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瑞和范长生所代表的是西晋初年两个比较有名的五斗米道支派,他们先后在犍为、蜀郡的活动,表明五斗米道在四川确有深厚的基础,也表明经过三国时期短暂的沉寂,在西晋又开始复苏了。
张鲁政权覆灭后,不仅巴蜀地区的五斗米道未被消灭,而且随着张鲁及其部曲的北迁,又把五斗米道传播到中国北方。
史载,张鲁投降后,曹操将他和家属带回北方,令居邺城,并封张鲁为镇南将军、阆中侯,邑五万,其五子也封侯,并让自己的子女与张鲁的子女互为婚配,结为姻亲。当时被迫北迁的不止张鲁一家,《三国志·张既传》载,张鲁降后,〃太祖(曹操)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而且北迁汉中民不止一次,继上次之后,杜袭留督汉中军事时,又〃开导〃汉中百姓〃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⑦张鲁及大批汉中教民被迫北迁到三辅(长安、洛阳、邺城)之后,他们利用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家族之机,在它实行限制、利用的宗教政策夹缝中,或明或暗地向社会下层和上层传播五斗米道。经历曹魏和西晋,至东晋时,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是在许多豪门士族中有了信徒,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天师道世家,如琅邪王氏、孙氏,陈郡谢氏、殷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丹阳许氏、葛氏、陶氏,东海鲍氏等。
《晋书·王羲之传》载称:〃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同书《殷仲堪传》称仲堪〃少奉天师道,又精心事神〃。
同书《何充传》亦称:〃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何)充及弟准崇信释氏。〃以上传记中,史家已称五斗米道为天师道,表明大概在东晋中期人们对该教派已作了这样的改称。有学者认为,〃五斗米道〃本是俗称,其教徒自称正一道或天师道,如东汉嘉平二年(173)所立《米巫祭酒张普题字碑》即有〃祭酒约施天师道〃之语。如此,在东晋中期世人改称其教为天师道,只是从其教内的称呼而已。
在以上众多的士族信徒中,钱塘人杜子恭是其重要首领。
他有很多弟子,其著名者皆出身江南世家大族。《南史·沈约传》载:〃钱塘人杜子恭,通灵有道术,东土豪家及都下贵望,并事之为弟子,执在三之敬。〃沈约的高祖沈警即〃累世事道,亦敬事子恭。子恭死,门徒孙泰,泰弟子恩传其业,警复事之。〃杜子恭在世时,门徒众多,影响很大;死后,其天师道信仰为其子孙所继承。史载,其子运,运子道鞠,道鞠子京产,京产子栖,〃世传五斗米道不替〃。而且他死后很久,仍受人景仰。《南齐书·孔稚珪传》称:孔稚珪之父孔灵产,在宋明帝泰始中罢晋安太守,随即隐居钱塘,每〃东出过钱塘北郭,辄于舟中遥拜杜子恭墓。自此至都,东向坐,不敢背侧。〃
史载杜子恭死时,将教事付弟于孙泰,后孙泰与其侄孙恩、孙恩妹夫卢循等,以五斗米道为旗帜,发动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武装起义。《晋书·孙恩传》载:〃孙恩,字灵秀,琅邪人,孙秀之族也。世奉五斗米道。恩叔父泰,字敬远,师事钱塘杜子恭。……子恭死,泰传其术。然浮狡有小才,诳诱百姓,愚者敬之如神。〃孝武帝时,〃稍迁辅国将军,新安太守,……黄门郎孔道、鄱阳太守桓放之、骠骑咨议周勰等皆敬事之,会稽世子元显亦数诣泰求其秘术。泰见天下兵起,以为晋祚将终,乃扇动百姓,私集徒众,三吴士庶多从之。于是朝士皆惧泰为乱,以其与元显交厚,咸莫敢言。会稽内史谢輶发其谋,道子诛之。〃孙泰死后,弟子孙恩继之,于隆安三年(399)袭会稽,江东八郡,〃一时俱起,杀长吏以应之,旬日之中,众数十万。〃〃于是恩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号其党曰'长生人'。……朝廷震惧,内外戒严。〃后孙恩攻临海失败,赴海自沉。其妹夫卢循领其众继续战斗,又经若干年,至安帝义熙七年(411)广州战斗中失败,卢循投水死,起义最后结束。尽管后世史家对这次起义的评价各不相同,但都一致承认它是受五斗米道影响下的起义,因而它是五斗米道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可见,张鲁政权覆亡后,五斗米道(即天师道)不仅未被消灭,反而从巴蜀一隅发展到北方、南方,成为全国性的大教派;教徒成分,除有众多下层群众外,又有不少豪门士人。应该说,两晋是五斗米道的深入发展时期。