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444—1447 页;《明史》'41',289,第 7414—7415 页。
队,但主力军的主体仍应直趋西北 150 英里处的大理。①
计划实现了。他亲自给将军们在京师城外的龙江送行。傅友德的军队在
10 月份开抵湖广。12 月,他派遣一支小部队前往永宁和乌撒,他本人则亲统
大军按计划开进云南。把匝剌瓦尔密以 10 万人守曲靖,但傅友德和沐英生擒
敌将,俘获其众 2 万人。傅友德于是马上率领一支偏师去乌撒,同时,蓝玉
和沐英急趋昆明。1382 年 1 月 6 日,把匝剌瓦尔密已逃离昆明城,焚毁了他
的龙衣’把他的妻子赶入湖中淹死,他自己也和大臣们都自杀身亡。蓝玉和
沐英再移师大理,此城于 1382 年 4 月归降。段氏王朝的头目和他的亲属均被
押解至南京。
与此同时,麓川(今云南西南部腾冲附近)掸邦土著酋长思伦发(死于
1399 年或 1400 年)被立为平缅宣威司土司。②“土司”是元、明两代在中国
南部和西部任命的本地酋长,他们在那些汉民农业人口尚少而不足以为地方
政府提供税收基础的地区实施土著人的行政权力。思伦发于 1386 年叛变,因
此必须用武力平叛。云南历洪武朝一直是一个军事难题。事实上,沐英以其
余年不断举兵征伐掸族和那里的其他少数民族,特别是征讨汉-藏人种的罗罗
族(即彝族的旧称——译者)。1383 年 4 月,傅友德和蓝玉从云南被召还,
只留沐英在那里镇守,让他做世袭的军事长官,以监督与其他地方省级政府
平行的文职行政机构。
1382 年,皇帝显然偏施恩宠于佛教,但受到高级官员李仕鲁①的攻击。
李仕鲁,山东人,是一位朱熹(1130—1200 年)学派的学者。1382 年他被任
命为大理寺卿;大理寺自 1368 年以来第一次又开始办公。李仕鲁强烈地认
为,皇帝对佛教僧徒尊崇过当。许多和尚被授以政府中的重要职位,还有一
些和尚则享有宫中特权。1382 年,皇帝改组了监督全国佛教和道教活动的帝
国的这两个机构,给它们命以不那么刺眼的新名称——僧录司和道录司。
1382 年,皇帝命令全帝国崇祀孔子——或许他是把这当做对付儒士批评
的一个打狗的肉包子。1369 年的政策是只准山东曲阜孔府族长祭孔,现在皇
帝一改前辙,要全帝国的一切孔庙都在秋、春两季祀孔。②1382 年 6 月,在
他向孔子致敬以后,他据说又亲往国子监讲《尚书》三篇。③后来在 9 月份,
他又重开在前 10 年已经停止举行的科举。④
不仅是李仕鲁一个人反对皇帝偏爱佛教。他的大理寺下属、学者陈文辉
也正式上疏责备皇帝把佛教徒提升到关键职位上。皇帝没有听从他的批评,
陈文辉本人因害怕皇帝震怒,就在南京一个桥头跳水自杀了。⑤李仕鲁攻击皇
帝弃“圣贤之学而崇外夷之教”。他当着皇帝的面指责他亲近佛教道教;目
中无人地掷笏于殿阶的地下,请求退隐。皇帝果然大怒,立命军官们徒手把
李仕鲁捶打致死。李仕鲁死于殿陛之下。
① 见《明通鉴》'210',1,第 396 页。
② 关于思伦发,见《明人传记辞典》'191'中他儿子思任发(1400—1445 年)的传记,第 1208—1214 页。
① 本传见《明史》'41',139,第 3988—3989 页。
② 《明通鉴》'210',1,第 396 页。
③ 《国榷》'498',7,第 620 页。
④ 《明通鉴》'210',1,第 402 页。
⑤ 《明通鉴》'210',1,第 398 页。
李仕鲁和陈文辉的观点是对的;皇帝确实是偏宠佛教僧徒。但是,皇帝
之所以出此是因为他有一个把三教(释、道、儒三教)合为一个伦理教义的
观点。1382 年,福建学者沈世荣被召来南京。他给皇帝讲了许多关于三教合
一的道理。①1375 年,沈世荣曾经请皇帝给《道德经》作注疏,现在做了翰
林待诏;皇帝在撤消中书省之后因为急需一些文人学士备顾问,所以翰林院
重新充实了起来。
洪武帝的马皇后于 1382 年 9 月 17 日去世。她死之后,皇帝和诸王子更
加依赖和尚们参加意见。这些亲骨肉王子都奉旨来南京奔丧。葬礼在 10 月
