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仪书籍,叫做《娑摩术梵书》,它的第二部分是一部巫术的指南手册,指导 

用于巫术目的的各种曲调的使用。还有《阿闼婆吠陀》,这主要是一部原始 

巫术咒语的集子,这些咒语用来保证各种愿望的实现,从医治热病到赢得情 

人的心。《夜柔吠陀》的咒语,部分是诗体,部分是散文句子,通常叫做“咒 

文”。正是在这个咒文部分,人们才能找出《夜柔吠陀》的特点。这些咒文 

叫做夜柔,然而这些散文体的咒文几乎没有任何意义,或者即使它们有意义, 

这种意义也是奇怪和荒诞的,甚至只是一堆混乱的思想。这些咒文事实上根 

本没打算含有任何意义;更恰当地说,它们作为咒语被设想具有巫术的力量。 

但是,《夜柔吠陀》的重要性一定不要忽视,它能使我们理解古代吠陀人怎 

样看待他们自己的祭祀仪式。经文上所表现的祭祀仪式显然是属于巫术性质 


… Page 33…

的。《夜柔吠陀》无疑提到许多神,但是目的不是取悦他们,而是以巫术的 

方式迫使他们为某种确定的目的服务。大多数祭祀仪式,也像夜柔咒文一样, 

目的不在于崇拜天神,而是影响他们,迫使他们满足祭祀者的愿望。 

     当然,即使在巫术迷信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哲学思想的萌芽。比如一些诗 

篇明显是歌颂祭祀的,一切都由祭祀产生,这是吠陀时代的祭祀思想。比如 

有的诗说:“布卢沙(人)有千首,有千眼,有千足;他从各方包围了地, 

还超出了十指。唯有布卢沙 (人)是这一切,过去的和未来的;而且还是主 

宰不死者,和超越借食物生长者。”其中的“布卢沙”就是“人”,直到现 

在印度语言中都是普通词,但也作为宗教的和哲学的术语。用现在的话说, 

 “人”是精神,“本”是物质,两者结合产生世界和人类,修行者的“解脱” 

