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袢缢行裕蚓∷行灾苹郏陨闳牍燮罚拭芤馑等艘磺泄Φ陆允侵构壑嗖幌辔ァS帧督馍蠲芫吩疲骸褐谏喔浚拔种馗浚谛拗构郏说媒馔选!谎源种卣撸阶钅茉龀さ叩剐闹捌O啵教爸熬常艹ぱ搬嵯捌摺!痘鄱冉淌诼邸匪担骸呵罢呤枪鬯希嵴呤侵顾稀!淮说仁且延兄构勖咧だ辔此抵构勖撸菜凳蔷猜前闳糁だ敝允谴硕だ病!�
  佛八万四千法门,不外教证二分,括之为三藏十二部。菩提道次第总摄三藏十二部要义,而以戒定慧贯之。自依止上师起,至六度四摄止,不外为成佛加行道,成就菩萨行者,括之为戒学,止观括之为定慧二学。以见、行、修、论,自六度以前为行,止为修,观为见。见、行、修三,如不清净,成就难期。清净之修,在离沉掉。见之清净,在契中观。故颇邦喀大师《造愿值宗喀教颂》。为障定昏沉,愿依《庄严经论》而修,成清净定,故愿宗喀修定教义等语。《解深密经弥勒问品》所谓声闻、菩萨、佛、世出世一切善法,悉为止观之果。於此当问,止观为上界所修之法,如何能包括大乘一切善法。如修慈悲心、菩提心等,无止观在内,不为止观所包,因菩提心不须修定而属下界之法,出离心亦然,岂此亦须先修止观耶。推之下士道怖恶趣等,亦须先修止观耶。又声闻、菩萨,均有欲心专注定,由欲心定为因,始有正定,由正定始有胜观。断无先得止观始得欲心定果。如何大小乘世出世一切功德皆为止观之果。答曰:正止观本属上界所修功德。大小乘一切功德虽非彼果,然凡与止观相顺之一切功德,皆摄入在内。如修菩提心虽非正止观,而念佛法与念众生,以观择而修,即观之相顺。观择之後,必得决定专注而修,即止之相顺。故凡善所缘心一境性以上诸三摩地,皆摄入止中。凡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拣择慧之诸善法,悉摄入观中。相顺止非定中之随顺定,乃指凡於善法一念之注,即为相顺止。凡於善法拣择而生之少许慧,即为相顺观。故止当包正止,及与止相顺之善果。观当包胜观,及与观相顺之善果。由此知佛说三乘功德皆为修止观所得之果,固无过也。三乘功德,不外思、专注二修。凡思择均属观,专注均属止。深密又云:「烦恼诸众生,如修止与观,能解恶取缚,及诸相缠缚。」恶取缚者,谓颠倒境上辗转增上功德住於心中之习气,即烦恼习气。此习障向上功德。相缚者,於颠倒境前後生起之耽著,长养彼习气者,是即润长烦恼习气之烦恼,是为相缚。简言之,能除烦恼及烦恼习气,均属止观。止断烦恼,观断烦恼习气。由能伏烦恼即名解脱烦恼,然非真断也。
  上来是已安立止观名之胜利。其虽未立止观名,而意义相同,但说为静虑智慧之胜利者,亦即止观之胜利。盖静虑智慧固不能尽属止观,而在静虑之一心专注,其相与止同,智慧之分别抉择,其相与观同故也。
  丑二、明止观能摄一切定。
  「《解深密经》说:『大小乘无边三摩地,皆是止观所摄。』故求三摩地者,不能广求无边差别,当善求三魔地总结之止观修法也。」
  止观摄一切三摩地:(一)、止观如树之根本,其他三摩地如枝叶,故说止观摄一切定。(二)、以一切定皆属止观类而说止观摄一切定。(三)、以止观为主,以其他一切定为从,而说止观摄一切定。如是三说,皆为有理,究孰为是。(一)为《广本》说,但如照此说,则一切定皆以止观为根本而生。然如一念奔注之欲心定,亦包在一切定中,岂此欲心定亦须先有止观而後生耶,似不应理。当知广本之枝喻,意在指出一切以止观为关要。如枝叶以根本为关要,非谓一切定由止观生,如根本之生枝叶然。亦即一切定修习扼要处,悉包括於止观扼要处。亦即一切定之专注、思择二种修法,悉包括於止观专注、思择二法中。欲修定者,虽不能明了分别无边,然於一切定总根之修法,能善研求,即能通一切。
  丑三、止观自性。分三。寅一、奢摩他自性。寅二、毗钵舍那自性。
  寅一、奢摩他自性。
  「如《解深密经》云:『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内正安住,作意思惟,复即於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义谓令心不散,相续安住,故心能任运住於所缘,若时引生身心轻安之喜乐,此三摩地即成奢摩他。此由内摄其心,令不散乱,即能引生,不待通达诸法真理也。」
