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湟嗌云穑混洞怂嫡撸接杏畹美掷肟嘀缺邢硬蛔恪l队星槟钜晕椅骼种饫郑肷缺芤鸸室病1说纫喾墙鲮墩毙蓿醋岬戎磺型侵校晕淠钕嘈蕖4恕缎薮蔚谥斜唷匪狄病!�
修增上心,於如上修慈修悲之後,慨然念叹一切如母有情如何能离苦得乐,如是能使离苦得乐之重担,由我负荷,此心即由悲心增上不已所致。此心於修报恩时,亦能生起。但世间利乐诸母亦能自得,为欲称我报恩之心,惟有令诸母成佛。如是亦能生增上心,然终不如修悲後所生增上心之力大量大。在修报恩时所生增上心,不过一种愿心,修悲後所生之增上心,乃为决定心。因报恩心所引之境,为悦意慈;悲心所引之境,为菩提心,故前後不同。前者例如买物,见物时,起欲买之心,後者如买已,付价,起物已属我之心。修此心者,不仅在座上,即一切威仪,下至言谈,亦须修习。如龙树云:”愿一切有情罪苦,在我身上成熟。我之功德,在有情身上成熟。”一切修心之法,均应如是。《修次第中篇》所说与大月德论师所说相同。大月德云:”苦树无始苦,暂灌甘露汁,亦复有何益。”
下士道次,为暇满人身,即受持心要中之最殊胜者。上士心要,尤在菩提心要。生起菩提心要诀,广说八万四千法门,弥勒约为《现观庄严论》,阿底峡又约为《道炬论》、宗喀大师又约为《广略二道次论》。以前所说为生起菩提心加行,现所说者为正修。七因果,依阿底峡承传。
大悲:(一)所缘,为具足三苦有情。(二)行相,想其离苦相,我愿其离苦,我为作令彼离苦事。(三)次第,先亲、次中庸、次怨,推之一切有情。(四)方法,思惟六道总别痛苦。(五)生起之量,对一切有情痛苦,能如慈母对於最爱独子身有不安,欲其离苦之心,任运随转,即为合量。此层最要,因不知悲生之量,往往轻易自许为有大悲心,因此对於菩提心亦不能确切认识,宗喀大师於此特别叮咛。常人悲心为偏执之悲,对自党苦及粗重苦(如见宰杀牛羊,心不忍是),始生故。具量大悲,为菩提心最要根本。如未具量,则对菩提心之生起尚有障碍。
大慈。所缘亦如大悲,须具五相。慈生之量,亦如慈母对於爱子病愈得乐之心,任运生起。推之一切有情,无不如是。
增上意乐。七因果,前三为生起利他心之因。慈、悲增上意乐,为真正生起利他之心。於慈悲已生起後,视仅愿有情离苦得乐,尚为不足,必须比此更为增上,故名增上心,即是使彼等如何离苦得乐之重担,我愿负荷,心极坚决,毫不推诿,此种增上力量,下至言谈,亦当修习,毋使退堕,愿如母有情离苦得乐之心,在修报恩心时,本已有之;此处在引起能负荷拔苦予乐之慈悲力量,非前所能比。此三种心,非仅在座上正修可生,须於下座一切威仪中修。譬如苦树,根斡枝叶皆苦,非仅数盅糖冲灌使能甜。吾人具足烦恼为自性之身心。亦非一二次慈悲增上心之修习即能转动,故须於一切威仪中修之。
癸二、修求菩提之心
“修求菩提之心者,依如前所说之次第修已,若见利他,须得菩提,虽亦是生起欲得之心,然尔许不足。如前於皈依时所说,从思身语意业诸功德门中,先当增长信心,次以信心为欲所依,於彼等功德,起诚心欲得。於自义利,亦非得种智而不可,以引生决定也。”
修求此心者,如不明经教,多有误解。菩提二字,总谓一切智。有声缘菩提,有大乘菩提。声缘菩提,就应断应证果相得名。大乘菩提分究竟不究竟。究竟菩提即法身;不究竟菩提,指初地以上,分断分证之果相。於慈悲增上心生已,见须证得法身,乃有负荷一切有情拔苦予乐功德。从知母至增上,虽能生起求菩提之心,但不勇猛。须依修皈依时,思惟佛三业功德,生起信心。由信心生起欲得之欲乐。有此信心,则知不惟利他,即为自利,亦非如此不可,始得决定坚固。
