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纵观狄德罗一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与作家。他不仅仅是法国人民的骄傲,也是那个世代整个人类的光荣——他们所倡导的启蒙运动为开拓一个新的天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初登文坛之时,狄德罗还是一位自然神论者,相信上帝的存在与人类的原罪。但不久,他就毅然走向了唯物主义。这段路是艰难的,他的作品《供非盲人读盲人书》是一本批评唯心论的著作,它反对上帝与超自然的东西。因此,狄德罗被关进了巴士底狱,当时那是个最阴森恐怖的地方。但他没有被邪恶势力吓倒,从巴士底狱出来后,就开始与人合编 《百科全书》,这部旨在反封建意识与反天主教蒙昧主义的巨著,使那个时代一大批青年受到教育,并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除此之外,狄德罗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他的三部哲理小说。《拉摩的侄儿》(1762年写成,1823年法文版出版),这是一部对话体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拉摩的侄儿是一个聪明机灵、头脑清晰的青年,社会使他成了一个寡廉鲜耻、卑鄙下贱的食客。他洞悉贵族社会的真理,看透了利己主义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但他甘心混迹其间,求得安身之地。狄德罗这部小说是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强烈控诉。《修女》是一本揭露教会的书。它通过贫穷孤苦的苏珊那·西蒙南在修道院受到的残酷迫害,猛烈地抨击了当时的天主教会对他精神的摧残与压迫。 《宿命论者雅克》揭露封建社会与贵族阶段的腐朽生活。主人公雅克在遭到打骂时常说的“上帝是如此规定的”这句口头禅,非常发人深省,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反封建、反宗教意识。
除此以外,狄德罗的著作,如《哲学思想录》(1746年《怀疑主义者的漫游》(1747年)《达贝朗与狄德罗的对话》(1754)、《通讯集》(1754)等,表达了作者唯物主义与无神论的立场。按狄德罗的话说:“一切在变化,一切在消失,只有总体依然存在。世界在不断地诞生,也同时在不断地消灭。它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消亡之中”这是十分唯物的思想。
同时也是一个戏剧家与小说家。他的剧本有《私生子》狄德罗和《家长》等。在音乐、绘画、雕刻、戏剧原理、导演技巧等各个领域,多才多艺的狄德罗都有丰富的知识,同时形成了完整的美学体系。
狄德罗的美学观点是以启蒙思想为基础的。他认为艺术中的美跟哲学中的真理具有同一基础,狄德罗认为真理即是人们的判断与事物本身的吻合,艺术也应该是那样。摹仿的美就在于此,是描绘与事物本身的吻合。狄德罗反对古典主义的原则,主张真正的艺术应该摹仿自然,即真实地反映现实的世界。这种真实的反映,又必然要跟正确的判断联系在一起。同时,也要与美与善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艺术才是真、善、美的艺术。另外,狄德罗还强调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艺术对社会人生要起指导作用理论。狄德罗的美学思想,从来都不脱离开重大的社会课题。在美学方面是旧唯物主义美学的光辉典范。
狄德罗的美学思想,也贯穿于他对戏剧理论的探讨。
最初两个剧本,《私生子》和《家长》是他戏剧理论的佐证。喜剧《私生子》是反对偏见的,剧中描写了一个品德高尚的资产者黎济蒙,他对婚生女儿和私生儿子都一视同仁。喜剧最后以黎济蒙同子女们见面的动人场面和对家庭道德的颂扬而庄严地闭幕。喜剧《家长》中也有某种类似的东西,剧中的主人公是一家之长——资产者德奥别桑,德奥别桑有一子一女,两个人都很轻浮,给父亲招惹了不少麻烦与担心。德奥别桑的儿子爱上了一位属于另一社会门第的贫家姑娘。但在德奥别桑认识到这位姑娘的确情操高尚后便同意儿子与之结婚。子女们拥簇着这位家长,而他就夫妻关系的神圣性质与家庭生活的乐趣作了一篇催人泪下的独白。狄德罗同情地描写这位甚至不顾自身利益、扶贫济弱的高尚资产者,歌颂资产阶级的道德,揭露企图破坏家庭和睦的恶迹昭著的封建骑士。
