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明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冷落。1425 年 2 月,不久前刚被免去他指挥职务的宦官-操江提督郑和被任
命为南京守备,历史学家已经认定,此举标志着宦官势力的崛起,但是在整
个洪熙统治时期,宦官实际上被置于严密的监视之下。①为了使官僚机器更有
效率,皇帝对文官科举制度作了一些改变。他认为这个制度偏袒南方人,于
是他规定了份额,以保证北方人占全部进士的 40%;这个政策经稍加修改,
在明、清两朝一直贯彻执行。
作为这同一改革的一部分,洪熙帝试图纠正永乐时期司法的弊病。他关
心的是,许多被判死刑的人可能是捏造的罪名的受害者。1424 年 11 月,他
命令内阁会同司法官员复查案件。后来,他宣称在有些刑事案件中,甚至他
本人的判决也可以不顾或推翻,如果它们是在愤怒或不知情的情况下作出
的。②此外,在他统治时期,他两次恕免诸如齐泰、黄子澄等官员的家属,这
些官员因忠于建文帝而在 1402 年被处死。①恕免令免除其家属为奴,并发还
没收的财产。1425 年 4 月在他死前不久,皇帝颁布一份诏令,进一步告诫司
法当局要根据法律判决,并在宣判前,特别在宣判死刑前要复查对犯人的指
控。此外,他禁止对犯人滥用肉刑,和在惩处时株连犯人的亲属(重大的叛
逆罪除外)。他断言,这些做法严重地违背了儒家的仁爱原则和孝道伦理。
洪熙帝最关心的是他父亲耗费巨大的种种计划所引起的黎民百姓的财政
困境。在他短暂的统治时期,他颁布了几道诏令,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
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种公平购买的制度。他还免除受自然灾害的人的田
赋,并供给他们免费粮食和其他救济物品。②特别使他苦恼的是人民的频繁逃
亡,这种情况是农民无力付税和应付各种征用引起的——这是永乐统治晚期
的一个严重问题。流浪在永乐晚期使国家丧失大量收入。1425 年 2 月,皇帝
专门颁布一份诏令,要逃亡者重返故里,答应免除他们所欠的税,在他们所
在地登记后另外还免除两年同样的税和劳役。①
此外,洪熙帝还派了一个以广西布政使周幹为首的专门小组去调查某几


② 中国派出和迎来的使团包括:派往占城国的 14 个,回访的 18 个;派往柬埔寨的 3 个,回访的 7 个;派
往暹罗的 11 个,回访的 21 个;派往爪洼国的 9 个,回访的 7 个;派往浡泥国的 3 个,回访的 9 个;派往
马六甲的 11 个,回访的 12 个;派往苏门答腊的 9 个,回访的 11 个;有帮助的背景材料,见王赓武:《明
初与东南亚的关系:一篇背景研究短论》'547',第 48—55 页;王赓武:《中国与东南亚》'546',转载于
《社区和国家:关于东南亚和中国人论文集》,第 70、74 页。
① 关于这些铭文,见赵令扬等编:《明实录中之东南亚史料》'48',I,第 67—249 页。关于它们的重要意
义,见王赓武:《中国与东南亚》'546',第 67—69 页。
② 见王赓武:《中国与东南亚》'546',第 76—78 页;刘子政:《明代中国与汶莱交往考》'354',载《明
史研究专刊》,5(1982 年 12 月),第 7 — 9 页。
① 见王赓武:《明初与东南亚的关系》'547',各处;徐玉虎:《明郑和之研究》'236',第 525—544 页。
② 关于永乐帝之死,见吴晗:《明成祖仁宗景帝之死及其他》'589',载《文史杂志》,2,2(1942 年 3 月),
第 76 页;王崇武:《明成祖与文士》'539',载《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8,1(1949 年),第 12—16 页;
寺田隆信:《永乐帝》'510',第 152—154 页:《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360 页。
① 寺田隆信:《永乐帝》'510',第 271 页;《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355 页。



