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政治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贵族的斗争,彻底摧毁了旧的氏族制度;调整了自由民内部的关系,从而扩 

大了共和国的基础;新官职的建立和新法律的颁布,使罗马国家的上层建筑 

日臻完善。由于元老院仍在罗马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罗马没有产 

生雅典式的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贵族共和国。共和国的加强,为罗马对外 

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对外征服中,罗马统一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整个意 

大利半岛,一跃而为西地中海的强国。 

     公元前8~前3世纪在西亚,北非先后出现的大帝国,均是乘当地政权 

之虚,在军事征服中建立的。“这些帝国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是暂时的、 

不巩固的军事行政的联合。这些帝国不仅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对于整个帝 

国统一的、为帝国一切成员都懂得的语言。这些帝国是一些各有各的生活方 

式、各有各的语言的部落和民族(НародНосТБ)的联合体。”(斯 

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78 

年版,第526页。)所以,这些帝国都实行古代东方的专制制度,但在许多 

情况下,又不得不对各地方统治者采取某些宽容、怀柔的政策,而这一作法, 

又加大了帝国的离心倾向,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也不断发生,于是,帝国很 

快便陷于分裂,其中亚述、波斯在其帝国灭亡时,本身也失去了独立。 

     至今,我们还不能清楚地描绘出印度国家形成的过程。但种制度无疑对 

印度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种姓制度是在雅利安人国家形成过程 

中出现的。雅利安征服者的种族优越感,后来便演化成比一般等级制度要复 

杂得多的种姓制度,成为印度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种姓制度强调其内 

部的纯洁性,尤其在饮食和婚姻方面,有许多清规戒律,并且各种姓职业固 

定,世袭相传,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不得逾越。所以,种姓是民主的对立物。 

它阻碍社会进步,曾受到历代有识之士的反对。但以种姓规范社会秩序,使 

印度在异己的文化或征服者面前,有一种一致感,使个人在自己的团体中有 

一种安全感,于是,种姓成为正常的、必需的制度。其各种限制也越来越繁 

琐、复杂,直至今日仍影响着印度的社会政治。古代印度政治思想的重要内 

容,就是维护种姓制度。这在古代印度宗教经典 《吠陀》及公元前4世纪著 

名的政论家考底利耶的《政事论》中都有反映。公元前6~前4世纪,是印 

度历史上的列国时代。此时,印度的经济政治中心从印度河流域扩展到恒河 

流域,出现了许多小国家,其中主要的有16个。在各国争战中,摩揭陀于 

公元前5世纪称霸列国,公元前4世纪统一了恒河流域以及恒河以南中印度 


… Page 7…

各国,为后来孔雀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公元前324年,西北印度的旃陀 

罗笈多,在领导人民反抗希腊人的斗争中,建立了孔雀帝国(公元前324~ 

前187年)。这是古代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阔、统一的奴隶制君主专制 

大帝国。它庞大的官僚机构和较完备的政治制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为印度历代统治者所遵循。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是为东周始。东周时,周天子仅为名 

义上的宗主,中国历史进入了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和七国称雄、 

封建兼并的战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末,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的秦帝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等一大批 

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的活动与著作,不仅系统地提出了政权建设的理论, 

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国家学说,而且也成为世界文化思想宝库的一部分。 

     老子的政治思想充满了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他否认天神预定人们命运 

的观点,而以“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变化,指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在政治上,他主张人人平等,圣人应为百姓谋福利,“圣人无常心,以百姓 

心为心”。针对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他提出了清静无为的治国策略, 

他的政治理想是回到“小国寡民”的安宁社会中去。老子还十分注意各民族 

间的友好关系,反对侵略战争,提倡“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孔子在政治上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他主张服从 

命运,以此说明“君子”和“小人”是上天预定的,因此应以传统的不成文 

的规范,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孔子政 

治学说的中心思想是“仁”,指出仁者爱人,要求以礼规范仁,主张克己复 

礼为仁,以维护统治的等级秩序和礼仪制度。他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要求 

统治者行仁政和德治。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想,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崇奉,并对朝鲜、日本、越南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古代东方文明的一个象征。 

     战国时期,适应建立集中统一国家的需要,形成了法家学派。韩非子是 

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他师从荀子,汲取老子及法、名诸派学说,形成了 

刑名法术之学。韩非子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政治学说的本旨是: 

集一切权力于君主一人,主张“法不阿贵”。他的政治思想为统一的封建政 

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他成为战国末期最合时势的大思想家。 

     春秋时期,旧有的宗族制度逐渐瓦解,新的家族制度正在兴起。这种转 

化引起了政治制度的变化。此时,诸侯国君的权力,逐步转移到大夫手中。 

这些有权的大夫世代相袭,成为相对于诸侯的、把持国政的世卿。世卿又在 

自己家内养士作为家臣。但家臣不世袭。于是,诸侯国内盛行世卿制,世卿 

家内却盛行家臣制。家臣制在战国时发展为客卿制,到秦汉时形成官僚制。 

     战国时期,周王室已失去了天下大宗和共主的作用,秦、楚、燕、齐、 

赵、魏、韩七大强国经过征伐,各自建立了地方性王国,公元前221年,秦 


… Page 8…

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3。民族和国家关系 



     公元前8~前3世纪,在欧亚大陆和北非,涌现出一大批新兴国家,各 

民族、各地区、各国家之间的交往进一步扩大,相互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尤其是联系中国、印度和地中海各国的固定商路的开辟,更为各民族之间的 

经济政治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古代世界各地区各国及东西方民族的 

沟通与交融。 

     希腊人在政治上是不统一的,但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天神之子希伦的后 

代,形成了统一的希腊人概念;当地的土著居民皮拉斯吉人、勒勒吉人等也 

融于希腊人之中。西亚是多民族聚居和民族迁徙频繁的地区,也是东西方民 

族融合的一个汇聚点,尤其是亚历山大帝国的东侵,使这一地区的民族成份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埃及,随着利比亚人、努比亚人、亚述人、波斯人和 

希腊人的入侵,也改变了埃及单一民族发展的历史。印度自雅利安人入侵 

后,尽管种姓制度对不同的民族之间的通婚有严格的限制,但在一定程度上 

也未能阻挡雅利安人与其他民族的接触与融合。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杂处的 

国家。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晋、秦、楚、齐等 

国都经历了和蛮夷戎狄杂处、融合的过程。当时虽有华夏与夷狄之别,但这 

种区别不是种族而是文化,在诸夏与夷狄之间虽曾有过冲突,但也友好交 

往,在尊周礼,接受华夏文化的前提下,到东周末年,大体融为一体,至秦 

汉时代,中国内地已无华夏夷狄之别,大家都进步为诸夏了。 

     公元前8世纪以后,欧、亚、非各国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扩大。战争仍是 

国与国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方式,如公元前500~前449年的希波战争,公 

元前4世纪马其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