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府派唐宝锷等 13名学生赴日本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日学生。自
1898年起,清政府明令各省选派青年学生去日本留学,并作为一项固定
的国策。
洋务派的留学教育是为了培养洋务人才,维护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统治。但是,培养的大多数留学生都成为爱国的知识分子,是我国近代
科技界、企业管理部门、外交部门和军事部门的第一批骨干力量。
5。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
近代中国,由于腐朽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在政治、
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教育各个方面都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
种形势迫使一些爱国之士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出路问题。他们苦苦思索中
国贫弱的原因,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只有改革才能发展自己,而学习西
方则是他们认定的必经之途。70年代中后期,一些要求学习西方、改革
现状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积极宣传西学,主张革除社会弊端,
以促进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
进一步加深,要求摆脱封建势力束缚、改革弊政、救亡图存的呼声愈来
愈高。在这种形势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演变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变
法维新政治运动。与政治维新相适应,教育领域里也出现了改革运动。
(1)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育思想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郑观应、王韬、陈识曾等人。
他们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社会发生了“千古奇变”,出现了一
种非改革不可的趋势;要进行改革,培养人才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对明
清以来的八股取士制度和现行的教育制度极为不满,猛烈抨击传统教育
和洋务教育,极力主张废除八股取士制度。郑观应认为,传统教育的致
命弱点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是一种“空疏无用”的教育,究其
原因,在于八股取士制度。他认为八股教育是一种弊政,若不改变,人
才就会被完全埋没,国家就会坐以待亡。王韬认为,国家每年花许多钱,
结果是“取数千百贸然无知之人,而号之曰士,将来委之以治民,民其
… Page 98…
①
治乎?故我曰取士之法不变,则人才终不出” 。
早期改良派认为,洋务教育同传统教育相比,只是“小变而非大变,
貌变而非真变”。他们对西学的认识要比洋务派广泛和深刻。他们认为,
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太有限了,应该是自然科学、生产
技术、社会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都学习,单纯学习技术不能使中国富强。
他们还主张保持教育的独立自主权,反对洋务派任用西人。
早期改良派坚持学习西学、注重实学的原则,力主改革封建的无用
的传统教育。他们认为,办好学校教育是治国之本,主张多设学校,广
植人才,建立系统的各级学校。郑观应提出,把旧有的官学和书院按照
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模式,改成文、武两个系统的大、中、小学校。县
为小学,省为中学,京师为大学。在文科系统中,分6科:文学、政事、
言语、格致、艺学、杂学等。武科系统则分陆军科和海军科。郑观应还
主张每科分成数班,分班管理。在教学内容方面,他们主张扩大西学的
比重。但从教育内容的总体而言,郑观应认为“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
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早期改良派主张废除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主张考与实际相关的学
问,提出了“论其艺、不论其文,量其才而不拘其资格”的质量评价标
准,目的是鼓励士子追求有用的学问。早期改良派注重从教育制度、数
学内容等方面向西方学习,以改革中国的传统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
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是有进步意义的。
(2)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①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康有为 (1858—1927年),广东南海县人,
后人称为南海先生。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教
育家。康有为把教育作为实现改良主义的首要工具,提出了适合资产阶
级要求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和主张。他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教
育的系统、内容和方法以及女子教育等问题。
康有为认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富强是重视教育的结果。他指出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才智之士”;“才智之士多则国强,才智之士
少则国弱”;“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重学校”。他提出教育的目的
是“保国、保种、保教”;这里的“国”是指大清帝国,“种”指“汉
满合种”,“教”则指孔孟的儒教。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近代学校的系统方案,建议把书
院改为学堂,每乡设小学,儿童7岁入学,18岁卒业,儿童“不入学者
罚其父母”。小学生学习科目有文、史、算学、地理、物理、歌乐等。
每乡设中学,分初、高等两种,各2年。所学科目除继续小学各学科外,
增授外国语和实用学科。各省府设专门高等学校和大学。大学分为经学、
哲学、律学和医学4科。京师则创立规模较大的京师大学堂。他关于学
校系统的建议被光绪皇帝所采纳,并作为敕令公布,但由于变法失败,
未能付诸实施。
康有为主张对受教育者施以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尤其强
调对封建文化的学习。他反对当时的学校只教词章诗字、不讲求“圣道”
① 《彛拔穆肌け浞ㄖ小罚段煨绫浞ā罚134 页。
… Page 99…
的现象。他认为这样是不能造就“才智之人”的。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
堂讲学时,其“讲学宗旨是,以孔学、佛学、宋明学为体;以史学、西
①
学为用”,“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他在
该学堂实行了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纲领。
他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过于强调封建道德教
育,使他的思想只能囿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圈子。
康有为提倡女子教育。他在 《大同书》中抨击了封建礼教、“三从
四德”,呼吁男女平等、妇女解放、选拔妇女人才、让妇女参加国家政
权等。他主张女子应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提出“小学院”的
教师应由女子担任。他抨击了当时学校不培养女子的现象。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在太平世对儿童实行公养公教的思想。
所谓公养,就是由政府对怀孕母亲和婴儿幼儿实行供养和抚育,每个妇
女怀孕之后,便入“人本院”,进行胎教;婴儿由出生至3岁进入“育
婴院”,3—6岁则入“怀幼院”。这相当于现在的托儿所和幼儿园阶段
的学前教育。所谓公教,就是由政府设立各级学校,对年满6岁至20岁
的青少年实施免费普及教育。这种公养公教思想就是教育平等的思想,
即每个社会成员,不分男女,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康有为还提出了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的主张,认为这是学西学、培
养新人的有效途径。他特别提出应派人到德国留学,认为德国“文学最
精”,又是君主国家,更适合中国国情。他提出的派遣办法是:各县自
选优秀子弟,大县3人,中县2人,小县1人,费用由各县自筹。这些
建议和主张,充分表现了一位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远见卓识。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