个府的纳税负担。它们包括应天、苏州、松江、嘉兴和南直隶及浙江的另外
四个府。皇帝生前未看到调查报告,但它成了宣德帝实施的减税计划的基础。
②皇帝还非常关心提供直接的救济;他几次因他的大臣们对此反应迟缓而大发
雷霆。在一次地方的饥荒中,他批驳了户部官员们的提议,即只借粮给百姓
而不是免费分发。另一次,他愤怒地驳回了一些大学士请他先与户部和工部
商议的要求,下令立即对一些受灾区分发救济粮和减免税收。
这些事件证实了这个时期加在人民身上的沉重的负担,这种负担在很大
程度上是以前代价高昂的对外政策的必然结果。洪熙帝采取各种措施以限制
明朝的扩张主义。当他登基后随即取消郑和的远航时,他已表现出了收缩和
巩固外事活动的倾向。在他在位期间,他满足于让精干的军事将领守卫北方
诸前哨以防东蒙古人的入侵,和继续保持与中亚和南洋各国的纳贡关系。但
他主要关心的是安南,虽然安南已被合并了几年,但仍没有平定。他渴望和
平,提出一有可能就承认黎利的政权;但因为这样做时机不成熟,他就继续
执行其父诱降黎利的政策。他断定黄福为人过于谨慎,不能继续在安南任市
政按察使,于是以荣昌伯陈智接替他。但是明军未得到加强,③在洪熙末年,
这种情况仍未改变。历史学家认为召回黄福是中国在安南失败的主要原因,
并委过于皇帝,因为黄福对当地的行政有丰富的经验,并得到当地人的尊敬。
最后,在他死前的一个月,洪熙帝在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个最激
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据说此举是夏元吉和其他高级朝廷官员作为
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策略的部分行动而强烈要求的。洪熙帝自他登
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
指挥。洪熙帝对先帝侵略性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此外,他在南
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
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政府部门
难以应付。
1425 年 4 月 16 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如同 1403 至 1420
年这段时期那样。两星期后,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洪武帝的皇陵,
并留在那里负责。尽管南京地区有地震的报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
迁势在必行。然而皇帝在实施这一行动前死去。此外,他的继承者宣德帝并
未参与这一计划,宣德帝与永乐帝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
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①
洪熙帝于 1425 年 5 月 29 日在北京突然死去,终年 47 岁。对他突然死亡
的原因有种种猜测:雷击、中毒,甚至过度纵欲。后一种猜测的根据可能是,
在他死前几天,皇帝严惩翰林李时勉,因为他上奏提出批评,其中一条是他
在服永乐帝之丧时与其妃子有性关系。但是一名大太监报告说他死于心脏病
发作。考虑到皇帝的肥胖和足疾,这种说法更为可信。①


② 关于这一称之为“大礼议”的情节,见以下第 8 章。
③ 关于徐后之传,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566 页;王崇武:《明成祖朝鲜选妃考》'538',第 166 页。
①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338—341、332、568 页。
① 关于称颂永乐帝及其统治的著作,见孟森:《明代史》'375',第 105—114 页;寺田隆信:《永乐帝》'510',
第 9—12 页;法默:《明初两京制的演变》'156',第 128—133 页;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 173、
180、200、211、220 页;林仁川:《论永乐帝》'343',载《北方论丛》,4(1982 年 12 月),第 96—100
页。



洪熙帝被尊为昭皇帝,庙号仁宗。其陵墓称献陵,建造得庄严简朴,象
征着他的统治作风。皇帝有 10 子 7 女;其中 9 子 4 女成年。长子朱瞻基为他
与张后所生。他在 1424 年 11 月已被立为皇太子,最后继其父而为宣德帝。
张后在这整个时期是皇室和宫廷的政治网络中的关键人物。她活到 1442
年,寿命超过了她丈夫和儿子,在儿子在位时期,她成了皇太后。后来她在
她孙子正统帝时期为摄政,在幼帝在位的第一个 10 年中在政治中发挥了极重
要的作用。张后的弟兄张昶(1374—142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