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鲁士政府批准了 《实科学校课程编制》,明确规定,要在古典型的文
科中学之外,另设新型学校来实施水平较高的文化教育。这种新学校毕
业生的待遇,除不能升入大学外,与文科中学相同。这种学校被看成当
时已经发展起来的各种科技研究所需人才的正式预备学校。实科学校分
为甲、乙两级。甲级学校修业9年,乙级学校修业年限较短。1870年,
首次允许甲级实科学校通过毕业考试的学生可以升入大学,但限于哲学
院,或限于升入大学的某一两个科。1882年把甲级实科学校改称高级实
科中学,1890年又决定把高级实科中学改称高级实科学校,但关于实科
学校学生入大学的资格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
博依特在任普鲁士商工局局长时 (1818—1845年),建议在普鲁士
的25个行政区各设1所地方工业学校,到1835年实际上设立了20所,
学制一般2年,毕业生有升入柏林中央工业学校的资格。从1850年起,
为了适应工业技术水平的需要,对地方工业学校进行了改革。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全国统一的中等工业专门学校,同时增设力学、建筑、化学等
方面的科目。改革后的地方工业学校,具备了正规中等教育的水平。1870
年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是增设一些普通科目和改革专业科目,严格入
学条件和延长修业年限。但这次改革没有给地方工业学校带来发展的机
遇。19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革命成熟,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工业部门
的技术需要更趋专门化,地方工业学校失去了适应能力,约有半数被迫
停办,其余则转为实科学校或专门学校。
19世纪,德国的专门学校种类很多,主要分为农业渔业、矿山工业、
商业交通、家政和军事五大类。修业年限都为2年,入学者要具备一定
的普通教育基础,还必须有3—4年的实际经验。
工业补习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再对欲从事商
业、工业或其他职业者给予预备教育。补习学校分为普通科、商业科和
工业科等。到1900年,整个普鲁士共有工业补习学校1070所,在校生
达152900人。
19世纪60年代,德国出现了一些工科大学。它们多是在19世纪20~
30年代所建中等教育机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860年以后逐渐升格为
工业大学。它们不是综合大学中的工学院,而是独立的大学,如柏林工
业大学和汉诺威工科大学。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 (包括一年的预备课程
在内):化学工程学科为3年;机械工程学科4年;建筑工程学科5年;
技师科6年。
(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 (1776~1841年)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
现代科学教育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出生于德国奥尔登堡一个法官家庭,
母亲极有智慧和教养,为儿子聘一位极有才干的牧师作家庭教师。赫尔
巴特从小就受到严格全面的教育,哲学秉赋和思辩才干得以启迪和发
展,并受到音乐、古典语言及自然科学的教养。从1794年起,赫尔巴特
… Page 24…
在耶拿大学读书,师从费希特。1796—1800年他在瑞士当家庭教师,积
累了教育工作经验。1799年与裴斯泰洛齐相识,深受其教育思想的影响,
产生了改革学校教育的思想,并致力于教育科学事业。他从1805年起任
哥廷根大学教授,讲授哲学和教育学;1809年到哥尼斯堡大学任教,并
创办了附设于大学的教育讲习所;1833年重返哥廷根大学,进一步完善
其教育理论体系。他在大学任教期间,也是他的理论创作的黄金时代。
他完成并出版了《普通教育学》(1806年)、《形而上学要论》(1808
年)、《实践哲学概论》(1808年)、《哲学概论纲要》(1813年)、
《心理学教科书》(1816年)、《科学的心理学》(1824年)、《普通
形而上学》(1828年)等著作。其晚年的重要著作有《教育学讲授纲要》
(1835年)。赫尔巴特于1841年8月14日因病去逝,享年65岁。
赫尔巴特论证了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哲学、心理学的关系。他指出:
“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
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他所说的实践哲学是指
伦理学,即哲学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他认为应以伦理学论证教育
目的,以心理学论证教育的方法。他主张,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拥护普
鲁士君主制度的具有“完美德行”的人。为了实现教育心理化,他提出
了统觉心理学理论,认为统觉作用就是利用已有的观念吸收新的观念,
并构成观念团;观念团越多,越系统化,就越能吸收新的观念和知识。
赫尔巴特关于观念及统觉的心理学理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臆想,但比
之莱布尼兹对于统觉的说明和洛克对于经验的解释,对教育理论更有启
迪意义,至今他的关于观念和统觉的基本原理仍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
重要思想。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管理、教学和训育。
他认为对少年儿童进行必要的管理是实施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教育与
管理本身就是密切结合的,管理是教育的一个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
温和地”抓住它。管理的方法包括课业、监督、威胁、惩罚等等。在他
的管理理论中有过分强调压制手段和权威作用的倾向。他强调,管理是
为了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养成守纪律的习惯,为顺利地进行教学和
训育提供外部条件,管理本身并不是教育,而只是束缚儿童的意志。
关于教学,他提出在多方面兴趣的基础上制定比较广泛的课程体
系,通过不同的学科形成儿童的各种活动观念。他认为,培养多方面兴
趣是教学的直接目的;多方面兴趣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是传授
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基本条件;多方面兴趣是充分的知识训练的结果。
赫尔巴特根据多方面兴趣的理论,建立了他的课程论。他提出了与经验
兴趣、思辩兴趣、社交兴趣、社会兴趣、审美兴趣、宗教兴趣等6种兴
趣相应的6种课程。他还提出了教学理论,把教学过程分为4个阶段:
(1)明了,在观念静态中对教材的探究;(2)联想,在观念动态中对教材
的探究;(3)系统,在观念静态中对教材的理解;(4)方法,在观念动态
中对教材的理解。在世界教育史上,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教育性教学”
的概念,深刻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他认为,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
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教育
性教学要求教师严格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组织教学过程,把培养学生
… Page 25…
的思想品德建立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
赫尔巴特强调训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注重古典人文学科和
神学对道德教育的作用。他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
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训育要对形成学生的道德性格起作用,
它应当与儿童管理和知识教学相融合,并要有自己的方法特点,不是强
制而是陶冶。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重要影响,赫尔巴特的训育论充分体
现了他企图使学生形成具有个性并与社会性相结合的道德性格的教育主
张。
赫尔巴特是西方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总体
上反映了19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兼具保守与进步两重性的特点。他的教
育思想的重心是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把儿童培养成顺民,而极少注意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他提出了教育发展人的多方面兴趣、促进能力和谐
发展的问题,对自然科学在教育中的作用给予了应有的重视,甚至注意
了实科教学的问题,这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展生
产、推动社会进步的欲望和要求。赫尔巴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