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明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顾问和行政等高级职业官僚会歪曲政令来图谋私利,甚至赤裸裸地搞篡
权活动。他也害怕那些士大夫作为下级地方官会滥用手中的权力。
由于明太祖强调改善农村社会的条件和加强地方政府的规范化(不管此
举是纯粹出于利他主义的目的,或者是他精明地意识到这样符合国家利益,
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某些学者认为农村群众是真正的受益者。如果说他
在这种事件中对官僚的猜忌有可取的话,那么,在复杂的政治机器的更高层
中,他的腐蚀性的猜疑因有深不可测的恐怖做后盾而极具破坏性,且倍加厉
害,因为它一旦制度化,就长期地影响着后世的历史。人们可能争辩说,作
为 14 世纪中国的一位政治领袖,他别无选择,在建立政府时只有依靠那些自
称为信奉新儒学的文化人的服务。矛盾之处在于,他一方面承认那是治理中
国社会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又深深地疑虑它的后果;他让他的官员经常处于
惊骇之中,又使皇权高高在上而处于脱离官僚阶层使之不能够提供最佳服务
的地位。这就是他要建立的一个有严重缺陷的政体。
因而我们可以通过本卷各章的叙述令人极感兴趣地看到一代一代皇帝
都在不断地修订制度,以图克服这种基本的行政缺陷。我们对第二代皇帝
(1398—1402 年)知道得不多,但是很清楚,他大大地提高了他主要保傅们
的顾问功能,因为正是这一措置的失宜,为篡夺者提供了口实。篡位者明成
祖于 1402 年到 1424 年在位,英武而有方略,但他并不完全拘守他所他声称
要捍卫的原则。因为他的兴趣是在解决远离宫廷的边疆问题,他开始设置内
廷各机构,使他能摆脱枯燥乏味的日常政务。
他的规划中与政制最相关的是他为翰林院选拔最优秀的进士为翰林学
士,以便在时机到来时组成内阁。与此同时,他使宦官起着更大的作用,甚
至主张他们中的很多人应该正式学习政事,明瞭国家掌故。这就必然使得文
官们和他们的宦官同僚们的合作形式变得错综复杂起来,甚至每一方都力争
皇帝的支持,扩大己方权力,以打击对方为务。应该注意,这两方面的协作
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顺利的,但是当宦官凭陵一切,左右皇帝并蔑视文官政
府的准则时,这经常发生的龃龉也是不可小视的。
第一件这样的事例发生在 15 世纪 40 年代儿童皇帝明英宗之际。直到明
朝末年就有好几起这样惊人的滥用权力事件,它们在明代政治中叫人立刻想
起与宦官有关系。如果说从 15 世纪后期起,在任何一时期担任文武官职的数
以万计的宦官中,其大多数或多或少地是奉命行事而不是肆无忌惮地滥用权
力的人,那么,很可能在他们的某些正规职能——即主要是沿内陆边界搞国
际贸易或搞海上转口贸易,或者为皇城搞采办和特别税收——中,他们也许
大部分时间表现得很糟糕。
1380 年废除丞相之职从而使皇帝与在外廷有领导百僚地位的高级负责



顾问隔离起来,这就可视为发展内阁和与正规官僚制度相应的宦官官僚制度
(这两者是明代内朝的两要素)的起点。明朝政府的这些非正规——虽然它
们最后变得高度正规化——的因素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是明王朝整个政治史
的主要焦点。某些皇帝在这个制度内工作得很好,有时也添加了重要的新内
容。正如本书所显示的那样,另外有些皇帝则严重地不履行或抵制各方面的
准则,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后果。从我们现代的观点看,当历史的读者因这
个制度的不合理处没有被一代代敏锐的和忠心的官僚政治家们所克服而产生
受挫的压抑情绪时,那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当我们读这一卷书的时候,对于政治衰退的这种低调叙述恐怕会使我们
的意识承受很大的负担。但是,还有另外一方面也不应该忽视。这个与西欧
面积相仿佛的世界上最大的社会,在这个难免有错误的治理体制下的确是欣
