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乘绝对论+月溪法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关于现象变动的理论,在他的对立物学说中很清楚地反映出来,他的对立物统一的思想(好象不二),是这位希腊哲学家的伟大贡献。
    亚里士多德对于“有”和“非有”的思想,看成是一种统一的性质,他执拗斗争,但却不能进一步加以解决,他虽然要研究矛盾的性质,但没有跟着尽力去实行。
    西方哲学关于二元论和妥协性的论调,之所以会落入矛盾中,皆是由于未能真正达到绝对而产生出如此的结果。
    禅宗的祖师们都是实行家而不是理论家,他们最反对幻想或梦想,禅宗把一切心和物都变为绝对者、无限者,而且完全证实它们。
    斯宾诺莎实际的本体论,在本质上已经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它超越时间而存在,不运动,不变化,否定一切运动,只有实体变形的状态而已,实体本身却有不动的抽象性质,实体离开有限物的变化世界而存在,并且已经先行于此世界了。
    其实这个实体只是空想,所以才有这样的矛盾,因为这个本体是由思维生出,不是清净现成已有的绝对本体,所以不能达到绝对的自由。
    有人认为“理智越多,则离开事实越远;越合逻辑,就越违反自然。”这种认定合于相对的原则,因此有认主张用直觉,以为这样就可以接近真实。
    其实,直觉和理智同在一念无明的范围,直觉虽然比较接近原始的一念无明,但仍然不能进入绝对,因为在直觉和绝对之间还有一片茫茫的沙漠隔住,直觉无法通过。
    法国哲学家伯格森(Henri Bergson 1859生于巴黎)正是主张以直觉达到真实的人,他希求在东方玄学的方法里找出一条路线,但是他不懂佛教进入绝对的方法,同时又可能是因为误会了婆罗门的禅法,才有这种主张,他无疑的也失败了。
    人们常把看到的外面东西,自以为就是自然,其实自然这个名词,只是由那位有学识的名人制造而成为个人的自然而已。
    自然是什么?恐怕只有释迦佛才真正明白,只有佛才看清自然的本来面目,它藏身在相对宇宙的背后,它在人们的思想感觉界限范围之外,那才是绝对的本体。
    释迦佛称这个本体是佛性,是真如,是如来。说真如即是真实如本体,说本体即是本来如此。
    当一切事物从人们的感觉中解放出来,并恢复其本来面目(自性),那才是真正的自然。
    如果我们要见这真正的自然,唯一的办法是破毁相对的根源(无始无明),就会进入绝对自然的国土。
    法人蒲鲁东(Joseph Proudhon 1809…1865)说:“财产即是脏物。”我却要这样说:“思想即是脏物。”因为它使自性污染,它是清净自性的脏物。
    可怜的人们!为什么要拿你们的脏物来自豪呢?那些属于污秽又臭气熏天的赃物,可怜的苍蝇!你们为何永远不离开它?甚至失去生命也不肯离开?

一念无明

    你要认识一念无明吗?
    当你快乐的时候,它便叫做“快乐”。
    当你痛苦的时候,它便叫做“痛苦”。
    当你悲哀的时候,它便叫做“悲哀”。
    当你愤怒的时候,它便叫做“愤怒”。
    当你“爱”的时候,它便叫做“爱”。
    当你“恨”的时候,它便叫做“恨”。
    当你“贪”的时候,它便叫做“贪”。
    当你“痴”的时候,它便叫做“痴”。
    当你“嗔”的时候,它便叫做“嗔”。
    当你“仁”的时候,它便叫做“仁”。
    当你“智”的时候,它便叫做“智”。
    当你感到“幸福”的时候,它便叫做“幸福”。
    当你感到“罪过”的时候,它便叫做“罪过”。
    当你。。。。。。

    总之,一切都是一念无明的化身,一念无明变幻无常,是相对的,所以那些化身也是相对的。
    人们受一念无明的支配而全然不知,一天到晚喜怒哀乐变幻莫测,所以说“人们日用而不自知”。
    一念无明是由一念而起首,并发展成为复杂的、相对的宇宙。它包括生命、思想、感觉、欲望、意志、道德、仁义。。。。。。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一直到返回无始无明为止,到此就只需要打破无始无明以进入绝对即可。
    
