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收与发射,服从在物理学与物理化学的其他分支中早已广泛地使用的概率原
理。辐射出来的能量,其单元大小并不是一样的,而与其振荡频率成正比。
所以只有当拥有大量可用的能量的时候,振子才能拥有和发射出高频率的紫
外线;因为振子拥有许多这样的单元的机会很小,所以其发射的机会和发射
的总能量也都很小。反之,频率低的辐射是以小单元射出的,振子拥有许多
小单元的机会较多,因而其发射的机会也可以较多;但由于其单元甚小,其总
能量也甚小。只有在某段适中的频率范围内,单元的大小适中,机会也好,
于是发出的单元数目可以相当大、而其总能量便得达到其最高值。
为了解释这些事实,必须假设普兰克的能量子ε与频率成正比,或者说
与振荡周期成反比。因此我们可以写成
h
e= hn= ;
T
式中γ表频率,T 表振荡周期,而h 是一常数。因此,普兰克常数h 等
于能量与时间的乘积εT,这个量被称为作用量。这个守恒的作用单位,当然
不随频率而改变,事实上是不随任何变化的东西而改变。这是一个真正的自
然单位,和从电子中求得的物质和电的自然单位类似。
我们可以把一种专为解释某一系列事实而创立的理论加以调整,使其与
那些事实相适合,但不论怎样适合,以及其形式怎样新颖,这个理论可以普
遍适用的证据也许并不充分。可是,如果有另一套完全不同的现象,也可以
用同一的理论去解释,尤其是在这些现象没有别的合理的解释的时候,这种
证据的价值必大为增高,而我们也就开始相信,我们可以依赖这个理论去解
释更多的关系。
普兰克的理论本来是为了解释辐射的事实而创立的。因为与传统的动力
学有抵触,所以一般学者虽非怀疑,也以审慎的态度对待,亦属当然。但当
其为爱因斯但、奈恩斯特与林德曼(Linde-mann)①,特别是德拜(Debye)
②用以解释比热现象之后,它广泛应用的可能性便大为增加了。
普通的分子运动论以为,固体中单原子分子的原子热,应为气体常数的
3 倍,或约为每度6 卡,而且此数不受温度的影响。金属都含有单原子分子,
②
AnnalenderPhysik,vol。 IV; 1901。p。553。
①
SolvayCongress,Brusselse;1912。pp。 254,407。
②
AnnalenderPhysik; Vol。 XXXⅨ,1912,p,789。
其原子热在普通温度下大致不变,等于6。但在低温下,则此数值便减小了。
解释这个现象首先获得成功的是爱因斯但。他指出,如果能量只能以一
定的单元或量子而被吸收,则吸收的速率必随单元的大小而改变,因而必随
振荡的频率与温度而改变。德拜从量子论推出一个与实验符合的公式,特别
显著的例子是碳元素,其原子热即使在普通温度下,也随温度而改变,比较
金属的数值小得多。
依照量子论,光在发射与吸收的刹那间,既不是弗雷内尔的稳定以太波,
也不是麦克斯韦与赫兹的连续电磁波。它好象是一团一团的微量的能量所组
成的流;这些细团的能量几乎可以看做是光的原子,虽与牛顿的微粒不同类,
而却与之相当。这个现象与干涉现象的协调是留待将来解决的难题。如果将
一线光分为两道,而使其经过长短不同的路程,则这二路程虽相差至数千个
波长,但在这两道光的最后会合处,也可见干涉的条纹。又在大望远镜里看
见的星像的衍射花样,表明每个原子所发的光都充满着整个物镜。以前,人
们认为这些事实足以证明光是以稳定的“波列”前进的,均匀地分布于几千
个波长的距离之内,而且在横向上扩展,足以充满望远镜全部空间。
可是,如果使这颗星的光线落在钾的薄膜上,则被星光所发出的电子,
每个都有与该星光相当的量子的能量。这里,光的行动不象是波,而象是能
量集中的枪弹。距离增大,则一定面积上所受到的枪弹必减少,但是枪弹冲
击的动量还是相等。另外一个现象即X 射线使气体发生电离,也是光的旧理
论难于解释的。如果波阵面是均匀的,它对于其行程上所遇到的分子应发生
相同的效应,但实际上每百万个分子当中或者只有一个被电离。有许多理由
说明。
这大概不是由于不稳固的分子太少。J。J。汤姆生等人说这现象是由于X
射线与光并不按宽的波阵面,而只沿局部的以太丝(法拉第的力管)前进的
