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明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动,没有详细的记述。这是否因为一些由宦官发起和领导的事业,如郑和



的航行,有关的档案文献不是失散了就是官方的修纂者没有接触的机会?或
者因为领导修纂实录的皇帝和大学士们反对扩张主义,因而纂修官故意贬低
它们的意义?看来把这些因素合起来也许会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为了得到永乐朝的更全面的记述,我们必须越过实录,去调查那个时期
的其他资料。例如,有皇帝的著述,而最重要的,有在当时的政府机构中起
过重要作用的士大夫的文集。《圣学心法》是永乐帝自己选编的。这种官方
的儒家文献选本也是有用的。居领导地位的大学士如三杨、金幼孜、夏元吉
等人的文学著作,是珍贵的资料。这些著作的大多数有单行本,但这个时期
有许多重要的政策论文,被选入晚明时期陈子龙编的《皇明经世文编》。这
些著述在政治事务和政府管理方面比在财政问题和地方发展方面的资料更丰
富,关于后者,我们应转而求诸方志和其他专门著述。
关于永乐帝统治时的对外关系,参与其事的士大夫的奏议是最重要和最
丰富的基本资料。这包括这样一些关于出征蒙古的记述如金幼孜的《北征录》
和杨荣的《北征记》。(见李素英所作的摘要,载《禹贡》,第 3—4 卷,1935
—1936 年。)出使中亚国家的旅行记有陈诚的《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
志》,对它们作补充的,有撒马儿罕的沙哈鲁派往明廷的使者用波斯文写的
报告,有英译本。⑥此外,朝鲜编年史《朝鲜王朝实录(李朝实录)》有关于
中朝关系的珍贵资料以及朝鲜人眼中所见的某些永乐朝廷的重大事件(见
下)。
关于海上探险,有三种杰出的同时代记述: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
的《星槎胜览》和巩珍的《西洋番国志》。它们不仅为研究明朝与东南亚和
西亚沿海地带的关系提供了最重要的资料,而且记录了中国在 15 世纪初关于
这些地区的地理知识的范围。
跟较早的时期对照,洪熙和宣德朝的基本资料就是这两朝的实录《仁宗
实录》(10 卷)和《宣宗实录》(115 卷),它们是在通称“三杨”的辅政
大学士和他们的同事的监督下,分别在 1430 年和 1438 年修纂的。这些实录
包括的时间不如永乐帝的长。洪熙朝仅持续了九个月,宣德帝也只统治了九
年,但他们的官方记录在资料和文献的提供上远远超过前朝。这两朝的实录
特别在相对地公正和它们所包含的有关官僚政治实施的详情方面,有别于其
他实录。这是明朝统治者摈弃军事扩张,转而追求儒家的文官政府理想的时
期,显而易见,这说明这些实录为什么缺乏对对外关系的注意。由于这个缘
故,像《朝鲜王朝实录》这样的非中文资料就格外珍贵。《朝鲜王朝实录》
不仅提供了这个时期中朝关系的详情,而且提供了有关这两个明朝皇帝的重
要细节,是中国的记录中所没有透露的。
除实录外,还有洪熙、宣德两朝大臣的大量文学作品保存下来。这些作
品不仅包括辅政的大学士如“三杨”、夏元吉及其他高级官员的著作,而且
也包括担任过各种政府官职的次要官员和士大夫的著作。他们的作品是后来
的历史学家对这些时期的政治和制度进行概括的基本资料,也是经世文选如
陈子龙的《皇明经世文编》的主要来源。当时学者涉及政治、社会、经济以
及思想和文化发展各方面的杂著,也以大规模杂集的形式保存下来。这样,
它们就对官方记录和士大夫文集中的资料作了重要的补充。但应注意,由于
在这两个皇帝统治下对外关系和军事活动降到最低水平,当时只有很少的人