论四相

    释迦佛把由于一念无明所感知的宇宙人生现象(相对宇宙)称之为“相”。相是相对的、变幻的、有漏的(注二十六)、有限的、不实的,因此使众生迷妄,这些都是要否定的对象。整个相对的宇宙和人生,以及认识方法论皆是相对的,也应该加以否定。
    相反的,释迦佛称最后的绝对本体为“性”。性就是佛性,又名“自性”“真如”,这些名词和西方哲学家的名词如:理性、性情、性质等的意义不同。
    这本体绝对的“性”,就是最后唯一的存在和真实,是第一原因,是不变的、无漏的、无限的、真实的,本来如此,故又名“如来”,是绝对肯定的,称为“绝对宇宙”。
    欲达到此绝对宇宙,必先将相对宇宙否定;欲否定相对宇宙,必须先找到无始无明的相对种子,相对根源,再将此最后的种子否定,于是无可再否定,便进入绝对。
    在印度大乘佛法发展的过程中,有一派主张由本体发挥的称“性宗”,另一派主张由现象导入本体的称“相宗”。
    其实,佛法最后的归属(即达到绝对宇宙之后)是本体和现象合一,性相不二,所以这本体绝对的“性”,释迦佛也叫它为“实相”,是指进入绝对时,“相”也变为绝对真实的了。但未入绝对时,相是相对的,不实的,是否定的对象。如果要进入绝对本体,必须把“相”否定,以达到“空”、“无相”、“无作”,才算获得初步的解脱。
    释迦佛把一切相大约分为四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总称为“四相”。四相在佛宣教时占着重要的位置,它代表相对宇宙和人生的一切现象,可用来解释人的内心和外境对宇宙万有所生的错误。例如:圆觉经所说的四相(注二十七)是专门用来说明和指出在修行时所误认的四种内心境界;金刚经所说的四相则同时涉及对度众生方面由四相引起的错误;楞伽经的四相则是用来批评外道所建立的执著。
    释迦佛这种做法非常高明而有系统,那是因为他亲自证入绝对后,把宇宙和人生,内心和外物完全看透,知道一切众生之所以走入歧途,沉沦苦海,皆因众生的执相,才用此法来击破它。
    人类自从会用脑筋和思想来观察一切,是经过一个历程的,起初是向外观察自然界的变迁,人事的变迁。。。。。。其次是反过来观察人的脑筋感觉的本身的变化,就是观察他所用以观察工具的本身,这工具普通叫它做“心”。
    未见性时脑筋是假,世界万物由脑筋观察到的也是假。假+假=假  如果依照这样修行,结果还是假,故劳而无功。
    已见性时脑筋是真,世界万物是真。真+真=真  故不必修,所谓无修无证(注二十八),转识成智,相对世界变为绝对世界。
    我们想要得到佛学价值的正确估计,万不可着眼于体系枝节而须达其核心。佛的体系虽然分门别类错综复杂,而整个体系的中心思想,便是“佛性”(即绝对论),其余一切都是因此推演出来的,所谓四圣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三界之身。。。。。。都是从这中心理论出发。
    柏拉图所以成为二元论的根源,就是把感觉和理性分开,当做纯然不同的,而且认为很对,如此不但互相对立,并使彼此不能沟通。他的二元论便显现观念和物质之对立,再现于感觉和思想之对立,又现于肉体和灵魂之对立。
    把真理和实在放在理性方面,而不放在感觉方面固然是对的,但是感觉和理性虽然不同,却也应该一致,它们必须是异流而同源才行。
    佛的妙理便无此缺点,他是最圆满也是最一元的。他最初否定感觉,认为感觉是虚妄的,然而此虚妄之根源则非感觉本体之罪,而是被无明所蒙蔽,无明揭开则虚妄已灭,此时的感觉如同理性,即与佛性无异,故感觉和佛性虽然初则分异最后仍是同源。
    希腊及西方哲学家的难关,在于他们超越感觉境界入于纯粹思想境界之后,再坠入感觉境界的桎梏中,佛则超越此二境界,西方哲人未到的境界即是佛性境界,此境界不能以思想揣测,不能以语言文字形容,必须实证而后知之。证悟之后,一切感觉思想就都不离佛性了,所以说“唯证与证者”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