就是要使精神脱离物质而独立。就因果关系问题而论,这些诗中主张“因中 

有果”,认为世界永恒存在于“常”,万物都由“人”分解而出,“人”就 

是一切。“人”怎样分解呢?诗中认为是出于祭祀。谁来执行祭祀呢?是天 

神们。全世界是一个整体的分解,因果不能分离,由因分解出果,局部属于 

全体。这是祭祀中分割牺牲的反映,是祭祀的世界观,所谓天神就是祭司。 

因中有果是由一演化为多,由统一而分歧,由一化出对立物,因果是本身的 

发展变化,这是由吠陀开始的思想。“数论”、史诗、法典延续下传。 

     关于哲学思想。《梨俱吠陀》涉及了许多哲学问题,比如有的认为一神 

 (生主,或婆罗那神)创造宇宙;有的认为宇宙起源于物质;有的则持二元 

论,既承认一神 (生主)为宇宙的主体,又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物质原素水。 

我们举个二元论的例子:“先于苍天,先于大地,先于诸天,先于非天;是 

何胎藏,水先承受,复有万神,于中显现?尔等不知,彼造群生,另有一物, 

在尔身中。”这里一方面说造物者大神生主先于天地、先于神与非神而存在, 

意指宇宙本体无始无终,绝对唯一;另一方面又认为万有起源于水,而不是 

起源于抽象的造物者神,说“是何胎藏,水先承受”。此中“胎藏”即胚胎 

或胎。这是宇宙之胎、万神之胎、众生之胎、亦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出 

生处。这个奇妙的造化之胎,最初怀在“水”里,由水孕育成熟。“水先承 

受”暗示水为万物本原。下面又说“另有一物,在尔身中”,暗示在肉体之 

内有一个“我”存在,这个“我”由“彼”创造,“彼”与“我”有不可分 

割的关系,亦即后来“梵”与“我”的关系。《梨俱吠陀》中还具有朴素唯 

物主义思想,认为宇宙源于5种物质原素,即地、水、火、风、空。其中有 

的持“原水说”,认为宇宙起源于水;有的认为水、火等多种原素组合而生 

万有,水与自然精力交配形成宇宙“胎藏”,胎在水中经过长期热力的培养, 

时至成熟,宇宙万有便脱胎而出。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含有浓厚的 

浪漫主义意味。有的还明确地说:“世界先有,诸天后起。”意指世界是物 

质,诸天是精神;先有物质,后有精神。这些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吠陀以后 

的唯物主义哲学的滥觞。在探索宇宙本原的过程中,吠陀哲学还观察到事物 

时有时无、时生时灭的矛盾现象,看到事物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同时,他 

们也看到事物不仅有矛盾的一面,而且还有统一的一面,从而提出一个“有 

无统一”的模式:“无既非有,有亦非有。”从逻辑上讲,“有、无”是矛 

盾;“非有、非无”是对矛盾的否定,从而达到二者的统一。从本体论上讲, 

 “有、无”是现象,“非有、非无”是本体;“有、无”非实在,在它们复 

归于本体时,只有唯一同一,别无二致。这个模式具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 

     关于人类意识如何产生的问题,吠陀哲学也作了重要的说明,认为人类 


… Page 34…

的意识产生于最初的一念。最初一念也是最初的意识,或称“种识”。《梨 

俱吠陀》中说:“初萌欲念,进入彼内,斯乃末那,第一种识。”这就肯定 

了人类意识产生于精神因素。“欲念”是精神,“彼内”意指胎藏之内,“末 

那”即意识,“第一种识”谓此意识是识的种子。种子识者即主观世界的基 

础,一切意识活动或精神现象依之而起。这一观点后来被引伸到极端的唯识 

论,认为客观世界亦是依之而现,并把“欲念”发展为“无明”。原始佛教 

哲学的十二因缘、大乘佛教的八识系统、数论的二十五谛、吠檀多的无明幻 

现、四位说和五我说,都是这一理论的发展和系统化。《梨俱吠陀》作为印 

度的上古诗歌总集,反映了它所属的那一时代和那一地区的社会中一部分人 

的生活和思想。书中除一般表现世界观的和一些零散的富有哲学意味的诗节 

诗句外,有十来首诗比较集中地探讨宇宙起源等问题,被认为是哲理诗。印 

度传统奉《梨俱吠陀》为圣典,认为一字一音不可更易,从大约三千几百年 

前保存到今天;可是在很古时候,可能是在把这些诗歌编成总集以后不久, 

它就主要依靠在宗教仪式中起的作用而存在,它的内容(甚至语言)和保存 

并应用它的人们就逐渐分离了。大约公元前10世纪以后,纷纭的解释已经出 

现;公元前5世纪已有解说难词的书。此后,《梨俱吠陀》的地位高于一切, 

但实际上是一部封闭了的书。不仅是圣典不许凡人问津,禁止“贱民”接触, 

便是传授圣典的公认为祭司种姓后代的婆罗门也说不出其中奥妙,只是断章 

取义,把它作的宗教祷词,或则作为无上神圣的权威来引证。 

     只是到了近代,印度民族意识觉醒之后,知识分子才开始宣传并研究吠 

陀;但是直到今天,他们所谓吠陀主要还不是指原始的诗歌集(《本集》), 

而是笼统指一大批吠陀文献,实际着重的是那一时代末期的一些奥义书;他 

们所宣扬的也主要是奥义书中的一种思想 (并非全部)。比如在吠陀中有对 

于人的思维和气息的不同赞颂。一些诗歌特别赞扬人的思维(这种思维当然 

是指的祭司和巫师的直观能力),把思维看作“吠陀的轴心,人和宇宙的主 

宰,梦中离开肉体的精神”等等;另一些诗歌则赞美气息或风,认为气息或 

风是“宇宙的鼓舞者”,它在“睡眠者的身上从不睡眠”等等。从这些不同 

的赞颂中我们可以看出吠陀诗人已经提出了有关哲学的最根本问题,即对人 

来说物质生命力比较重要的究竟是气息 (同于生理机能或生命力)还是思维 

的问题,但是思维和气息的斗争,亦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要到奥义 

书的时代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传统的说法是:奥义书是吠陀的组成部分。 

但是按照吠陀本身的传统,奥义书的唯心主义观点意味着与祖袭信仰的决 

裂。实际上,在奥义书的一些篇章中也承认这一点。例如:那勒德尽管具有 

吠陀的知识,还要寻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