总七因果:一、前六为修求利他心。二、後一为修求菩提心。前三又为一中之生起因。次三为一中正生起相。利他心以勇猛荷担之增上心为主。此心又须先有具量大悲。具量大悲,又须先有具量悦意慈心。具量悦意慈心,又须前心,故前前为後後之因。俟增心勇猛生起後,始能生起希求菩提心。因一一众生,须用何法始能得度。非得一切种智不可,一切种智,唯佛独有,欲得成佛圆满种智,必须断尽所知障。由是引生希求成佛学佛之决定心。再扼要言之,由生起勇猛增上意乐而生起圆满菩提心。其法由思惟佛三业功德,生起信心。复由信心生求佛位欲乐。如是之希求佛位欲乐,非修不生。修此欲乐生已。尚非真正菩提心,只能认为有造作之相似菩提心。必俟久修成熟,此欲乐任运生起,始得为真实菩提心。
癸三、认定修果发心
“认定修果发心者,其总相如《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希正等菩提。’差别者,随顺《华严经》义,《入行》云:‘如何知差别,如欲行及行,善巧於此二,如次知差别’。谓愿行二种也,於此虽愿现多种不同,然念为利有情愿成佛之心者,是谓愿心。彼已受戒後,心依戒住而犹发心,是谓行心。如《修次第初编》所说也。”
修果,即为发心总相,亦即总义。如《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希正等菩提。”此语依大经教而来。广中略《般若》,皆为开示菩提道。《二万五千颂》有云:”欲求一切法,及一切善别异门,一切世事相,均在圆满佛陀意中,以此应习般若波罗密。”凡说须习波罗密,非概指空性,在此应指菩提心。前经又云:”希求彼彼,亦应学波罗密多。”彼彼,即指求利他所缘境及求菩提所缘境。初所缘境,指安置有情於佛位言,亦即利他法身(谓究竟安置他有情於圆满清净法身)。次所缘境,指自得佛位,亦即自利法身,具足二利之心。始为具量发心。如是发心,属有为法。在有色无色中,属非色相摄。在有知非知中,属有知摄。在心心所中,本宗谓属心摄,他宗谓属心所摄。但此不惟中土,即在印度亦异说纷歧,有谓为欲,有谓为胜解。依宗大师教授。乃指胜解言。以在六识中,属意识摄。
总之依於意识,为利他故,以正等菩提为所缘,生起求正等菩提意乐。俟此等同正等菩提殊胜意识生已,即为发起菩提心。通常修法,愿一切有情离苦之因,得乐之因,而愿成佛之心,尚不得为相似菩提心,只能认为理解菩提心。理解菩提心,为发菩提心之初因,若并此无之,则不得为善法,故必常时串习,令不忘失,久之自能任运生起。又(发心云者,须加上上师要诀昔觉勒格西言:”发心须广大心。”凡言发心者,即属新生之心。)一类有情,为明年後年利益,新生一心。一类有情为未来人天果,新生一心。一类有情,不为一己,而为一切有情利益,新生一心。固然後後大於前前,但必生一种任何广大新生之心均不及此者,始为发心。菩提差别,此处所指为依体性差别,非依名言差别,亦非生法差别。名言差别者,谓假名安立,如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乃由名言之安立。此处所言体性差别,则不如是。又生法差别者,谓伴差别,见《现观庄严论》,喻如船夫、如猴、如王等,云何如船夫,谓不以空船而渡,彼必以渡人。如大菩萨愿与一切有情同时成佛是。云何如猴,谓如猴之寻食,必让他兽先往。大菩萨亦让有情先得安乐,痛苦则自受之。云何如王,谓如国王之欲富饶其人民,必须先自具足富饶。欲令有情究竟安乐,证得涅槃,须自先得涅槃。其他先自後者,如猴。自他同时者,如船夫。自先他後者,如王。此三,乃菩提心生法之差别。而此处之言体性者,又非如是,所谓体性差别者,指愿与行之二种菩提心。但其中差别亦有种种不同。印德桑皆耶喜,佛智,以初地以上为行,以下为愿。却吉心吝以已受仪轨为行,未受为愿。阿阇黎更登札巴认为资粮道中品以上为行心,以下为愿心。藏德则以六度为行心,以下为愿心。
愿心与行心如何分?例如欲行之心即愿心,正行之心为行心。本宗以为利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愿心,受律仪已,修诸资粮名行心。此系根据大阿阇黎嘎马那西那《修次编》所说。於此有当注意者,非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