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过:“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围于南阳,险于鸟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伯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自西晋的统一瓦解后,历史经历了几百年的动荡,其间,英雄迭起,逐鹿中原,每一方的力量消长、政权更迭或彼此征伐攻战,都会波及中原地区。这期间,北方地区也完成过几次短暂的统一,但每一次的统一瓦解之后,局势都会变得更加复杂,中原地区的局势也变得更加混乱,更加动荡。
灭亡西晋的是匈奴刘汉。晋永嘉五年(311年)六月,刘汉攻克洛阳。刘汉大将王弥率先进入洛阳.他对后到的始安王刘曜说:“洛阳,天下之中,山河四塞,城池宫室,不假修营,宜白主上自平阳徙都之。”刘曜认为天下未定,洛阳四面受敌,不可守,遂不用王弥之策,焚洛阳宫室而去。刘嚯不赞成王弥徙都洛阳的建议,固然有他与王弥矛盾的因素,但也的确出于他对中原形势的判断,后来他代刘汉而建前赵,即徙都关中。王弥不知此,骂刘嚯:“屠各子,岂有帝王之意邪?”他本人屯兵项关(今河南项城附近),盘桓中原,欲以“徐观天下之势”不多久便被石勒兼并。
石勒所建立的后赵政权完成了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第一次统一。后赵的统一不久就瓦解了,北方地区又发生动荡。后赵强盛时曾将陇西的氐、羌十余万户迁至河北,其中,氐人苻洪率其族人据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羌人姚弋仲率其族人据滠头(今河北枣强东)。石虎死后,河北大乱,苻、姚等人均有自立之志。晋永和六年(350年)苻洪击败了前来进犯的姚襄,乃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太单于、三秦王。他对博土胡文说:“孤率众十万,居形胜之地,冉闵、慕容俊,可指辰而殄;姚襄父子,克之在吾数中。孤取天下,有易于汉祖。”苻洪军师将军、原后赵降将麻秋对苻洪说:“冉闵、石祗方相持,中原之乱,未可平也,不如先取关中.基业已固,然后东争天下,谁敢敌之?”洪深然之。麻秋欲兼并其众,趁饮宴之机鸩杀苻洪。苻洪中毒将死.对其子苻健说:“吾所以未入关者,以为中州可定,今不幸为竖子所困,中州非汝兄弟所能办。我死,汝急入关。”
苻洪死前对于中原局势的判断对于以后前秦的发展很有意义。当时,在后赵纷乱的残局上.冉闵和石祗正殊死拼杀:在北方,鲜卑人所建立的前燕已透入河北北部,正积极谋求南进;南方的东首也正谋北伐,收复中原;西部关陇地区也有脱离后赵后图谋割据一方的势力。所以苻洪得出“中州非汝兄弟所能办”的判断,叮嘱付健”我死,汝急人关”,抢先占据相对薄弱的关中。苻健遵父所嘱,西行入关,击败割据长安的杜洪,据有关中,建立前秦。前秦以关中为基础统一北方。
同样被迁于河北的羌人则错失时机和地利。姚弋仲死前嘱其子姚襄归附东晋.姚襄附晋后却为东晋主政的殷浩所忌。姚襄袭败殷浩,屯兵淮南,后进占许昌,欲以经略中原。姚襄率军圃攻洛阳,攻城数月,未能破城;其长史王亮谏襄曰:“不可损威劳众,守此孤城。宜还河北,以弘远略,”姚襄却说:“洛阳虽小,山河四塞之固,亦是用武之地。吾欲先据洛阳,然后开建大业。”末采王亮之议,继续围攻洛阳。不久,桓愠北伐,与姚襄战于伊水北.姚襄大败,洛阳被东晋收复。此时,前燕已在河北站稳足跟.前秦已在关中站稳足跟,南方的东晋正值枭雄桓温主政,屡屡北伐。姚襄既已无法立足于中原,环顾四周,这才决定趁秦主苻健新死之机西争关中。姚襄入关中后,在三原兵败被杀,其弟姚苌率余众降于前秦。
氐人和羌人一成一败,均与其对中原地区的局势判断有关,苻洪及早地得出了“中州非汝兄弟所能办”的判断,叮嘱苻健抢先入据关中;而姚襄却在中原盘桓数年.以至坐失时机,一无所成。
从后赵统一瓦解到前秦统一前夕的十余年时间内.洛阳城数易其主。后赵瓦解后,洛阳先是被周成所据;晋永和十二年(356年),洛阳被东晋桓温收复;晋兴宁三年(365年),洛阳又被前燕慕容恪攻占;晋太和五年(370年),洛阳又被前秦王猛攻占。从这段时间内洛阳归属的频繁更易,我们也町窥见中原局势之一斑。
