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丹拜伯尔斯时期(1260—1277)建立了四大法官制度,逊尼派四
大教法学派均得到官方承认,沙斐仪派居领先地位。但伊斯兰教法的实
施始终没有形成国家的法律制度。这时埃及开罗已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宗
教文化中心,学校林立,学术繁荣,先后兴起了研究沙斐仪教法学说和
苏非主义的热潮。随着13世纪埃及苏非教团的活动,开始出现圣徒圣墓
的崇拜现象,陵墓清真寺成为马木留克时期的典型建筑。由于苏非派的
发展和王朝的支持,逊尼派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转向注重宗教礼仪和
道德修行,伊斯兰教成为民间纯粹的宗教信仰活动。
马木留克时期伊斯兰世界处于历史上最深重的困境,遭受蒙古人和
十字军的扫荡。只有埃及保存了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遗产,闪耀着伊斯
兰教文明的余晖。这时期出现了一批史学家和史学著作,埃及伊斯兰教
的建筑艺术也达到了顶峰,体现着突厥民族的艺术风格。在宗教学术上
出现了新罕百里学派的著名法学家代表伊本·泰米叶(1263—1328)。
面对马木留克人的专横,哈里发制度名存实亡,伊斯兰教法不能全面实
… Page 98…
施,苏非主义盛行,学者缺乏独立性等局面,他分析总结了正统哈里发
以来的伊斯兰史,指出穆斯林衰弱的原因,把矛头指向伊斯兰信仰的违
背者,固守传统的僵化学者,苏非派及专制主义当权者。他指出,先辈
们的两条基本原则是:不尚理性,以经训为根据理解经文和重大神学问
题;强调伊斯兰教义的完整性。由此出发,他提出一套社会政治理论。
他认为伊斯兰教的正统时代是四大哈里发时期,哈瓦利吉派以后的一切
神学哲学派别及学说都是异端。他主张恢复信仰的纯洁,依照伊斯兰教
的原精神建立国家与社会。其重要著作有《论统一》、《论君主与臣民
改革的政策》等。其观点因不受统治者欢迎而被监禁至死。他的学说成
为近代伊斯兰教复兴的一个主要思想渊源。
在伊斯兰教世界和基督教世界的中间地带崛起的奥斯曼人于1299年
建立独立的奥斯曼政权。1444年对基督教王国作战的胜利,使帝国从此
进入强盛。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在位)攻克君士坦丁堡(后
改名伊斯坦布尔),定都于此,拜占庭帝国灭亡,实现了穆斯林几个世
纪以来的宿愿。1516年奥斯曼人推翻了马木留克王朝。经过14世纪初至
16世纪中叶的长期军事扩张,终于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土耳其
奥斯曼大帝国,伊斯兰教在帝国统治下继续传播。
… Page 99…
十二、印度宗教的变迁
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是印度社会动荡不定,宗教流派变化急
剧的时期。主要表现是佛教极盛而衰,并最终趋于灭亡;婆罗门教经宗
教改革获得新生,变成了日后影响深远的印度教;伊斯兰教传入并迅速
扩大势力,成为印度主要宗教之一。在宗教流派此起彼伏之际,产生了
一大批宗教思想家,他们著书立说,四出弘化,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1。佛教的繁荣与转衰
公元5世纪正值印度的笈多王朝盛世,当时国家统一,政治相对安
定,社会生产顺畅,人民生活稳定。笈多王朝本以婆罗门教为正统信仰,
不过对其它宗教也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允许多种信仰并存,自由辩论之
风甚盛,为佛教在全印的普及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笈多王朝的正
勤日王和戒日王,对大乘高僧世亲非常礼敬,并大力支持扩建那烂陀寺,
把那烂陀寺建成了全印,乃至全世界的佛教中心。
传说那烂陀寺是笈多王朝帝日王时期所建,规模宏大。 《大唐西域
记》载:玄奘访印时那烂陀寺有常住僧人4000人,游学人员6000人,
分别属于不同的宗教流派。由于王朝政府对寺内僧人给予了优厚的待
