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 目 录
书屋絮语书屋絮语罗 雀
本刊特辑鲁迅在上海的收支与日常生活李 肆
本刊特辑“人是一切中最复杂的”许锡强
本刊特辑回归“五四” 学习民主李慎之
本刊特辑宽容与民主同是“五四”的珍贵遗产王 毅
本刊特辑鲁迅是反封建的勇敢战士田 凡
本刊特辑糊涂的“封建”罗 建
本刊特辑鲁迅三题止 庵
本刊特辑读狂人鲁迅唐复华
本刊特辑也谈何谓“思想家”张梦阳
本刊特辑我和鲁迅马俊华
本刊特辑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朱大可
裁书刀下一代文学青年的苦出身周泽雄
万千说法故事的事故·教育事故张远山
书屋品茗爱与正义李 猛
书屋品茗韩石山著《徐志摩传》李国涛
书屋品茗乡村“哲学家”刘亮程贺雄飞
封 二又遇七贤黄永厚 文画
封 三青花酒壶田 原 文
《书屋》2001年第五期
作者:未知
书屋絮语
书 屋 絮 语? 罗雀搬了新家,很高,二十八楼。这可是我大半辈子努力加上幸运的成果。
幸亏不是一辈子!
从上往下看,人很小,车也很小,高耸的只是些崛起的大厦从眼前开始向远处延伸,就像电影里面那样很有点都市的味道了。
再就是风。
以前住得矮些的时候,好像从未感受过这城市上空也有大风,而且这风大得几乎与林海雪原的没有两样,感觉总有那么一天,这风会把这楼刮倒。
楼上的风这样大,听得见却看不着,循声望去,无影无踪。楼下呢,正相反,虽不好说是“风平浪静”,顶多也就是微风拂面。这微风,听不见,但却看得清清楚楚,至少可见树梢摇动。
楼上和楼下,差别真有这么大:一层楼一种风,十层楼一种风,二十楼一种风,二十楼以上又是一种风,不同的层次风不同。你在哪一个层次里?你感受的是哪种风?
坐在很高的家里面,听着窗外的风呼啸,你会觉得自己的家真是一个避风港。
你会庆幸你自己好歹不是墙头草,也不是那风向标须准确及时地报告风向。你还会想到顶风船,想到风雨中的飞行,这时,你的整颗心会被一只手揪紧。你甚至还可能这样想象,你就是那窗外的风,这时你的所有感觉肯定会是新了又新,或者就像我一样,新得这般胡思乱想:风在空中巡逻边走边唱着歌调子那么惬意 完全随心所欲偶尔一串颤音遇到一个雷霆飞云谱的名曲 从来不哼一句在那很高很高的地方,风似乎是没有方向的,它就像一群疯狂的野马,拼着性命,你追我咬,没日没夜地兜着圈子。这情景,在地上,难看到也难想到。在地上,能看到的,不是东风,就是西风,或者其他什么风……
宋刊本《尚书》此页书影系南宋刊本《尚书》书影,乃汉代孔安国撰传之本。孔安国是孔子十二世孙,治《古文尚书》之学,奉皇帝诏令撰传,于是以今文读释之,世称《尚书孔氏传》。东汉时佚失。今传本有人忽献书五十九篇,称是孔安国所传《古文尚书》,从此立于学宫,为儒生诵读。至清代,考据家阎若璩、惠栋相继爬梳史料,力证其书之伪,渐为学界公认。
是本凡十三卷,半页十行,每行刊大字二十左右,注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板心下方有刻工名姓,累计达十余人,堪称难得。该本字体端肃庄重,足见宋板书风范。通体有五色点抹,眉端先贤笔墨,经考证为元代人氏所题。种种信息,处处昭示其板本之珍贵也。李盛铎《木犀轩藏书书录》卷一经部曾予著录,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有‘木犀轩藏书’印可鉴。
《尚书》原称《书》,战国以来儒家尊称其为《书经》,至西汉始以今名传世。相传原有百篇之多,经秦皇嬴政坑儒焚书之后,散佚严重。至西汉初年,仅见原任秦朝博士的济南学者伏胜所传之汉隶书写的二十九篇,是为《今文尚书》。西汉中始有先秦写本现世,世称《古文尚书》。
(徐雁)
鲁迅在上海的收支与日常生活
——兼论职业作家市民化? 李 肆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阵营逐渐分化,鲁迅是我国第一代新文学家中最早走上职业作家道路的一个。鲁迅在上海做职业作家这段时期,正是我国经济及出版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他不仅以其译著实绩创造了丰饶的精神艺术价值,而且凭其现代市民的觉悟自觉地实现了可观的世俗物质价值。然而,广为流布的各种鲁迅研究论著大多着重于探讨鲁迅的精神生活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鲁迅的物质生活状况仅被研究者零星提及且大多失之简约。尤其是鲁迅定居上海后作为职业作家的经济生活状况还没有系统的专题研究。本文主要讨论鲁迅在上海时期的物质生活状况,即鲁迅的收支状况与日常生活;以鲁迅为例,兼论职业作家市民化。