前秦完成了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第二次统一,但统—时间也不长。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又分裂,姚苌据关中建后秦,慕容垂据河北建后燕。
慕容垂正式脱离前秦,是在他受苻丕之命进援洛阳之时。时丁零人翟斌正聚众欲攻洛阳的苻晖,慕容垂受命自邺城前往救援。路上.他杀掉了监视他的苻飞龙,正式自立。翟斌见慕容垂来理,即率众降垂,并劝垂称帝。慕容垂考虑到苻晖仍据守洛阳,且“洛阳四面受敌,虽攻取之,不足以自固。”乃欲取邺城而据之,于是引兵而东。他在荥阳称燕王,建立后燕,然后渡河长驱向邺。经过几年征战,后燕终于在河北站稳足跟,恢复了前燕旧疆。
慕容垂能够复国,在很大程度亡也得益于他对中原局势的判断,前秦虽然瓦解,但残余势力犹存.关中还有鲜卑人、羌人也背秦自立,鲜卑拓跋部也正谋复国,东晋则乘势北上,谋求收复中原;力量相对薄弱的只有河北。所以他认为“洛阳四面受敌,虽攻取之,不足以自固”的判断和进兵河北的决策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从前秦统一瓦解到北魏统一前夕的几十年时间内,洛阳城又是数易其主。前秦瓦解后,苻晖弃洛阳西归,东晋乘胜北上,收复洛阳(384年):其间.西燕.后秦曾争洛阳而束果;后秦在姚兴时向东扩展.夺占洛阳(399年):刘裕北伐,又收复洛阳(416年);刘裕死后,北魏趁丧南侵,夺洛阳及河南之地(423年);刘宋元嘉七年北伐中,曾攻占洛阳及河南之地(430年);不久又被北魏夺回。
隋统一时间不长,即因农民起义而崩溃,中原又成群雄逐鹿之势。杨玄感起兵于黎阳,问计于李密,李密示上、中、下三策,以上策长驱人蓟,中策西行人关,至于“随近逐便,先向东都,唐祎告之,理当固守。引兵攻战,必延岁月,胜负殊未可知,此计之下也。”将攻洛阳列为下策。杨玄感却说:“不然,公之下计,乃上策矣。今白官家口并在东都,若不取之,安能动物?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玄感未用李密之计,而尽锐攻东都洛阳,但久攻不克,而隋救兵益至,玄感见攻洛阳之策不能凑效,这才寻思入关,却为追兵所及.遂败。
李密后又依翟让起兵,击败张须陀,取兴洛仓,在中原又兴起燎原之势。隋将王世充、宇文化及先后自江都来攻,与李密战于洛阳一带。王世充后来在洛阳自立.称郑王,与李密相持。李密在中原奋战多年,但迟迟未能打开局面。部下柴孝和建议李密先取关中作为基础,再东向以争天下,李密说;“君之所图,仆亦思之久矣,诚为卜策。但昏主尚在,纵兵犹众,我之所部,并山东人,既见未下洛阳,何肯相随西人!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雌雄。若然者,殆将败矣。”李密后期兵势屡败,遂率余众人关降唐。
杨玄感、李密二人均兴于中原,也败于中原。二人之兴与败皆与所据之地为中原有关。隋都关中,但隋炀帝亲串大兵远征高丽,中原空虚,故杨玄感起事于中原,易于造成影响,招附士众;但他所利用的只是一时的特定形势,天下虽然怨隋,但隋力量依然强大,因此,在造成一定的声势之后,获取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是当务之急,杨玄感有勇无谋,视李密下计为上策,尽锐攻隋经营已久的东都洛阳,经久不拔,使隋远在辽东的大军得以回撤,形势遂由有利转为不利;形势不利之后,再求人关中已不可得。李密在杨玄感起事时,能看清形势,但到他自己起事时,也没有摆脱同样的处境。虽然他所凭藉的力量与杨玄感有所不同,有所顾虑,但这是可以用别的办法解决的,他与上世充相持于中原,消耗了自己的力量,也消耗了隋的力量,使李渊得以入关,从容经营关陇.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再东出以争中原。
第四节 攻取洛阳的成功战例
中原地理形势决定着中原的攻守形势。中原的不利之处在于其四战之地,最易受到来自周围地域的侵扰和挑战。不利既来自外围,经营中原时,亦当从其外围着手。我们可以洛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