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略三部均称母能生圣子,若仅有母无父,仍不能生。若遇菩提心大乘种,则决定生佛、菩萨二子,若遇小乘种姓,则生声缘二子。昔印德诸善巧者,有谓阿罗汉未究竟通达空性。《现观庄严论》亦谓阿罗汉有二种:一、达究竟空性,二、未达究竟空性。然以理言,则阿罗汉定已通达究竟空性,因生死根本为实有执;若不达究竟空性,则不能照破实有执,即不能出生死,故小乘果,定由慧得。谓小乘不达空者,乃根据佛有”阿陀那识细未曾开演”一语,便谓小乘不知。依龙树《宝鬘论》则谓,声闻乘中但未说菩萨愿行及回向,佛为小乘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波,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聚沫,视之如常,刹那变灭,色,无实,显视有实如沫。水波触之似有高低平等,而刹那变迁,受亦如之。佛为小乘说五蕴无实如此,可见佛为小乘已说空性,所未说者,仅菩萨行愿耳。可见大小乘不以见分,但证空慧,尚非大乘因,何况其余。惟菩提心乃为大乘因,亦唯菩提心乃入大乘门。学者应以菩提心置於掌中,视为心要而修之。有菩提心,即未修他行,亦不失为大乘;无菩提心,纵修无上密、气、丹脉、明点,亦不得为大乘。但真入大乘,又须以菩提心与空慧双融,不然有父无母亦不生子故。大乘之果,是为佛位,佛位不生不死不住寂灭,欲除遣住寂灭边,以菩提心为方便;欲除遣住生死边,以智慧为方便,故须双具二者,弥勒菩萨有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灭。”是二种中,以生菩提心为难,以须发大愿积集福资粮故。如菩提心已生,空慧即易生起,若先生空慧,菩提心即难生起,如诸阿罗汉尚难自动发起菩提心,是其明证。如先生起菩提心,见欲成佛诸支分功德定须修习,自然去修空慧,故云由菩提心生慧易。若先生空慧,证空慧者,有寂灭乐,易贪住其境,故云由慧生菩提心难。《入行论》云:”谁发胜宝心,即礼彼士身。”又云:”岂有此等善,不有此智识,岂有如此福。”均为赞菩提心。成佛须方便与智慧双具,方便缘世俗而修习,智慧缘胜义而修习。世俗之中又以菩提为主,胜义之中以空慧为主。彼二中,就大乘言,又以菩提心为主,而建立大乘基础。加行暖位圣者,如当巴草(即菖蒲),顶位圣者如芦草,忍位圣者如蔗,世第一圣者如竹。见道位圣者如禾稼,修道位圣者如菜子。如是圣者充满南洲,日日不断住空性中,不如凡夫发菩提心後刹那所证空性。以忏罪论,所忏之罪过彼。以积资论,所积之资过彼。以此见菩提心与空性比,超越甚远,故当先以发菩提心为主,譬如钝刀割草,所获至少,利刃而刈,所获即多。发起菩提心後,再修余行,亦复如是。《入行论》云:”余善如芭蕉,生果即尽,菩提心如如意树,果恒增长。”学者当知为何应发菩提心?次当知菩提心有何胜利。如是则能生起修习菩提心之欲乐,有此欲乐,然後研究如何发生此心之道理,则易入学。
  己二、此心如何发起。分四。庚初、依何因始能生起。庚二、修菩提心之次第。庚三、此心发起之量。庚四、以轨则受法。
  庚初、依何因始能生起
  在阿底峡未到藏以前,藏人修心,惟有仪轨受法一种。尊者问:慈心悲心如何生起?咸答:”不知”。尊者笑谓:”不知修慈与悲菩萨,惟汝西藏有之。”世之修者,或有稍起慈心,即自骄慢,此由不知发心之量所致。欲达发心定量,必须先加修习,使心与法合。但法非一种,故须先知修心次第与发心所缘。如何发心?必依此发心修心,达到定量,然後可依轨受持。修法有二派:(一)依阿底峡依月称《四百颂释》、月居士尊杂贡麦、莲华戒《修次》等所传。(二)依寂天依《华严经》所传。前者即七因果修法,後者为自他相换修法。自他相换不属於深观广行,而属於大力行派。
