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畛蹯段奚险绕刑崛绾畏⑿模颐臣祝褚嗳缡牵氚㈥^黎耶,令於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来二字,藏文为德兴洗巴。意谓得善果而逝。善逝分断证二种善逝。一说,依过去诸佛断证道路如是而逝者。应字,即应受供养之义。正字,对於真俗二谛应如何了达,即如其量而正了达之义。等字有圆满义。觉字藏文桑杰,谓应断已断、应证已证,如是觉者。菩萨,藏文为降区生巴,义含为一切有情义
利具足菩提心,而勇力以行其所愿者。巴字,即勇义。加钦波二字,其义为大,即登地有证德者,原文为大菩萨而入大地者。大地,原文为清净地,八、九、十,三地,始称清净地。此处以发心为主,为殊胜皈依。佛,即世尊。法,即大乘之灭道二谛。尤以灭谛为主。灭谛,分见道位、修道位。见道位又分离障位及清净解脱位。此处指初地而又证入清净解脱者言。对於见道位中,应断之二障尘垢,悉已寂灭者,或即称为法身,但又非真法身。就见道位已净尘垢一分,即名灭;灭後所得清净一分,名谛。道谛照所应断应证而作,及其至也,则名为谛。僧为不退位菩萨,
即对佛位不退之菩萨。不退,又有已得相、未得相之分。或谓得见道即不退,或谓钝根得修道始不退,但最利根即加行道已有不退者。
  总之,菩萨摄受众生,已具有殊胜坚固智慧与方便,依此引生其身及语有特徵者,是为不退相。其境,为上述大乘三宝。其时,为自发心以至得大菩提。其意乐,为救护一切有情。具此三者,为不共皈依。於右膝著地时,照此意义作总思惟。别则照此总义,以不退心发猛利欲乐,愿一切时中而不退转。次乃随念「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从於今时乃至菩提,於其中间,皈诸佛两足尊。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从於今时乃至菩提,於其中间,皈依寂静离欲之法,诸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从於今时乃至菩提,於其中间,皈依不退菩萨圣僧众中之尊。」阿阇黎耶,即教师义;凡曾从其学法承教者,皆称阿阇黎。如初谋面者,则初一二遍称尊者存念,後遍乃易为阿阇黎。某甲者,则称己名,以表虚心。得菩提藏,藏字,即心要义,心要分内心要与外心要。佛座後菩提树,为外菩提心要。应断已断、应证已证之无所不知境,为内菩提心要。此处则指内心要言。(一)皈依佛两足尊,指人类,佛为人类中尊。藏文为「穷登得」;穷登,梵文为棒噶稳。穷字为摧四魔,登字为具六种贤妙功德,即:一、自在具足,二、相好具足,三、功德具足,四、名称具足,五、智慧具足,六、精进具足。得字,有超越义。摧魔具足,声缘亦有。译师於佛特加得字,以示区别。居士戒皈依时,以乃至命存为期。此处时间,以直至成佛为期。居士戒认佛在为生死轮回求救护。此处认佛在知佛为一切有情救护者。(二)皈依法,法者,一切所知境,皆可谓法。就中有殊胜功德者为正法、善法。正义为殊胜,指具足超越殊胜功德言。此处法字,又具有受持作用,即由此善法,令我心有受持,不堕恶道。再加寂静二字,指生死烦恼已寂言。离欲者,欲字指烦恼。烦恼中以贪欲为首,如油入布,惟法可令其离。此盖举首惑以概其余。云何能使人寂静离欲,则唯有皈依大乘正法,故皈依此。又复当知,皈依法为正皈依,以自能皈依寂静离欲涅槃之法,乃能使一切有情离欲寂静。犹之救雨湿者必须伞盖,救生死轮回者必须法。故对此寂静离欲之涅槃法,非恳切依止不可。(三)皈依僧,僧字,藏文为「更登」,受行解脱戒四人以上即为更登。此中又分僧与僧宝,初受别解脱戒之初业比丘四人以上称僧,见道入圣位,乃称僧宝。论曰:「如是三说,此中三皈依各一存念,及皈依法之词句,与余不同,是依阿底峡尊者所作之仪轨也。」如是三说,即指上三皈依之所说。此仪轨为觉窝所造,宗喀大师特明其来源,谓非出己造。
  丑三、皈依竟说学处。
  「皈依竟,说学处者,凡前於下士时所说之诸学处,今於此中,阿阇黎耶亦应为说也。」
  云何说学处,即於皈依後所应行应止应修学者,如前下士道所说。
  子二、积集资粮。
  「积集资粮者,於正传承诸师,及前所说资粮田之前,当如前说而诵七支行愿。」
