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化教育侵略的条款,但规定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以及最
惠国待遇等,为文化教育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 1844年中美《望厦条
约》规定:“合众国民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
房,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院、礼拜堂及殡葬之处……。”1844年
中法《黄埔条约》规定:“佛(法)兰西人亦一体可以建造礼拜堂、医
人院、周急院、学房、坟地各项。”同时又明确规定:“倘有中国人将
佛 (法)兰西礼拜堂、坟地触犯毁坏,地方官照例严拘重惩。”1846年
2月,道光皇帝下诏,解除了100多年的“教禁”,不许各地方官吏再禁
天主教,如滥用查拿,即予以应得处分。从此,西方各国的传教士纷纷
来到中国,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的侵略活
动。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均有外籍传
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的条款。中英天津条约第8款规定:“耶稣圣
教及天主教,原系为善之道,待人如己,自后凡有传授学习者,一律保
护;其安分无过,中国官毫不得虐待禁阻。”根据这些不平等条约,帝
国主义者在中国取得了传教权,可以在中国购买和抢占土地,建造礼拜
堂和教会学校,对中国学生进行奴化教育。从此,中国近代教育发生了
质的变化,由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
(2)教会学校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利用不平等条约,不断开办教会学校,将
其作为对华教育侵略的据点。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外国侵略势力就处心
积虑地开始在中国沿海地区办学。 1807年,英国基督教会派遣马礼逊
到中国,他是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 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开设了
一所英华学堂,目的是宣传基督教。这是外国传教士为中国开办的最早
一所教会学校。 1839年,美国基督教徒布朗先在广州、后被迫迁往澳
门开办了一所小学,叫马礼逊学堂;1842年,该校又由澳门迁至香港。
这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领土上开办的最早的学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
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首先在五个通商口岸开办教会学校。1844年,英
国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外国人在华设立最早的女子教
会学校。 1845年,美国长老会在宁波设立崇信义塾,招收学生30人。
这是之江大学的前身。 1849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上海创办徐汇圣
依纳爵公学,后改为徐家汇公学。 1850年,美国圣公传教士裨治文夫
人格兰德在上海办裨文女塾;同年,美国传教士麦利和夫人斯佩里在福
州创办女塾;美国长老会在上海开设了清心书院,英国圣公会在上海开
设了英华书院。 1853年,美国公理会在福州开设格致书院;同年,法
国天主教在天津开办了法汉学堂、诚正小学和淑贞女子小学。 1864年,
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设蒙养学堂,1876年改为登州文会馆 (后发展
为齐鲁大学)。总之,外国传教士在华办学越来越多,教会学校迅速增
加。据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的报告,从1842年到1877年,
基督教在华办的学校有350所,学生5975人。天主教在华办的学校更多,
… Page 87…
仅1852年在江南地区耶稣会派就办七、八所学校,学生1260人。另据
统计:“到1875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800所,学生2万人。”
①
传教士早期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校一般以小学为主。从鸦片战争到
1860年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前的20年间,传教士们主要是在
中国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和香港开办一些规模小、程度低、附设于
教堂的初等学校。后来出现少量中学,约占总数的7%。其中有相当一部
分是女子学校,基督教办的350所学校中,有121所是女校,约占34%。
学生多为一些穷苦贫儿,学校免收学费。 1875年前后,教会教育进入
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外国人在华开办的企事业日益增多,急需人
才,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2000所左右,学生达4万以上。天主教仍以小
学为主,基督教中学明显增加,大学也逐渐形成。教会办的高等学校都
是在20世纪初正式成立和发展起来的,如东吴大学(1901年设于苏州)、
震旦大学 (1903年设于上海)、文华大学(1903年设于武昌)、夏葛医
科大学(1905年设于广州)、协和医学校(1906年设于北京,1915年定
名为协和医学院)、沪江大学(1908年设于上海)、华西协合大学(1910
年设于成都)、金陵大学(1910年设于南京)、之江大学(1911年设于
杭州)、华南女子大学(1914年设于福州)、湘雅医学院(1914年设于
长沙)、金陵女子大学(1915年设于南京)、岭南大学(1916年设于广
州)、协和大学 (1916年设于福州)、齐鲁大学 (1917年设于济南)、
燕京大学 (1919年设于北京)、华中大学 (1929年设于武昌)等。
教会教育之初,主要目的是传教,培养中国籍的传教助手,进而扩
展教会势力。后来,帝国主义在华办学的目的逐渐明确为:教会举办高
等学校是培养帝国主义在华的代理人和洋奴,从而实现侵略中国的总目
标。 1890年,召开基督教传教士第二次全国性大会,美国长老会传教
士狄考文在会上强调指出,真正的基督教学校,其作用并不在于单纯地
教授宗教,从而受洗入教,而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上有势力的人物,
成为一般人民的导师和领袖。他甚至说:“在我们的学校内,我们训练
中国未来的教师和传教士……使他们成为中国未来的领袖和指挥者,给
未来中国施加最强有力的影响。”教会大学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
搜集中国的政治、经济情报。教会大学大部分在外国注册立案。立案后
的教会大学的毕业生可以不经考试直接升入注册国的挂钩大学,或颁发
挂钩大学的学位。中国政府无权过问教会学校的行政和教学。但到20世
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行政管理上增加了中国方面的人选,校长由
中国人充任,但学校的主要活动仍受外国教会指挥。
教会学校重视教学计划的拟定和实施。教学计划充分反映西方国家
的政治和经济要求。在制定教学计划上,他们提出了要“在性质上彻底
地基督化,在气氛上彻底地中国化”的主导思想。教会学校的办学原则
是:“道德其一,学识其二”。学校的课程“实以经教为基础”,宗教
科目和学校宗教生活是教会学校的灵魂,宗教课是学校的主课。在教学
内容上,除宗教课之外,还有外语、“四书”、“五经”和数理化等自
然科学。他们认为,用宗教和科学来进行教育,就可以超过中国传统教
① 引自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第226—227 页。
… Page 88…
育,以适应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按照上述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培
养的结果,早期教会学校培植了一批为侵略者效劳的洋奴和帮凶,如马
礼逊的助手梁发及其儿子梁进德,在签订中美《望厦条约》时就为虎作
伥,出卖祖国利益。但是,这种学校在办学形式、教育内容、教学方式、
教员等方面,都突出了原有封建传统教育的模式,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
向近现代教育制度的过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培养了一些具有改革
思想的人才。例如马礼逊学校毕业的容闳,是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他
回国后却真心实意地愿意为改革中国传统教育而献身,并由于他的建
议,开创了我国的留学教育。
(3)兴办慈幼事业
外国传教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