⑥ 有明代初版和稍后版本的两种重印本,一为 3 卷本(台北,1965 年),一为 2 卷本(台北,1969 年)。



写到这些题目,并且不大受到文学杂集编者的注意。这同永乐时期的情况形
成鲜明的对比。
我们关于明朝最初几个朝代的知识,由于对整个明朝和专对这几个具体
时期的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而有了很大提高。有用中文、日文、英文和其他
欧洲文字写出的大量书籍、专著和文章,涉及明朝的各个领域,但这些作品
的大多数是专题研究,不涉及叙事史或一般的说明。关于后者,孟森的《明
代史》和爱德华?德雷尔的近著《明初政治史》是资料最丰富最有用的。此
外,《明人传记词典》提供了不可缺少的传记参考资料。但总的来说,现代
学术界在建文和永乐两朝的研究上取得的成果,远比洪熙和宣德两朝丰富,
在历史编纂、政治制度、军事战役、对外关系和思想活动方面取得的研究成
果,远比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丰富。这种现象无疑取决于资料的性质,但
也反映出学者的偏爱和这个领域发展的不平衡。
至于建文朝,它充满了复杂的史料问题,王崇武的两本书对内战中的事
件和有关的政治发展作了小心谨慎的重新叙述工作,成为这方面学术成就中
的权威作品。近年来,黄章健也在相似的史料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这
一点上说,我们应当注意傅斯年、李晋华、吴晗和其他人的早期著作,它们
证实了燕王的母系,而这是理解新皇帝的态度和行动的钥匙。同样地,存在
着相当多的有关建文帝的命运的文献和稀奇古怪的传说,它们引起了同情和
遐想。
关于建文帝和燕王之间的内战,有几种一般的记述,但唯一的专著,陈
荣捷的《燕王的篡位》,很令人失望。它没有充分吸收王崇武的研究成果,
虽然它对军事战役作了有用的叙述,但这本书在史料问题的判断上有严重错
误。使用它应特别小心。至于建文帝统治下的制度与政治发展,吴缉华和黄
章健在皇帝顾问的作用和政府改组的流产上都做了重要工作。此外,还应该
提到阪仓笃秀和毛佩琦论建文帝的国策及其政治影响的有价值的文章。
关于永乐时期,寺田隆信写了一篇虽然简短然而很有用处的永乐帝传
记。对永乐朝的各个方面,有重要的专著和研究文章。例如,陈去关于内战
和永乐帝的母系问题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外,在政府改组和政治发展方面,有
吴晗、吴缉华、杜乃济、王毓铨的重要研究。其中有些作品涉及整个明代,
但它们对永乐朝给予了相当大的注意。论述这些题目的西方著作,贺凯关于
政府改组的作品和爱德华?法默关于双京制的研究,已经成为权威参考书目。
此外,关于永乐朝的重要研究还有郭伯恭等人论《永乐大典》的编纂;
郭伯恭、傅吾康、田村实造等人论出征蒙古和北方防御;陈荣捷和狄百瑞论
儒家正统思想的形成;以及山本达郎、罗荣邦和约翰?惠特莫尔论干涉安南
等。除了这些之外,有价值的作品还有吴缉华和星斌夫论粮食的分配与运输
制度;黄仁宇论财政管理;司律思、J.弗莱彻和莫里斯?罗萨比论与中亚、
蒙古和女真的关系;木宫泰彦、王伊同、王崇武等论与日本和朝鲜的关系;
徐玉虎、J.V.G.米尔斯和王庚武等论与东南亚的关系等。看来只有永乐朝的
社会经济方面在新近的明代研究成果中相对来说还是个空白。
有少数作品是专门研究洪熙和宣德两朝的。但除了这样一些领域如制度
的发展、朱高煦叛乱、财政改革和对外关系外,许多专题没有得到充分的论
述。爱德华?德雷尔的《明初政治史》是唯一用一章的篇幅对这两朝作了内
容充实的叙述的现代著作。总的来说,对这个时期较有深度的现代研究成果
涉及的方面是制度改革、政治巩固和财政紧缩。在这些题目上,吴缉华、杜



乃济和贺凯论内阁制的发展的著作是资料最丰富和最有用的,吴缉华、周良
霄和伍丹戈论苏州和松江府的财政改革的著作也是这样。此外,关于这个时
期还有两部有价值的专著。贺凯论御史制的专著对宣德朝给予相当大的注
意,而蒋星煜的近作况钟传,写这位江南财政改革的设计师,也很有用。黄
仁宇的《16 世纪明代的税收和政府财政》和他的其他有关研究为评价宣德时
期类似的问题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引导。宣德朝一直是艺术史家所偏爱的一个
时期,因为宣德帝是一位美术鉴赏家,但由于这个领域不属于政治叙述的范
围,就不在这里进一步讨论这类研究了。
最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