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灵解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作为家长决不能“护短”。溺爱的最大危害是“护短”,即孩子做错了事,家长不问青红皂白一律站在自己孩子的一边。这种行为的心理动机是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其实容易产生误导,让孩子感觉到本来是自己不对,但在家长的强词夺理下却转败为胜。这就容易落入道德的误区,形成道德的缺欠。看似是家长爱护孩子,从长远看是家长给孩子灌输了错误的道德意识,对孩子的未来是相当有害的。


想干啥就干——谈孩子的任性心理
                           
  有位小学老师告诉我,如今的小学很不好教。这些孩子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从小娇生惯养,任性得很。她们班有个男孩学习很不好,每次考试他都是垫底的“底一”,课上小动作不断,常搞恶作剧,不是把女同学得辫子拴在椅子后背上,就是往桌子罩上乱写乱画或出个怪声。老师劝诫了几次,表面答应得很好,可是他却像耗子一样,放下爪就忘。后来老师到他家家访,想和家长沟通一下情况。正赶上这天他家有客人,老师没有好意思讲出他的缺点,可是他一到家见到老师就怀疑老师来告他的状。当着客人就大闹起来,弄得老师很尴尬。像这样任性的事她遇到很多次。这样的孩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很强,想干啥就干啥,好象天是老大,他是老二似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任性虽不排除遗传因素和精神类型的影响,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养成却是起着关键作用。它与儿童的早期教育的密切相关。家庭的过分溺爱和过多的责骂,都会导致任性的性格。溺爱的结果是孩子的心里只有自己,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中心,不管客观环境和外界条件是否允许,想说就说,想闹就闹,听任自己的感情驰骋而毫无拘束。至于过多的责骂和批评,表面上家长或老师发泄了怒气,孩子也“洗耳恭听”,可是并没有达到教育的作用。这种来自父母或老师的指责转移了孩子做错事以后的自身反省和认识的心理过程,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分析、辨别自己行为的对与错,甚至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你在喋喋不休地责骂,而孩子却根本没听。这样久而久之,就使孩子变得任性、固执。任性行为还有害于身体健康。由于任性,情绪不佳,脾气暴躁,直接影响脏腑功能失调,能由此引发许多病症。有鉴于此,家长和老师一定要讲究策略,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任性心理和行为。
  认识任性行为的危害是矫正任性心理的关键。人离不开集体,虽然有的事个人起着主导作用,但直接或间接也涉及他人,所以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以我为中心”的任性行为,却亵渎了他人和环境的作用。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必然使你远离他人和集体,没有知己,难以与他人合作,成为孤家寡人。到了这个地步就很难干成什么事,更不用说事业有成了。
  加强同龄孩子的联系,有助于克服“以我为中心”的观念。现在许多家庭住在单元楼房,形成各自的封闭天地,孩子间的交往较少。生活在大人们中间,在加上教育方法不当,就容易助长“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为此,平时应该为一些年龄相近、脾气相投的孩子创造相互接触、玩耍的机会。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玩具、图书拿出来一起玩,一起看;谁家有力所能及的事要做,就一起做,甚至谁有好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吃。这种鼓励孩子共同参与的行为,能够培养他们热爱集体、互相关心、共同合作和大方无私的精神,对于克服任性行为是颇有帮助的。
  家长以身作则,讲究教育方法。如前所说,孩子的任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应由家长或老师负责的。他们的教育不得法,酿造了孩子的苦果,因此,家长或老师必须坚持教育孩子宽严适度的原则。这就需要:
  (一)家长对孩子的爱要有分寸、有节制,不能无原则、无限度地溺爱。千万不要护短,要给孩子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
  (二)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取得共识,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对孩子施加影响的长辈。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的要求、方式方法一致,就会对孩子形成一种环境的制导系统,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他们的意见有分歧,有的严,有的松,有的溺爱,有的责骂,使孩子在无所适从的环境中也会变得无所适从,就容易自由地选择任性。还要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力求做到口径统一,使孩子认识到家长与老师的要求是一致的,没有缓冲的余地,这就使孩子在别无选择中向良好的行为规范靠拢。
  (三)对孩子不能一味迁就、顺从。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的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样可以使孩子体会到独立思考的幸福感;对他们不合理的要求,不能迁就、顺从,并说明原因,使其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而应该这样做,从而培养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   
  (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家长是孩子的最具权威性的老师,有时老师在学校里苦口婆心地劝诫成果,常常被家长一句泄气的话给否定。如果家长的行为不能自检,任性妄为,那就不可能让孩子远离任性。只有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个好榜样,孩子的任性行为才有望克服。同时,对于是非要掌握正确的标准,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为准绳。这是任性的渊薮。
  除此以外,还应帮助孩子提高自制力。任性行为具有一定的习惯性,不是几句话就能克服的。危害认清了,家庭和学校环境改善了,最欠的“东风”就是孩子的意志和自制力。孩子自己要有意识地约束自己,遇事要冷静处理,不要急于亮明观点或采取措施。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痛苦的行为约束,理智逐渐增强,任性行为就会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谈孩子的挫折心理
     
  据报载,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夫人非常注意孩子的挫折教育。她针对儿子约翰从小就羞怯、腼腆、自卑、优柔寡断的性格弱点,在约翰十一岁时,把儿子送到英国“勇敢者营地”去受训;十三岁时又送他到一个孤岛去学习独立生活的技能,在二十个天的训练中不给任何食物,只给一加仑水、两盒火柴和一本在野外谋生的书;十五岁时还被送到肯尼亚的荒野去自谋生路。经过这一系列的挫折的磨练,终于使约翰锻炼成为一个自信、潇洒、坚韧、理智、节制和豁达的青年人。肯尼迪夫人对自己的孩子的爱,不象我国那样“含在嘴里怕化了”,娇生惯养,呵护有加;而是以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为课堂的开放式教育方式,有意识地将孩子放到人为的挫折、逆境中去磨练。她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任何使人感到痛苦或者不愉快而得不到排除的因素都可称之为挫折。俗称“碰钉子”。挫折对人构成一种感情上的打击与威胁,其轻微者让人产生不愉快或者痛苦的感受,其严重者则使人损伤自尊心,丧失自信心,使人产生失望、痛苦、焦躁、忧虑、恐惧等消极心理。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一定条件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挫折既能使人消沉,也能激人奋起。如果处理得当,挫折的磨练就如同磨刀石一样,能把宝剑磨砺得锋利无比,让人增长智慧,变得聪明、成熟,获得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因此,对孩子应从小培养抗挫折的意识,要像约翰那样树立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于磨练的精神。
  挫折既然具有两重性,那么对待挫折的客观态度,就应该注意扬其长,避其短。这就要求无论是孩子家长还是孩子本人,要正确地认识挫折,认识挫折的普遍性。俗话说:“不如意的事常八九。”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并非总是阳光普照的日子,它有风和日丽,也有阴雨绵绵,还偶尔有沙尘暴的袭击。人的一生就是由顺境、逆境、胜利、失败谱写的一部交响曲。在人的青少年时代,由于自制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较弱,遇到挫折考验的机会更多。面对挫折,如果你低声下气,消极萎靡,那就是你屈服了宿命论。要看到,挫折既是成长的陷阱,又是催人发愤,砺人意志阶梯。它可以让人在磨练中更理智、更现实、更坚强,还可以让人发挥超常的潜力,强化人的紧迫感,更快地成熟起来。就是说,挫折是一种财富,不必将其视为一种不幸。别林斯基说:“挫折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假如你不敢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