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膳正要》里就记载有麻食。他说:“秃秃麻食,一作手撇面。以面作之。羊
肉炒后,用好肉汤下,炒葱,调和匀,下蒜醋香菜末。”又明朝人所辑著的
《居家必用事类大全》里也说:“秃秃麻食,又名秃秃么思,如回族食品,
用水和面,剂冷水浸,手搓成薄片,下锅煮熟,捞出过汁,煎炒、酸水,任
意食之。”
据以上文献,说明在元明之际,麻食已经流行,而且是回族人的食品。
麻食一词,可能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当时麻食做法,与今无异,而且可
以煎炒或加菜调酸汤食用。
… Page 9…
汤圆的由来
宋朝时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
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
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
宵。1912年,袁世凯纂夺革命成果,做了大总统,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
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因为“元”和“袁”、“宵”与“消”是同音,
“元宵”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在 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
令把元宵改为汤圆。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 Page 10…
萨其玛的由来
满族风味糕点“萨其玛”名称的由来有一段历史原因。这一词,最早见
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大学士傅恒等编的《御制增订清文鉴》一书。制作萨其玛
的最后两道工序是:切成方块,随后码起来。“切”满语为萨其非,“码”,
满语为玛拉木壁。“萨其玛”便是这两词的缩写。清王朝建立后,满族民众
入关,满汉杂居,生活习俗,语言词汇交流融合。萨其玛作为一种民族风味
食品,也被汉族人民接受。萨其玛的名字也成了两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名称。
… Page 11…
“缸鸭狗”的由来
“缸鸭狗”,即宁波汤团,以它洁白如玉,细腻香甜的特色,驰名于国
内外。
“缸鸭狗”,是宁波一家老汤团店的招牌。解放前,宁波虽有很多汤团,
但以这家最为知名。为什么要叫“缸鸭狗”呢?是因为店主人叫江阿狗。俗
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宁波人讲官话。”在宁波方言中,江阿狗与
“缸鸭狗”谐音。这位精明的宁波人,就在招牌上画一只缸,一只鸭,一只
狗,用这种既别致又形象的商标招徕顾客。再加上他做汤团的手艺很好,质
量讲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宁波的一家著名汤团店。但是,到了
50年代后期,在“左”的路线影响下,“缸鸭狗”的招牌被取消了。直到1979
年,“缸鸭狗”才得恢复。
… Page 12…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
上百年来,狗不理包子作为津门三绝之首,名扬四海。
狗不理包子,色香味形俱佳,深受人们青睐。那么,这么雪白味美的包
子为什么偏偏要叫狗不理呢?原来,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城边侯家后一带
有一个专卖包子的小摊,小摊掌柜的名叫高贵友,小名“狗子”。因他的包
子味好,买的人多,他一个人连做带卖实在忙不过来,就琢磨了个快速售货
法,在摊头放一把筷子,一摞粗瓷碗。谁要买包子就把钱放到碗里,再把碗
给他,他看钱给包子,自始至终不发一言。于是人们笑话他:“狗子卖包子,
一概不理!”传来传去,就传成狗不理包子了。
狗不理包子越传越有名,由小摊档变成大摊档,由大摊挡变成包子铺,
变成饭馆,又扩大成三联号。狗不理不仅在国内一些城市建了分店,还出口
到了日本。
… Page 13…
“过桥米线”的由来
“过桥米线”是云南的一种风味小吃。有人说:“不尝‘过桥米线’算
不得去过云南。”一套“过桥米线”,抵得上一桌宴席:每人面前有碗有碟,
汤、米线、白如粉片的生鸡脯、紫红透明的猪里脊肉、肝、腰花,洗净并切
得整齐的韭菜、菠菜,还有香菜。
“过桥米线”的由来有一段动人的传说:过去在云南西部有一位秀才,
为了考状元,独自住在一个湖中的小岛上,以躲避人来函往的应酬,一日三
餐均由妻子送饭。由于路远,每次饭都凉了,贤惠的妻子十分着急,但又想
不出好办法。一天,她提了一罐鸡汤送去,一打开,鸡汤却热乎乎的。原来
是厚厚的鸡油保住了汤的温度。秀才的妻子由此得到了启发,常用鸡汤米线
给秀才吃。在妻子的鼓励和细心照料下,秀才悬梁刺股,发愤攻书,终于考
上了状元,一时传为美谈。由于这位贤惠的妻子送米线时要经过一座桥才能
到小岛上,以后这种米线也就被称为“过桥米线”,又因为秀才考中了状元,
一度又称为“状元米线”。
… Page 14…
油条的由来
早点食品油条是宋朝时杭州劳动人民首先创造出来的。
公元1142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卖国贼秦桧和其妻王氏等暗订毒计,杀害
于风波亭。消息传出,京城临安 (今杭州市)舆论沸腾,南宋军民无不义愤
填膺,对秦桧、王氏恨不能寝其皮,食其肉。当时,风波亭畔有一家专卖油
炸食品的饮食铺,实在按捺不住心中忿恨,拿起面团捏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
的形状,背靠背粘在一起丢进油锅里,口里喊道:“吃油炸秦桧了!”来买
食品的群众心里明白,大家围上前去,一齐动手干起来,一边做,一边喊,
一边吃。其他饮铺一见,也争相仿效,几乎整个临安城都做起了“油炸桧”,
很快传遍全国。
“油炸桧”的食品流传到今天,大都分地区已改称为“油条”,但仍有
一些地方叫做“油炸桧”或“油炸鬼”。
… Page 15…
烧卖的由来
烧卖,北京叫烧麦。是群众盛行的一种点心。其历史不算长,直到清代
的《桐桥倚棹录》中才有记录。最有名的烧卖馆,是北京的“都一处”,开
业于1738年 (清乾隆年间)。
据说有一年除夕,乾隆皇帝私访通州回京,路过此店,吃了一顿烧麦,
感到味道十分香美,于是兴致陡起,拂纸挥笔,题写了“都一处”的匾额。
从此,这个小店就出了名,这一食品也很快传至各地。至于叫烧麦或烧卖,
这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北京的烧麦传到山东、浙江、安徽和广东等地后,因“麦”与
“卖”京音相谐,传来传去传讹了。
另一种说,因为北京的烧麦大都是早晨卖得多,早晨称“晓”,故而得
名“晓卖”,南方人“晓”和“烧”发音相近,后来又传成了烧卖。
烧卖自北至南,品种很多,各具风味,一般以馅料定名。如河南有切馅
烧麦 (河南人仍叫烧麦),安徽有用鸭拌糯米饭为馅的鸭油烧卖,杭州有羊
肉烧卖,广州有蟹肉瑶柱干蒸烧卖等。广州还有几种不用面皮的独特烧卖,
如猪肝烧卖、牛肉烧卖和排骨烧卖等。
… Page 16…
金糕的由来
色如胭脂甜如蜜的金糕,酸甜爽口,补脾健胃,无论大人小孩都喜欢。
金糕的创始人,是北京富川斋的“金糕张”。
100多年以前,北京做山楂糕的店铺不少,但都不能贮存过夏,唯独富
川斋的山楂糕因为用的是祖传秘方,不但味道好,色泽可爱,而且常年贮存,
就是三伏天也能吃到他家秋天做的糕。
一年夏天,慈禧想吃山楂糕,偏偏宫里宫外都弄不到,正在这当儿,富
川斋的糕上市了。宫人如获至宝,立刻买了一大块。慈禧大为赞赏这种糕的
味道,更为喜欢糕所专用的金黄颜色(金黄色是皇家的象征)。于是,就指
定富川斋专门为她送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