31 日举行,这时她的遗体被埋葬在孝陵,即皇帝命令在京师东郊兴建的陵
墓。皇帝指示每一个王子须选择一个和尚做宗教事务上的顾问,并在返回各
自王国时把和尚随身带走。刚从西藏回京的宗泐和尚就皇后葬礼的细节给皇
帝出了些主意,并介绍一些有学问的高僧来唪经。其中有陪伴燕王朱棣的道
衍参加这些活动。②当燕王在丧礼过后返回北京时,道衍作为宗教顾问也跟着
来到北京。他卜居在一个庙内,不管在燕王夺权以前或以后,他都在各种问
题上出谋献计。③朱棣后来在叫他还俗和从政时给他赐名为“广孝”。
洪武帝的第一次内阁制试验在 1382 年 8 月结束,那时他废除了四辅官。
但是,他马上设立了另外的组织来更加专业化地实施内阁的职责。11 月,在
废除了统一的御史台之后,紧接着他又废除了他在 1380 年 7 月建立起来的谏
院。然后又设立了都察院,有监察御史 8 人,分巡 12 道。第一批监察御史中
有一个学者名詹徽(1393 年死),安徽婺源人,是安徽著名文人詹同之子。
①在几个月以前的 1382 年 10 月,南京吏部曾举行特科考试,詹徽被推荐来应
试。通过这次考试,约 3700 名秀才进政府做了官。许多人被任以极其重要的
行政职务,其中也有人做了尚书。这次特科选拔的士子论其才干有以下 6 个
方面:(1)经明而行修者;(2)擅长书法者;(3)对经书意义有深入了解
者;(4)人品俊秀者;(5)有治国才具者;(6)语言有条理者。
但是在关于日常行政的谘询方面,洪武帝没有切实可行的其他途径,而
不得不又来依靠特殊的学者-顾问集团——这些人最终组成了非正式的内
阁。1382 年 12 月,他设置了大学士之职,其职责是提出建议和批阅国家的
公文。大学士们被任命为紫禁城内各宫殿中随时应召的官员:最典型的一个
职称便是文华殿大学士。1382 年,皇帝从翰林学士中提升了四名大学士。由
于大学士分散在各宫各殿,不聚集在一处,因此不能向皇帝的旨意提出统一
的挑战。②
① 《明通鉴》'210',1,第 405—406 页。关于沈世荣,见明太祖:《谕翰林待诏沈世荣》,载《御制文集》
'392'(台北重印本,1965 年),8,第 17—18 页。沈世荣著有《续原教论》'467',其序为 1385 年(出版
地点不详,1875 年木刻本)。
② 道衍的传记可见之于《明人传记辞典》'191'中的姚广孝条,第 1561—1565 页:《明史》'41',145,第
4079—4082 页。
③ 《明纪》'53',4,第 23 页;《明通鉴》'210',1,第 405 页。
① 关于詹同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43—44 页,及《明史》'41',136,第 3927—3929 页;
詹徽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第 35—36 页,及《明史》,136,第 3929 页。
② 《国榷》'498',7,第 630 页。
1383 年至 1392 年:监视和恐怖加剧的年代
洪武帝显然在 14 世 80 年代越来越从他的高级追随着中间发现不顺心的
纪律问题,经过了 10 年时间他蛮横地消灭了他们。他的外甥李文忠(1339
—1384 年)在 1370 年被封以公爵,年俸高得不同寻常,为 3000 担禄米,1383
年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他的这一项特殊任命是要恢复学校中的纪律,因为
皇帝得出结论,认为纪律已经极端松弛了。李文忠是皇帝至亲中唯一有点学
识的人,曾在 1358 年至 1362 年从浙江金华学者胡翰(1307—1381 年)和范
祖干学习过。但是从很早时候起,他对他舅父的忠诚就有些不肯定。可是,
皇帝还是把他安放在极重要的位置上。1383 年,当他被要求兼任国子监祭酒
时,他已经做了大都督。但是到了这一年年终之时,他开始越来越对皇帝持
批评态度,并纠集了一些认为他有可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