从这些喜剧所写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复杂的生活现象。狄德罗从某种程度上克服了要么是美德的体现者,要么是罪恶的化身这种形而上学的态度。剧中使人们无法一下认清主人公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他描写人类本性的矛盾和变幻无常的特性,描写人们的动机同行为的表里不一致性与其现实手段之间的矛盾。
典型也并不是某个单独个人的本来样子,概括也不是某个单独事实本来的样子。艺术不仅有赖于真实,而且还要有别于真实。这一矛盾规律的指出,这是狄德罗的一个伟大功劳。
可以看出,狄德罗的喜剧并非旨在嘲笑那些行为不轨的人的“快乐”喜剧,他的“严肃”戏剧的任务是表现美德的典范,描写以高尚的道德为动机的英雄人物。这样的喜剧应该刻画普通人在家庭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狄德罗的戏剧,是民主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艺术,它激烈地反对那种虚幻的、脱离生活真实的艺术,自然,戏剧也包括在内。狄德罗认为,他能够创造一种描写普通人的家庭生活的悲剧,因为普通人具有高尚的情操,他们的道德水平要远比贵族要高。
在《论戏剧艺术》中,狄德罗着重阐述了以上那种观点,即要维护非官方家庭生活内容和普通人的丰富感情。在另一著作《演员奇谈》中,却表现了他的另一观点。
《演员奇谈》是讨论表演艺术的,用谈话的形式写成。第一谈话人代表狄德罗本人的思想,他提出一个很奇特的见解,即演员在舞台上只应表现感情而不应体验感情;只能表现情欲而不能为情欲所动;只能激发观众而自己却冷若冰霜。他特别反对演员任凭汹涌澎湃的感情倾于观众面前,无节制、赤裸裸地哭笑狂喊声嘶力竭。他认为易动感情的演员是平庸,只有不动感情,才能造就伟大的演员。“一个人即使天生是大演员,也只有当他积累了长期的经验,火热的情欲已经熄灭,头脑变得冷静,灵魂具有充分自制力的时候,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狄德罗看来,一个人平常生活中的行为、平日言谈的语气及其自然风度,在舞台上会显得很寒酸。在这里,他提出了表演艺术的重要特点,揭示出戏剧艺术的实质,甚至不止于此——揭示了一切艺术的特点与实质。在艺术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它的幻想。要知道,一个在舞台上表演怒发冲冠的演员并不是演员本人此时的情绪,一个表演陷入重大痛苦的演员实际上并不痛苦,一个表演幸福的情人实际上并不是所扮演的情人。艺术反映生活,不仅仅是通过表面的模仿,而是通过与现实本身并不直接吻合的假定的形式。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狄德罗的戏剧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崇尚理性”、“崇尚自然”,并开创了“表现派”的戏剧理论,我们说,狄德罗是“表现主义”理论无可争辩的奠基人、他对戏剧理论的贡献是巨大的。
狄德罗主张扮演恋人,不必体会他们甜蜜的感情,扮演恶棍,不必体察他们狠毒的心灵,只要对着镜子模仿所想扮演之人的表情、动作、言辞、姿态,熟练后在很大时间内保持记忆,再需要登台演出,把记忆中的东西表演出来即是,不必运用真实的情感。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对“演员”与“演戏”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演员应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笑,什么时候应该哭,什么时候应该平静。狄德罗极力推崇演员的表演能力,如“模仿能力”、角色的“外在标志”,因为欣赏戏剧,要依靠观众的视觉。观众唯有借助演员的声音、表情、形体动作,才能窥视角色的内心秘密,才能造成观众的一种“幻觉”。
狄德罗把理智与感情对立起来,把外部表露与内心体验分割开来。我们今天的人看来,这一点未免有点失之偏颇。因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即使在感情奔放之时,也能够很好地受到理智的驾驭。整个身心进入角色也不会妨碍冷静地判断与控制。狄德罗的那种“对着镜子练习到纯熟”,“以后再表演出来即是”的做法,完全排斥了演员的即兴创作。果真如此,演员的表演就会陷入凝滞与公式程序化的处境,很难进一步深入而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这不能不说是狄德罗戏剧思想中一点缺憾。
纵观历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