起到了传播新闻的作用。尽管这一报刊具有宗教性质,但与中
国的封建报刊大不相同,它有消息,有言论,面向社会,面向广大民众,
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新闻史由古代进入了近代的发展阶段。
在《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之后,《蜜蜂华报》于1822年在澳门创刊,
葡萄牙执政党领导成员和澳门的教会领导人安东尼奥任主编,用葡文出
版,系我国第一家外文报纸。《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于1823年在巴达
维亚 (雅加达)创刊,为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的教会报刊,是近代中
国第二家中文报刊。1827年《广州纪录报》在广州由英商马地臣和美商
伍德创办,它是一种商业报纸,也是在华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纸。1828
年,英国传教士吉得在马六甲创办中文教会报刊《天下新闻》(月刊)。
《中国丛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和《各国消息》的创刊,尤令
世人瞩目。
《中国丛报》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01—1861年)于1832年5
月在广州创办与主编。这是一份英文报刊,主要向在华的外国人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