  宗喀大师举《深密》,立定名数语,即包括全部修定法。但如不经解释,纵有习者,亦难依此数语,便能修定。经云独处空闲者,是择修处。云於如是善思惟法作意思惟者,即修定相。云起身心轻安者,即修定果。再细言之,独者,无人来往相扰。空闲,非但指地,亦指安静心境言。处者,住於如是无人相扰地上,内心空阔闲静,如是而处,收摄散乱。内心安住已,然後将前已经善思惟无所犹豫之法,作为所缘法,而於如是所缘上,作意思惟後,即於此所缘上能思惟之心,内心相续,离沉离掉,如水不断,由如是思惟法门而住。复由多次安住故,生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三摩地。其义不论所缘为何,於所缘上住心,不散於所缘之外,能任运而住,何时生起身心轻安喜乐,彼时即名为止。此则唯令其心於境不散,内心摄持,即能生起,无须了达空性。凡得定者,内心亦不起分别,或有於此即认为证空性者,如支那堪布所谓,心於任何境不起分别,即为修习空性,是以修定为修空性矣。修定正规,定依所缘。有不依所缘者,不以心为所缘,亦不以非心为缘,一切不作意,顿遮分别疑虑之念,内心自能得住,空境自生,不为外境所夺,如水之澄,亦不住於空境,如是修者,在支那堪布亦自认为修定。剀切言之,此不但非空性,亦非是定,乃是一种相似定。必如《深密》,以善思惟法为所缘而修,乃为正定。故知修止,定须先依所缘。不依所缘一法,在康藏所谓大手印、大圆满者,亦有此失。萨迦大德班尊降宅云:「现之修大手印者,与汉土万应散相似,如此修者,危害三分,错误四分,此说非佛说也。」其错与否,是佛说与否,姑不具论,特引於此,闻者幸留意焉!又以心为所缘者,心本无色,忽见心之无色,遂自以为了达空性。故论特举内心摄持即能生起,不须了达真如为言。
  寅二、毗钵舍那自性。
  「《解深密经》云:『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舍离心相,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即於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巧毗钵舍那。』正思择,谓思择尽所有性,最极思择,谓思择如所有性。寻思谓粗寻思,伺察谓细伺察。《宝云经》云:奢摩他谓心一境性,毗钵舍那谓正观察。弥勒菩萨云:应知寂止道,总集诸法名。应知妙观道,思择诸法义。又云:正住为所依,为令心住故,及善择法故,是名为止观。此说依止正定,令心安住,为奢摩他,善择法慧,为毗钵舍那。《菩萨地》中亦如是说。《修次中篇》云:『止息外境散乱已,於内所缘恒任运转,若时安住欢喜与轻安俱心,名奢摩他。若住奢摩他,思择真实,名毗钵舍那。』《慧度教授论》中亦如是说。如《瑜伽论》及《慧度教授论》说,止观各有缘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二种,故止观不由所缘而分。既有缘空性之奢摩他,亦有未达空性之毗钵舍那。由能止心向外境转令住内所缘,即名为止。由增上观照,故名胜观。有谓心不分别而住,无明了力者名止,有明了力者名观,此不应理,与前引经论皆相违故。又彼仅是三摩地有无沉没之差别故。一切奢摩他之三摩地,皆须远离沉没,凡离沉没之三摩地,内心定有明了分故。故是否缘空性之定慧,就要就彼心是否通达二无我性随一而定。心未趣向真实境者,亦有无量乐明不分别之三摩地故。即未得真实见者,只要持心令不分别,现可成办,故未达空性者,生无分别定,全不相违。若由此门久持其心,由持心力,生风堪能,身心法尔发生喜乐,故生喜乐,亦不相违。生喜乐已,由喜乐受明了之力,心亦明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