缘故。
接着,量子论又表示光在另一方面也不是连续的。为了解释全部事实和
调和互相矛盾的观点,汤姆生设想“光是由质点组成的,每一质点为一闭合
的电力圈,并伴有一列的波”。德布罗意引用新近的概念建立一个理论,将
波的性质和微粒的性质联系起来,而成立一种新型的“波动力学”。一个运
动的质点的性能像一个波群,其速度ν与波长λ和质点的速度ν及其质量Μ
的关系为λ=h/mv;式内h 为普兰克常数。波的速度①为c2/v,式内C 为光的
速度,而ν为质点与波群的速度。于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这些现代的光的理
论与牛顿想像的微粒和波的综合体很相似。
原子结构
现代的原子理论开始于1897 年,当时发现各元素都有阴电微粒,并且查
明这些微粒即是电子。这一发现,也说明原子之所以有电的性质是由于其所
含电子多于或少于电子的正常数目,而其光学性质则可以解释为电子的振
荡。
① 这里指波的“相速度”。──译注
② N。Bohr;TheTheory ofSpectraand AtomicConstitution; Cambridge; 2nded。 1924。 A。 Sommerfeld;
AtombauundSpektrallinien4thed。 1924。 E。N。da C。Andrade;TheStructureoftheAtoms;Londonl923。3rded。
1927。B。Russell; TheA。B。C。of Atoms; London,1923。
勒纳德早期的观察大明,阴极射线能通过真空管内铝窗而至管外。根据
这种观察,他在1903 年以吸收的实验证明高速的阴极射线能通过数千个原
子。按照当时盛行的半唯物主义者的看法,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无所有的
空间,而刚性物质大约仅为其全390 部的10…9(即十万万分之一)。勒纳德
设想“刚性物质”是散处于原子内部空间里的若干阳电和阴电的合成体。
这个关于必需的阳电荷的说法不能使人满意,于是J。J。汤姆生又进行了
更有系统的尝试来描绘原子结构。
汤姆生以为原子含有一个均匀的阳电球,若干阴性电子在这个球体内运
行。他按照迈耶尔(Alfred Mayer)关于浮置磁体平衡的研究证明,如果电
子的数目不超过某一限度,则这些运行的电子所成的一个环必能稳定。如果
电子的数目超过这一限度,则将列成两环,如此类推以至多环。这样,电子
的增多就造成了结构上呈周期的相似性,而门得列耶夫周期表中物理性质和
化学性质的重复再现,或许也可得着解释了。
但是1911 年盖格(Geiger)和马斯登(Marsden)关于α射线撞击物质
时形成散射的实验,使卢瑟福对于原子的性质采取另外一种看法。α质点的
雾迹通常多是直线的,有时也有突然改变其方向的。阴电子加于α质点上的
力势必很小,不能造成这种散射。但如果假定原子为空松结构的复杂体,含
有一个凝聚为小核的阳电荷,而阴电子在原子内的空处围绕着核转动,则上
述的效应便可得着解释。由于正常原子是中性的,所以,核里的阳电荷,必
与所有电子的电荷之和量相等而性相反。而且由于电子的质量远远小于原子
的质量,所以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凝聚于原子核。
这一理论形成时,人们把原子看做是一个太阳系,把质重的核比拟为处
于中心的太阳,而质轻的电子则类似绕核运转的行星。长冈(Nagaoka)于
1904 年研究了类似系统的稳定性,但首先用实验证据去支持这个看法的是卢
瑟福。勒纳德关于阴极射线的吸收的研究与后来其他的实验表明,如果将原
子比拟为以电子为行星的小太阳系,则原子内的空间,照比例说也必定象太
阳系里的空间那么大。在这个行星式的电子理论中,牛顿物理学给予我们的
先人之见,或许引导我们走得太远了,以至超过事实所能保证的境界,但是,
就阴极射线与放射质点的贯穿性而论,原子确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