  积集资粮,即六加行迎请圣众一支,观想资粮田於前而诵七支行愿。依普贤品,为略者,依入行论,为广者。或谓发心时行礼供二支即可,非使心喜故。宗喀大师驳之,谓菩萨愿中已有七支,此处何独不可。寂天言教,谓礼供等,即等取七支。
  子三、净修其心。
  「净修其心者,如前所说慈悲之所缘行相,令其明显。」
  照前七因果言教,所说慈悲所缘行相,令心中明显。阿阇黎於此,特别开示一度。说加行竟。
  癸二、正行仪轨。
  「正行仪轨者,於阿阇黎耶前,右膝著地或作蹲踞,合掌而发其心。於此发心,既作所缘,谛想诚誓,乃至未得菩提而不弃舍之意乐,非但发心为求利他,愿当得佛已耳,当依仪轨而发之;如是若於愿心之学处而不能学,不过仅想为利一切有情,我愿成佛而已矣。以轨则而发者,於发心之学处能不能学,皆可受之。然愿心可有如是二种,若以仪轨受行心已,於学处不学则为不可。故许从龙猛及无著所传众多之戒轨,有可作不可作之差别者,不应理也,教授胜光王经亦云:『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但能发心,亦成多福。』以作根据,修次初编中云:『若人於诸波罗密多,虽不能於一切时处,修学一切学处。然亦感果大故,应以方便摄持,而发菩提心焉。』故於施等学处,若不能学,可以发心,不可受戒,极明晰矣。
  受发心仪轨者,於十方一切现住佛陀,及其一切菩提萨之前,请忆念我:『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於此生及余生,施性、戒性、修性、所有善根,自作、教作、见作随喜,以彼善根,如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於其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我某甲,亦从今时乃至菩提,於其中间,於无上正等广大菩提而为发心。诸未度有情为令得度,诸未解脱为令解脱,诸未出苦为令出苦,诸未遍入涅槃为令遍入涅槃。』如是三反念之。皈依仪轨与此二者,虽无明说须随阿阇黎耶念,然随念为是。此等是有阿阇黎耶之轨则。若不得师,应如何作者,如阿底峡尊者所造之发心仪轨云:『如是虽无阿阇黎耶,自於菩提发心之仪轨者,当於释迦牟尼如来及十方一切如来,意念思惟,作礼拜及供养等仪轨已,不须诵阿阇黎耶之辞,但皈依等之次第应如前也。』
  本论谓「於阿阇黎前,右膝著地或蹲地,合掌而发其心。」此发心形式印藏各异。但此意乐,则不但为利众生而愿成佛,必须具有乃至菩提而不弃舍之誓愿在内,此名具誓愿心仪轨。如是愿心学处,须先自量,不可轻受。若仅依仪轨发心未具誓愿,则对於学处能、不能学之人皆可以发。宗喀大师解释,谓就愿心学处有二种,即於学处有能学不能学之分。故菩萨戒不同别解脱戒,可先看条文;能学,则如上说,不能学,则可以依仪而受。如就行心,则无不学学处之开许,所谓依龙猛与无著,有可学不可学者,昔嘎马那西那引胜光王经云:「不能学施等学处者,但令发菩提心,能生多福。」此谓仅受愿心者,不必学习学处。又修次初编言:「若不能学诸波罗密,彼亦可得大果,应方便摄受,令发菩提心。」意谓不能修习诸度者,可依仪轨方便,令发菩提心,亦即含有仅可依仪轨令发愿心,不可受戒之意。故可受不可受之差别,即看具有誓愿与否。又知学处能学者为可授,不具者不可授。受发心仪轨文,如论云:「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於此生及余生,施性、戒性、修性,所有善根,自作、教作、见作随喜,以彼善根,如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菩萨,於其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我某甲,亦从今时乃至菩提,於其中间,於无上正等广大菩提而为发心。诸未度有情为令得度,诸未解脱为令解脱,诸未出苦为令出苦,诸未遍入涅槃为令遍入涅槃。如是三反念之。」文内「於今生及余生」句,余生,提过去生言。「於无上正等菩提」句下,藏文有心要二字,心要,又分外心要、内心要、处所心要、证分心要。外心要,指菩提树。处所心要,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