欣向荣的,而且那些准备充分的、愿意献身的求职官员的人数也是源源不绝
地涌现的。每隔 10 年就有新的一批能干的、急于在为政府的服务中谋求个人
前途的人。每当某一部分人因宦场失意而意志消沉下去时,另一些热心的替
补者就马上递补了上来。尽管明王朝的治理步履蹒跚而很不得力,但它的文
官制度却是生动活泼,在后世也是无与其匹的。
那么,明代的中国是治理得很糟么?明政府的力量同时也是它的弱点;
例如,它特别强调教养、学识和伦理义务,其局限性是使之务必符合先朝故
事、调和折衷和保全面子等大问题。它在促使大范围的稳定性方面既有弱点,
又有强处。我们不妨这样提一个问题:在明代的那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哪个
国家比明王朝治理得更好一些(其他国家没有遇到中国这么大规模的问题)。
在大多数历史学家看来,这样一个问题直到明王朝以后很久才困扰着中国。
试以明政府所要执行的任务来说,它既要维护这么广大疆域上的统一和同舟
共济的意识,又要表现出充分的自我振兴的面貌,以便在和平而有秩序的情
况下使社会哪怕是缓慢地,但却是灵活地发生变化,所以它的成就给了人们
很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明政府也允许那些生计稍微充裕而有余资的中国
人自行其是地利用其资财,因为不论比起当时或以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来
说,它向人民征收的税项是很少的,它把它的勤劳人民在财富所出之地里所
创造的大部分财富留了下来。不平等现象随处可见。但是,社会仍然是开放
的;它给各阶层人民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这在不久以前还是不可能的。
对于明代中国的政府,不可贸然予以等闲视之。
在 14 至 17 世纪的发展变化中,另外一些趋势还可以从明代历朝皇帝的
统治中看得出来。其中很明显的是明王朝的防御态势。他们朝夕思虑的是北
方蒙古邻居所给予的威胁,而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明王朝就是抗拒并逐出
了蒙古征服者才建立起来的;他们必须防备蒙古人卷土重来,直到另一个北
方邻居满族在 17 世纪初取代了蒙古人的威胁时为止。如果对蒙古敌人的集中
注意是形势中持续的现象,那末,又出现了什么长远的变化趋势呢?那就是
构筑堡垒自固的趋势。最初,明人是在自己本土内用蒙古人的战法对付蒙古
人;在 15 世纪中叶以前,这种打法被改成防御政策,即撤退到固守的工事之
后;这些工事位于标志着中国式的定居生活的北部边境前线。明太祖曾计划
保持深入草原去守卫的部队。永乐帝这位篡夺者在 15 世纪头 25 年曾一再出
兵草原,但是未能使前沿戍军成为攻势性积极防御的有效部分。他把戍军撤
至更容易设防的战略要点上。尽管有这条固若金汤的防线,蒙古人在 1449
年和 1550 年一再侵入中国,给中国造成惨重的伤害,并且接二连三地进行袭



击。到了 15 世纪 70 年代,中国开始用设有塔楼和堡垒的长垣把这些设防的
长垣连接了起来。传奇中的万里长城——更确切些说是一系列长垣——终于
成形了。在明王朝的后来年代里,筑墙和沿长城防区的驻兵便是明政府首要
关注之事。亚洲内陆的这道边界变成了令人喘不气来的负担。
边界问题可以成为产生一个民族的巨大推动力的源泉。亚洲内陆这条边
界早在汉唐时代就已成为这样的源泉,而在明代,其后果似乎完全是消极性
的。明政府拥有远大得多的机会卷入世界其他地方的事务,不论是对日本和
朝鲜,不论是对南洋诸国,也不论是对欧洲列强(最初是葡萄牙人的船只航
行到中国,他们是 1517 年从果阿和马六甲航行到珠江口的广州),都是如此,
但是,这些机会都错过了。15 世纪之初,明代中国派出了在当时世界史上空
前庞大和航程最远的舰队;他们曾远航至波斯湾和非洲海岸。不管那些活动
有些什么美好的前景,它却一去而不复返了,部分原因当然是因为明政府一
心一意扑在了万里长城方面,无暇顾及其他地方,也无心再从正面考虑任何
其他的机会。
一方面是明政府在北方深沟高垒和被动地固守,一方面它又未能在其他
方面进行扩张,与这种趋势相应的是另外一种趋势,即私人业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