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的概括,不仅看到了万物自身存在着矛盾,也看到了任何矛盾的双方无不
向其相反方面转化,并深刻地表述为“反者道之动”这一矛盾运动的普遍法
则。它说:“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
损。”(《第四十二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物壮则危。”(《第五十五章》)“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第七十
六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章》)
从上述引文中,反映出 《老子》有一定深度地看到了事物的对立面会向
它相反的方面转化,诸如:“损”与“益”、“爱”与“费”、“藏”与“亡”、
“强”与“折”,“老”与“壮”、“祸”与“福”等等,两者之间是互相
渗透的。例如“祸”与“福”,“祸”紧依着“福”,“福”之中又潜伏着
“祸”,这是把“反者道之动”作为事物矛盾转化的普遍法则来加以运用。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还包含了否定是辩证发展的必经环节的
思想,认为事物向自己的反面转化,即自我否定,是合规律的运动。所以,
… Page 60…
它强调“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
至刚” (《第四十三章》),因为,处于柔弱的地位,就预示着必然转化为
刚强。
据此,《老子》论述了事物向反面转化,有一个由小到大,由低向高,
由近及远,由易而难,由弱变强,由柔而刚的变化发展过程。它说:“合抱
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
十四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 (第六十三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故圣人之
言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也。”
(《第七十八章》)
由上可见《老子》反复论述小与大、难与易、弱与强、柔与刚之间的辩
证发展,目的在于指出事物总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
化。就是说,从细小种子变成合抱大树,从一堆泥土筑起九层高台,从迈出
一步到行程千里,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低而高,由少到多的发展变化过程。
以上这些,虽然都是从事物的量变讲起,但也直观地看到了事物的量变到一
定程度时,会发生质变,会自我否定,这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
之点。同样,难与易,弱与强,柔与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难可变易,
弱可变强,柔可变刚,都通过自我否定而相互转化。《老子》这些闪耀着智
慧光华的辩证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于道家。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流派之一。以“道”为世界的最后
本原,故称之为道家。创始人为老子,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关尹、庄周、彭
蒙、田骈等。道家的著作,除《老子》、《庄子》之外,还有《管子》中的
《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诸篇,汉初的《准南子》、
晋人的《列子》以及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经法》、《道原》、《称》、《十
六经》等。
关于道家的基本思想。司马谈评论道家学派时说:“其术以虚无为本,
以因循为用。”(《论六家之要指》)这一学派在哲学上以虚无无形的“道”
为世界的根本,以柔弱因循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张实行无为而治,
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由于对“道”与无为思想的理解不同,道家内部
又形成了老庄学与黄老学两大不同派别。前者的思想以《老子》、《庄子》、
《列子》为代表,后者的思想则以《管子》中的《心术》、《内业》等4篇
和《经法》、《十六经》等4篇以及 《准南子》为代表。
“道”本原论:道家学派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道”当作世界的
本原,并提出了一个以“道”为中心的宇宙本体论哲学。这是道家哲学最主
要的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天
下万物都来自道;“道”是世界的根本,世界万物从“道”产生,最后又回
复到“道”,“道”自身则是永恒存在的。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
释,大致有3方面的涵义:①道为无形无象的“无”;②道是普遍法则;③
道为混成之物。前两个涵义表明“道”的客观唯心主义意义,后一涵义又表
明其唯物主义倾向。这种现象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矛盾,也是道家学派在
尔后的发展中产生分化的根本原因。贵柔学说:这是道家哲学的另外一个重
要思想。《老子》说:“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认为柔弱是“道”
的作用,以此老子强调柔弱胜刚强,并提出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及以
… Page 61…
少胜多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策略原则。道家在政治上主张实行无为而
治,反对当时进步的尚贤政治,甚至反对社会的一切文明制度,主张实行愚
民政策,向往回复到无文化的所谓“纯朴”的原始社会,反映了消极的思想
情绪。
… Page 62…
4。孔子与儒家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宋
国贵族的后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地位低贱,
为谋生而学会了许多技艺,所以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
不试,故艺。”“及长,尝为委吏”(仓库会计)和“司职吏”(牧场小吏),
后升为“司空”,掌管工程,五十多岁时,任三个月的鲁国“司寇”,掌管
司法。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改良派。他主张采取对旧制度有所损益的改良办
法,对新兴势力有所让步,以防止根本性的变革。为此,他曾“席不暇暖”,
游说诸侯,终因不合时宜,以失败而告终。孔子的奴隶主阶级的改良派的政
治立场,决定了他的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调和、折中的特点。孔子的一生,
主要是办私学,从事教育和学术工作。在他的弟子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
二人”。《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政治伦理思想
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常称为德 (礼)治学说,这是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
派所独具的基本政治主张。春秋时代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也开始
封建化,如晋国“铸刑鼎”,“郑人铸刑书”,就是重要表现。公布成文法,
这是对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所采取的一种限制。针对这种改革,孔子提出了德
(礼)治学说。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德指道德教化,礼是典章制度,主要是奴隶制的宗法
等级制度。在孔子看来,“铸刑鼎”,制定和公布成文法那一套作法,是单
纯依靠行政命令和刑罚来治理、约束人民,这只能使人民免于犯罪,而不能
使他们以犯罪为羞耻;如果用奴隶主阶级的伦理道德来引导人民,用周礼来
约束人民,就不仅能使人民以犯罪为羞耻,而且还会心甘情愿地服从于国君
的统治。可以看出,孔子的德(礼)治学说,是在奴隶制崩溃的条件下维护
奴隶主阶级专政的理论。所谓“儒术”,它的基本特点是强调礼义教化,以
“攻心”为主。
关于礼治。礼治是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立足点。孔子说:“周监
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认为周礼是根据夏、商二代之礼建立起
来的,因而丰富多彩,所以他拥护周礼。赞美周礼,即赞美西周奴隶制。因
此,孔子对于当时出现的礼乐崩坏、名分颠倒、犯上作乱等现象,深恶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