遇,使他们有条件安心治学,相互辩论切磋,推动佛学理论发展出一个
极盛的局面。在那寺诸派中,以无著、世亲创立的大乘瑜伽行派最为发
达,而大乘中观学派因其刺激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1)瑜伽行派的创立及其主要观点
大乘瑜伽行派传说由弥勒所创,留有“弥勒五论”,其中《瑜伽师
地论》是该派的主要经典。由于佛教神灵谱系中的“未来佛”称弥勒,
所以此“五论”是佛教徒自神其说,还是历史上真有一人也叫弥勒,一
直存疑。
瑜伽行派的确切创始人是无著(约公元400—470年)和世亲(约公
元420年—500年),为兄弟二人。他们出生在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的一
个婆罗门家庭,同时从一切有部出家。不过他们不满足小乘佛学,经弥
勒指点改信大乘,以后又创建了自己的学派。无著和世亲二人著作很多,
有“千部论主”的美誉,目前在汉、藏文译著中,无著的著作留有三十
余部,世亲的著作留有五十余部。他们的著作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有:《显
扬圣教论》、《顺中论》、《金刚经论》、《大乘庄严经论释》、《辨
中边论释》、《金刚经论释》、《摄大乘论释》、《二十唯识论》、《三
十唯识论》等等。由于该派重视宗教实践,特别是禅定,并从婆罗门教
借鉴了瑜伽修习方法,故他们的学派被称为“瑜加行派”。又由于他们
宣扬“万法唯识”的主张,所以也称其派为“法相唯识宗”。还因为他
们对大乘空宗学说有所批评,主张阿赖耶识为“实有”,亦称“大乘有
宗”。
佛教哲学的根本是论证“万法性空”,但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方法。
大乘空宗从“二谛”说入手宣扬“中观”思想,让人们在“真谛”、“俗
… Page 100…
谛”之间“不着两边”又“不离两边”,从而体会“空”的感受。而无
著等人则以为空宗的看法易于偏向“恶趣空”,所以他们要讲“有”,
即人的“识”,称为“唯识无境”。他们抓住了人类认识过程中主体与
客体这一对矛盾,认为不是认识主体“识”依赖客体“境”,而是客体
的“境”依赖主体的“识”。为了树立这个唯心主义的命题,他们对人
的认识能力、感觉过程、心理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创立了“八
识”说,成为该派理论的要点。八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
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各有其感觉器官,即眼、耳、鼻、
舌、身,分别来感受色、声、香、味、触五种“幻觉”。第六识指人的
正常思维,必须面对各种感觉,方能产生综合作用。第七识称末那识,
起思维度量作用,“恒审思量”连接前六识与阿赖耶识,以阿赖耶识为
认识对象,有自我意识的含义。瑜伽行派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识的最
终依据,是前七识活动的推动者和支配者,各种感知器官活动的结果,
都含摄于阿赖耶识之中,谓之“熏习”。无著等人将思维对感觉的统摄
作用,说成是阿赖耶识对外部世界的创造作用,似乎客观世界就如此被
头脑创造了出来。所以他们得出结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瑜伽行派从“境无识有”的立场出发,对宇宙万有进行了考察,提
出了“三性”说。(一)“遍计所执性”。这是一种虚妄的实在,本来
万物都是虚假不真的,可有的人却周遍计度,认其为实。如将一条绳子
看成了蛇,是一种迷误。 (二)“依他起性”。遍计所执的幻相,是由
“因缘”而起,所以称为“依他起”,也无真实自性,只是“识”的流
转。 (三)“圆成实性”。这是一种绝对实在,不依缘而起,而是依赖
自身并在自身中存在,圆满真实。人的思维如果顺着“依他起”去思考,
便是“遍计所执”的虚妄,可是按照佛的指引,去除虚妄,即可实现“圆
成实性”,也就是达到了“真如佛性”。
为了描述一个完整的宇宙图式。瑜伽行派将小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