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主要者有二:(一)与封建统治者的关系。五斗米道原起自民间,主要成分是下层群众,早期经书中即有一些批评社会不公、要求改变不合理现状、建立太平世界的言论,如以〃三天正法〃战胜〃六天故气〃(邪气)等。因此在社会矛盾尖锐时,五斗米道常成为发动起义的旗帜。在太平道组织黄巾起义时,汉中的五斗米道徒张修起而响应;西晋李特、李雄通过起义建立成汉割据政权;东晋孙恩、卢循起义更是加速东晋灭亡的大事件。至于以所谓老君化名李弘发动的起义,更是〃岁岁有之〃。所有这些起义不能不使五斗米道和封建统治者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二)
组织涣散,科律废弛。建安二十年,张鲁降曹,随曹操回到北方,次年卒于邺城。此后,五斗米道失去统一领导,各级道官、祭酒各自为政,随意〃置职〃和〃授箓〃,组织十分紊乱;原有的制度和戒律也被废弃,道官乱收道民财帛,道民不去师治赴会等现象,十分普遍。
因此,南北朝初年,世家大族出身的寇谦之和陆修静,分别在北方和南方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和改造,以求问题的解决。
寇谦之在北魏初年,宣称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命他宣此《新科》,〃清整道教〃。清整的重点就是调整天师道与封建制度的关系,制止天师道徒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使之与封建制度相适应。他对过去已经出现的各次起义,包括多次的李弘起义,严加斥责。称他们是〃父不慈、子不孝、臣不忠〃的〃愚人〃和〃恶人〃,犯了亵渎太上老君、叛逆君父的大罪,〃当疫毒临之,恶人死尽〃。
表示坚决制止同类事件的继续发生,为此要〃以礼度为首〃,即用儒家礼法改造天师道,用臣忠子孝的原则充实它的戒律,使之完全符合封建制度的需要。其次,要〃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⑧还要整顿组织,加强科律等。经过寇谦之整顿、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北天师道。南朝宋道士陆修静在南方也对天师道实行了整顿和改造,据《陆先生道门科略》记载,其重点是组织整顿。提出整顿二十四治,健全〃三会日〃和〃宅箓〃制度,以及严格实行道官按功升迁制度等。经过陆修静整顿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南天师道。
天师道在南北朝经过寇、陆二人的整顿和改造后,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摒除原来它所包容的某些反映下层群众要求、有违封建礼制的成分,增添了儒家伦理纲常的内容,使它由一个民间宗教变成符合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的士族宗教。
与此同时,其组织得到相应的整顿,教规、教仪得到一定充实。自此以后,天师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北天师道,得到北魏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在北魏境内大为兴盛。《魏书·释老志》载:太武帝〃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并〃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斋肃祈请,六时礼拜,月设厨会数千人〃。太延六年(440),太武帝听从寇谦之建议,改元太平真君。三年(442),太武帝〃亲至道坛,受符箓〃。此后北魏历代皇帝即位时,都至道坛受符箓,成为定制。太和十五年(491)秋,孝文帝元宏因京城〃里宅栉比,人神猥凑〃,下令将原在城内的道坛迁至南郊。六世纪中期,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分别迁都洛阳和邺城,各将天师道场迁至新都,崇奉天师道如故。不久,高氏取代东魏建北齐,字文氏取代西魏建北周。天师道在北齐曾一度遭取缔,但在北周却继续受到支持。
经陆修静改造后的南天师道,亦有相当发展。主要表现是两晋时期天师世家的子孙仍继续奉道。如杜子恭的玄孙杜京产及子栖,仍〃世传五斗米道不替〃。《南齐书·高逸传》载:
〃京产少恬静,闭意荣宦,颇涉文义,专修黄老。〃《南史·隐逸上》称其子杜栖亦续奉天师道,至于萧梁之世。另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