  於此当先明发心四缘:(一)见诸佛菩萨神力,或闻其功德,生起欲得而发心。(二)由闻无上菩萨提法藏,生信解而发心。(三)见佛法衰微,欲法久住而发心。(四)见恶世人愚痴过重而发心。此四种虽在发心之数,然未为具足性相圆满发心。又有我愿与一切有情同证真实义而发心,是虽较前为佳,然亦未为圆满发心。以发心必须具足自他二利,单缘自利发心固不圆满,单缘利他发心亦不圆满,须缘自他二利,且不自满足,乃为真实圆满发心,此即发心之定量。又对治自利满足之过,当观佛功德,对治缘他满足之过,当观慈与悲。求无边自利,当证佛法身;求无边利他,当证报化二身;如是合自他二利无边而发心,即为具足性相。又发心有四因:(一)种姓圆满,(二)善友摄受,(三)悲悯有情,(四)不厌生死。又发心有四力 (一)自力,(二)他力,(三)因力,(四)加行力。《庄严经论》谓五力:即(一)善友力,(二)种姓力,(三)善根力,(四)闻力,(五)修力。又前说之自力、因力为坚固力,他力劝发者为不坚固力。有依一因一力而发心者,有依多因多力而发心者,末法时代,由依善知识,多闻经论,加以思惟,如是发心,是为最善。
  庚二、修菩提心之次第分二。辛初、依阿底峡尊者所传七因果言教修。辛二、依寂天菩萨自他换教授修。
  辛初、依阿底峡尊者所传七因果言教修分二。壬初、生起之次第决定。壬二、正修之次第。
  壬初、生起之次第决定
  “七因果者,谓圆满佛果从菩提心生,彼心从七增上意乐生,意乐从大悲生,大悲从慈生,慈从报恩心生,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如斯次第,说为七也。”
  此中分二:癸初、明大悲为大乘道之根本。癸二、诸余因果为彼之因果法。
  癸初、明大悲为大乘道之根本。分三。子初、明初之重要。子二、明中之重要。子三、明後之重要。
  子初、明初之重要
  “若为大悲挠动其意者。为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而起决定誓愿。若悲心弱,则不如是。要能荷负无余众生之解脱重任而得自在故。若不荷负此担,则不能入大乘。故大悲者,於初即为重要也。《无尽慧经》云:‘大德舍利弗,复次诸菩萨之大悲无尽也。何以故?为前导故。大德舍利弗,所谓譬诸气息内外动者,是人命根之前导也。如是菩萨之大悲者,是正修大乘之前导也。’又《象头山经》亦云:‘文殊师利,云何为诸菩萨进趣行?云何为处?文殊师利答曰:天子,诸菩萨进趣行者,大悲也。处者,有情也。’”
  所谓初者,谓未发菩提心者使发,即先以大悲挠动其心,使生起不忍之念,思惟为一切有情除生死苦而取决定誓愿。若悲心弱则不能发如是愿。《无尽慧经》谓:”大悲无尽,是前导故,如气息为命根之前导。”凡人识“暖"所依为命根,全赖出入息引导。出入息引导不已,即命根存在;出入息断,命根即断。大悲为菩提心所依亦然,大悲若断,菩提心即断,《伽耶经》谓:”诸菩萨行,以大悲心发起,以有情为依。”伽耶,山名,佛於此说法故名。
  子二、明中之重要
  “中重要者,如是虽曾有一次发心而住者,若见有情数多,所作恶劣,菩萨学处极为难行,无有边际,历时长远,遂生怯弱,则堕於小乘。故大悲心者,非仅发一次,宜加修习,渐令增长。不顾自之苦乐,不厌利他,则速能圆满一切资粮。”
  所谓中者,即已发菩提心,使之增长。如一次发心,见有情数量过多,行为暴恶,学处难行,多无边际,遂心生怯弱,退入小乘。中间须数数发心,渐令增长,不顾自己苦乐,於利他事业,不生厌倦,则易圆满资粮。以施言,舍身不惜。以忍言,为一一有情受苦,亦无所惧。修次谓,菩萨为大悲心所催促,全不自顾,惟求利他。因此能趋最极难行,长久积资。如信力经云:”大悲心者,为欲成熟一切有情,无苦不受,无乐不舍。如是难行,即能圆满资粮,速得佛位。”
  子三、明後之重要
  “後重要者,诸佛得果,非如小乘住於寂灭,能尽虚空界利益有情,亦乃大悲之力。此若无者,则当同於声闻故也。譬如稼穑、初种、中水,後能成熟而为重要,故於佛果亦初、中、後三,大悲为要。此具德月称论师之言也。漾那穷敦巴於阿底峡尊者请求教授。尊者诲曰:‘舍世间心,修菩提心,此外无余。’格西敦巴笑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