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霜奔驰饥寒得失等苦。商者不知厌足,常切思益防损,惨淡经营诸苦。乃至内道行人,修行不得证悟,或反遭障难,亦有此苦。复有居市畏烦嚣,入山畏寂寞,或住此思彼,住彼思此。均十足以表现众生流转无定之过患。
  (二)思非天苦。非天以业力支使,嫉妒特甚。第一嫉妒恼心苦。第二斗天不胜。有肢体割截苦。第三败後眷属围绕,有渐愧汗颜苦。
  (三)思惟天苦。无论欲界,色及无色界,虽有其乐,但苦性未除,终於堕落,亦有下列诸苦 (1)乐尽将堕苦。(2)以神通力见所堕处,与天相县殊苦。(3)与非天斗,被割截苦。(4)遇强胜天见逼,有被驱摈劫夺苦。又色无色界,初生即住定中,等於无梦睡眠。虽烦恼贪瞋暂得压伏,然定尽仍起。且定中经时虽久,起定仍一无所得。亦如常人酣睡乍醒,虽经长时,仍等刹那,以定境不能成就善业,不特不能见谛,且亦不知取舍,实同空过。倘地狱有情,投生人中,遇师闻法,依法修持,已经成佛,而彼二界犹在定中。额阿若把云:”得上界身,不如人中一丐,尚可成就义利。”上界因不见解脱,或生邪见,则有立堕地狱之虞。又上界闻法习气,因压伏过甚,久不值法,亦易堕落之因。
  正月二十二日讲
  二、示解脱道
  总之,三界皆不离苦,上二界不脱行苦性,不知观苦,不能生起出离心。而修出离心,又惟有观行苦为最善巧,以刹那不自主故。三界中,如畜生知苦苦,而不能出离。外道知坏苦,亦不能出离。惟内道重视行苦,行苦由取蕴而来,取蕴由烦恼而来,取蕴复能取烦恼,迁流不息,故取蕴即行苦性,取蕴解脱,即得出离。否则取得地狱蕴,即受地狱苦;取得畜生蕴,即受畜生苦;乃至人蕴有人苦;天蕴有天苦。譬如高楼六层,一经失火,无层不苦。而各趣之中,又各有其各自之苦,就人蕴言,贫有贫苦,富有富苦,寿有寿苦,夭有夭苦,第七世达赖格桑降错云:”不论高卑贤愚,外形虽殊,内苦则一。”诚至言也。凡取蕴,皆有漏蕴,以依烦恼为转移故。有漏蕴,即生老病死之依处。由烦恼取蕴,是以果而立因名。蕴复取烦恼,是以因而立果名。故真正求出离,须对取蕴真实生起厌离,以有取蕴,现生即感苦,又能执持苦种,由蕴取蕴,辗转不已。故能使有情漂流苦海者,皆此取蕴为祟。若取蕴不解脱,即无出离可言。常人亦间有因一事失意,生厌世心者,此种尚不得为真正发心,以非真正认识取蕴为害,於取蕴未生厌离故。宗喀大师云:”见轮回中一切享受,不但不乐,而反发呕者,乃是出离心生起之量。”譬如一小孩,日以圆根为食,发生厌离,拒不肯食,虽至荒年,他无可得,与以圆根,仍不肯食;益之以水,亦不食;易之以乾,亦不食;乃至煮之、捣之,多方变易其相,终不肯食,是为真正厌食圆根之量。真正生起厌离取蕴心量,亦当如是。凡未真正厌离轮回,所修之善,皆非解脱之道。故文殊语宗喀,须依甚深道(师佛无别之门)而修出离心与菩提心。盖过去菩萨,皆由悲愍众生而後成佛,断未有置众生於度外,愿为我一人修甚深法,即能成佛者,故须生起真正出离轮回心量。除此而外,所修皆为复取取蕴轮回之因。修时观想上师即佛,在我顶上,而思惟轮回苦况,恳求生起解脱心。如未生起,复向上师启请加持,如是数数往返,始能真实生起,非一二度即可奏功。
  苦谛马车竟。
  正月二十三讲
  辛二、思惟集谛。趣入流转之次第。分三。壬初、烦恼发生之相。壬二、此业积集增长之相。壬三、死及结生相续之相。
  壬初、烦恼发生之相。
  “能成流转之因,虽须业惑二者,然以烦恼为主。若无烦恼,昔所集业纵越数量,如无水土等之种子,不能生芽。於业,若无俱有因,亦不生苦芽故。若有烦恼,虽无先业,亦可於彼无间从新积集而取後蕴故也。”
  生死之因,为业与惑。而业又以惑为主,平日造业,皆由惑所支使;虽有夙业,无惑则如种子缺乏水土,定不发芽。业为亲因缘,惑为俱有缘。无俱有缘,单恃因缘,业不能生。如阿罗汉断惑之後,宿业虽在,已不能生。若有惑,则惑能造新业,无间从新集积,又取後有。
