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照了诗人鲜明的人格魅力。他的作品是他一生思想、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一
方面深刻地表达自己的宗教、哲学、社会和人生观点,另一方面相当广泛地
描写了波斯和东方穆斯林国家的社会生活,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表
达了对人民群众艰难处境的深切同情。其思想内容有意义之处大体有以下几
… Page 53…
点: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其揭露性与批判性。萨迪对封建统治阶级、剥
削者和上层僧侣全方位地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怒斥那些喜怒无常、鱼肉百
姓、视臣民生命为儿戏的暴君,他称他们为“天下最大的恶人”,是豺狼野
兽,“暴君决不可以为王,豺狼决不可以牧羊”,暴君问一个圣徒怎样修行
才最有价值,圣徒回答:“你最好每天睡午觉,这样你就不会为害人类了”,
萨迪认为暴君“醒不如睡,生不如死”,表达了对暴君的极度痛恨。在一个
故事中,诗人写一位波斯国王横征暴敛,人民不堪忍受他的暴政而纷纷逃亡,
宰相善意劝谏也被捆绑入狱,由于国王一意孤行,他的几个堂兄弟利用老百
姓的力量把他推翻了,作者以这个故事给统治者敲响警钟:
假如帝王欺压人民,
在危难中就会众叛亲离。
萨迪对那些贪官污吏、恶霸地痞也深恶痛绝,他们剥削和欺压善良的百
姓,必将遭到严厉的惩罚:
你应该注意那受害者的叹息,
否则那后果你会知道得太晚;
你不要使任何的心灵哭泣,
因为那声音能使地覆天翻。
萨迪比喻那些剥削者为残暴的狮子,是为害人群的败类。对商人的贪婪
作者也作了辛辣的讽刺,他在一个故事中讲到一个极吝啬的富翁,当独子患
病时不愿以家畜求神只肯念一段古兰经,他说:“我念古兰经吧,我的古兰
经在手边,我的羊群都放到远地去了”,作者评论道:“他选择古兰经,只
是因为经句可以从他舌尖上毫不费力地溜出来,钱财却是挖取他的心。”作
者还对僧侣的伪善进行了揭露,他说有的僧侣表面上无比高尚、纯洁,骨子
里却十分丑恶与卑鄙,他特别蔑视那些“劝人弃世绝俗,自己却在追求财富”
的两面派。萨迪以漫画的手法塑造这样一位圣徒,他在国王的宴席上故作姿
态,几乎不动饭菜,吃得特别少,祷告的时间特别长,以显示自己的虔诚,
可是一踏进家门马上吩咐开饭,把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形象刻画得维妙维
肖。
有所抨击必有所赞扬。萨迪作品进步意义还表现在对明君、善民的褒扬,
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歌颂,显示出民贵君轻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写了古代明君
努汗旺王的故事。一次国王外出打猎,烹调野味缺少盐,派仆人去村里取,
国王叮嘱仆人不要忘了付钱,坏了规矩,要防微杜渐,作者发出这样的议论:
国王如果在一个百姓的园子里,
取一只苹果,臣属就会砍走果树,
苏丹如果放纵了自己,
拿走五个鸡蛋,他的臣属,
就会杀死百姓家的一千只母鸡。
他颂扬了大公无私、仁慈宽厚的国王。作者还写了一些暴君,在受害者
的辩白后,翻然悔悟,这也表达了作者的良好愿望。
对平民百姓吃苦耐劳的精神品德的颂扬,是作者民本思想的闪光,作者
笔下那些自食其力,贫贱不移,宁折不弯的劳动者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有一个故事写兄弟俩,一个在国王那里做官,一个靠劳动为生,前者来动员
后者也去当官省得再贫困下去,后者反劝他摆脱伺侍人的差使:“与其腰束
… Page 54…
金带,服侍别人,不如坐在地上自食其力”。作者认为,清贫的劳动胜于荣
华富贵。在一些故事里,作者还热情称颂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即使对于教职人员,萨迪也区别看待,尤其对于那些下层贫困的教士,
他往往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并赞扬他们贫贱不移、洁身自好的优良品质,这
可能与作者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关。萨迪的作品充满对真主和教义的赞美,但
他并不赞成那种弃绝尘世,闭门索居的消极生活方式,他认为敬主修行的本
意应是“为民效力”,这种把消极的宗教信条引向匡时济世的积极方向,显
然具有进步意义,在中世纪尤其难能可贵。
萨迪的作品中还有大量的有意义的生活经验的总结。他用格言的形式,
把从群众中提炼出来的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入书中,构成富有哲理的结
晶。他强调分清敌友,“怜悯恶人便是亏负好人,宽容恶霸便是欺压平民”;
他认为君民关系是这样的:
君王是树,百姓为根,
树茂皆因植得深。
万勿逞凶害百姓,
害民犹如自掘根。
萨迪接受了新兴市民阶层思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的思想
和愿望。他十分重视学问和知识,认为“知识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用之不竭
的财富”,“学问是战胜恶魔的武器”,“有了智慧、才识、能力才能治国”,
这与中世纪的蒙昧思想完全背道而驰;萨迪还以一个先觉者的意识认识到商
业的重要,提倡用钱财去经商,赞扬有冒险和进取精神的商人,嘲笑抱住钱
财不放的守财奴。有一个故事写儿子怎样反对父亲的庸人观点,而要外出旅
行冒险,他理直气壮地对父亲说:“你不肯吃苦就得不到财富;你不肯冒险
就打不倒敌人,你不去撒种就没有收获”,这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已具有早期
资产阶级的特征了。
萨迪的《果园》和《蔷薇园》在艺术上广泛地吸取了民间文学和古典文
学的精华,具有较成熟的艺术功力,显示出中世纪波斯文学的卓越成就。
诗歌和散文紧密结合,诗文并茂是萨迪的重要特征。故事的叙述大都是
散文,结论性的教训则为诗句,有时又散韵结合,如《蔷薇园》第四卷第11
则故事如下:
有个星相家,回到自己家里,看到一个生人正和他的妻子坐在一处,他
破口大骂,吵闹不休。有个聪明人听到这情况就说道:
你不知道家里的光景,
怎会知道天上的情形。
这种散文和诗歌相结合的形式,是东方文学特有的神秘魅力,既加深了
作品的思想含义,又增强了故事的情趣。
萨迪的语言亦庄亦谐,笔调新颖,后世的诗人们甚至称波斯语是“萨迪
的语言”。他语言运用上类似中国的“白描”手法,不假修饰,浑然天成,
却极具表现力。散文自然流畅,质朴无华;韵文对仗工整,如行云流水。内
容和形式的高度契合,以凝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使萨迪的作品字里行
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萨迪的作品还表明,这是一个用心在创作的真诚的诗人,不随人俯仰,
不取悦于人,胸怀仁爱,不容污垢,为人为诗都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 Page 55…
四、阿拉伯文学
1。概论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在阿拉伯创立了伊斯兰教。
公元630年,政教合一的中央专制政权建立,由所谓先知的代理人哈里发统
治国家,阿拉伯民族逐渐进入封建主义时期。公元661年,伍麦叶王朝 (公
元661—750年)建立,在政权巩固后,哈里发开始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到
公元8世纪中叶,成为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大帝国,伊斯兰教也
随之传播各地。由于连年战争的负担和统治者的剥削,人民生活日益艰难,
反抗斗争时有爆发,统治阶级内部也斗争激烈,公元750年终于推翻了伍麦
叶王朝,统治阶级中的另一派人物阿拔斯篡夺了人民起义的胜利果实,成了
哈里发,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阿拔斯王朝的最初一百
年,是阿拉伯帝国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