一九二七年十月三日,鲁迅携许广平抵上海,暂寓共和旅馆,十月八日入住景云里二十三号宅,从此开始了他在上海的定居生活,直至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病逝。鲁迅在上海生活这九年,是其一生中作为职业作家生活的时期——此前,他一直以做官教书为业,写作不过是业余的事。虽然自一九二七年十二月起,他因蔡元培推荐,任南京政府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每月能按时领取三百元的津贴,但这项收入只维持到一九三一年底,一九三二年即被取消。即便是任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期间,他也不必去上班,过着职业作家的生活——他的主要收入则是版税和稿费。鲁迅在上海生活这九年,也是他成年后物质生活较为宽裕的惟一时期。鲁迅辞世不久,苏雪林即大肆讨伐他。她在《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中,颇为愤慨地谈到了鲁迅在上海的生活状况:“当上海书业景气时代,鲁迅个人版税,年达万元。其人表面敝衣破履,充分平民化,腰缠则久已累累”,“治病则谒日医,疗养则赴镰仓”。虽然苏雪林论及鲁迅时颇有些歇斯底里,然而她所提及的鲁迅的收入与日常生活却基本属实。这从《鲁迅日记》可以得到印证。
《鲁迅日记》对精神生活几乎不着一字,对家国大事亦无记载,然而对每一笔收入和重要支出几乎都有详细记载。因此,《鲁迅日记》被有些人视为生活流水帐,这不无道理——虽然,《鲁迅日记》的信息量和意义远非生活流水账所能涵盖。《鲁迅日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就是“泉”,如“收北新书局送来版税泉二百”,“下午寄绍兴朱宅泉五十”。“泉”是“钱”的古名,《金史·食货志三》解释说:“钱之为泉也,贵流通而不可塞。”鲁迅在上海的生活是随着“版泉”汩汩而流的。
鲁迅一家自一九二七年十月八日入住景云里二十三号,于次年九月九日因邻居嘈杂故,迁至景云里十八号,又于一九三○年五月十二日迁往北四川路上的北川公寓。一九三三年四月十一日,鲁迅一家迁居大陆新村九号,直至其病逝。大陆新村九号是一幢水、电、气齐备的三层楼的阔大建筑,堪称“豪宅”,这在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不多的。鲁迅当时的生活水平,从他所购置的一些日用品亦可见一斑。一九三四年七月十四日,他“买电风扇一具,四十二元”;一九三五年五月九日,他“为海婴买留声机一具,二十二元”。而在当时,电风扇、留声机并非大众化的日用品。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四日以前,中国货币实行银本位制,一元钱的购买力是挺大的,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的一元约合今之人民币三十五元以上。据《鲁迅日记》可知,当时内山书店店员的月薪不过十五元。若以单身过平常生活,每月十元足矣。也就是说,鲁迅为五岁半的海婴买件玩具的花销就可供一个单身汉生活两个多月。诚然,鲁迅的收入是丰厚的,但其花销也很大:从日记可知,他几乎天天买书;他和海婴都体弱多病,总在和医生打交道;而鲁迅为人热心,交往繁多,家中客人不断,且饭局颇多;他还常呼朋引伴地去看电影……兹以一九三三、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为例,看看他的收支情况与日常生活:年193319341935收入(元)总计10380。935869。495964。37月均865。08489。12497。03支出(元)购书总 计730。40878。701026。50月 均61。6073。2485。54看电影(次)63739诊病买药(次)495043饭局(次)总 计262623自 请101411说明:1.收入:第一,表中所列收入是指鲁迅作为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