  “因明论(《集量论》即《因明论》,法称作。)云:‘若已度有爱,余业不能引,以俱生尽故。’又云:‘若有爱者,更当生故。’是故依於烦恼对治,甚关重要。由知烦恼而得自在,故於诸烦恼当善巧也。”
  欲断烦恼,首当断惑;欲断惑,又当先识惑,云善巧者即此。犹之先不认识贼,则贼无从捕。认识烦恼,须依经论,如《俱舍》、《五蕴论》等,俱可参阅。
  此科中分三:
  癸初、正明烦恼。癸二、烦恼生起之次第。癸三、烦恼之过患。
  癸初、正明烦恼
  “烦恼之相,略说有十。”
  世亲菩萨《俱舍论》谓烦恼有六:即贪、瞋、慢、痴、疑、邪见。邪见又开出四,故说十烦恼。藏文谓烦恼为”凝蒙”,即相续心不宁静之意。无著《集论》云:”若有法生起,现不安静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续起极不安宁,是烦恼相。”此处所谓心不宁静者,指能令心於诸善品无堪能性,而於颠倒境反生贪爱。有贪即取轮回,故贪爱即烦恼总相。烦恼别相:
  “一、贪者,缘於或内或外悦意可爱之境,随起贪著,如油沾布,难於涤除。此亦於自所缘,耽著增长,而於所缘难离也。”
  内谓六根,外谓六尘。於可意境随逐耽著,如油之沾布,难於涤除,即是其相。无著菩萨《集论》云:”贪,即世间贪爱,谓於所缘,生不可离之相。”贪为生苦根本,因有贪即有爱取,由爱取即有後有,由後有又复生贪。故贪为沉溺轮回之根本,同时亦为障出离轮回之根本,去贪即出轮回。贪之相状既已认识,须於贪起时,注意观察,加以对治。
  “二、瞋者,缘於有情及兵器棘刺等诸苦所依处,起愤恚心,心渐粗猛,於彼等境,思作损害也。”
  依《俱舍》说:”有情与苦及生苦之处,三者合而成瞋境。”故凡对於不可意境,或为人,或为生苦处,缘於彼时发生恚恼心,及生粗猛心,思作无义,即是瞋相。瞋之缘境,较宽於贪所缘境。如有时对於衣食受用诸境,亦起恚恼是。凡瞋起时即不安定,不能住於乐境,不但今生不能住於乐境,即後世亦不能住於乐境。以瞋心一起,能坏一切善,能引後世苦中之苦。故贪通三界,瞋惟欲界有之,色及无色界则无,以彼二界住於乐境,无生瞋之因故。经云:”生瞋境有九:谓三世作损害者三,亲爱作损害之三世亦三,怨敌我於彼作利益者三世又三,共为九。”此九种,上二界皆无之。
  “三、慢者,依於萨迦耶见,缘於外内之高下好恶,心生高举也。”
  内谓智慧,外谓五欲等,缘於彼有所高下好恶,令心高举,即是其相。贪喻如油之沾布,瞋喻如火之著油,慢喻如登高之俯仰视,睥睨一切。慢又分七种:(1)、慢,(2)过慢,(3)慢中慢,(4)卑慢,(5)唯我慢,(6)增上慢,(7)颠倒慢。(1)慢者,视低於我者,作自高想。(2)过慢,视平等者,作自高想。(3)慢中慢,亦称慢过慢、视胜我者、作自高想。(4)卑慢,视作胜於我者,作小部胜我想。(5)唯我慢,视我比一切高,作唯我独胜想。(6)现前慢,谓稍有修习,便自满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7)颠倒慢(亦称邪慢),如以善窃为能,善欺为巧等,以非为是。凡有慢心者,不能亲近善士,不但现前无利,且种後世堕恶道因,世谓慢如凸石,不住德水。
  “四、无明者,於四谛、业果、三宝之自性,心不明了,具有无知染污者也。”
  无明有二释:一依《俱舍》,谓心不明了。二依中观应成派释,为颠倒见。郎忍教授,在中士道依无著世亲《俱舍》释。在上士道则依应成释。此处依《俱舍》、《五蕴》说无明,谓於四谛三宝,心不明了,即是其相。如问何为四谛,心思不及,如有蒙蔽,即是无明。此与问明日事心思不及者,其状相同。二依中观应成释,无明为颠倒见,即生死根本,十二有支以无明为首,故无明过患,即生死过患。经云:”有此则有彼,此生则彼生。”谓有无明,即有行等余支。业果无明,能使有情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