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辩性,但却更有利于在大众中的传播。14~15世纪在德国和尼德兰地
区流行的神秘主义运动,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艾克哈特师徒的影响。
(3)经院哲学的解体及其历史地位
随着唯名论的再次兴盛和神秘主义的流行,经院哲学不可挽回地衰
败了。
经院哲学的本质内容就在于用理性的逻辑手段来论证神学信仰,理
性和信仰的这种结盟在托马斯的神哲学体系中达到了它的巅峰状态。晚
期唯名论者认为理性不能保证信仰,把信仰的基础建立在专断的权威之
上,主张排除理性、纯洁信仰;神秘主义也否认理性在把握上帝方面的
… Page 47…
作用,把灵魂得救、与上帝合一的希望寄托在神秘的直观上。这些观点
不免动摇了经院哲学的立身之本。它一方面使神学失去了自己得力的“婢
女”,从而损害了神学,因为任何在理性上站不住的东西,是很难让人
们持久地当作真理对待的;另一方面也客观地造成了哲学和其他科学从
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理性与信仰这种结盟关系的破裂,标志着经院
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经院哲学虽然在本质上是为基督教信仰服务的,但作为一种哲学形
态,它毕竟还具有理性的成份。它从科学的精神出发,鼓励和赞许自由
的研究精神,把信仰的对象转变为思维的对象,把人从绝对信仰的领域
引到怀疑、研究和认识的领域,以曲折的、艰难的方式延续了人类理性
思维的传统,在神学的框架下研究了一系列哲学问题,深化了人们的认
识,填补了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段空白。经院学者们对逻辑的特殊兴趣,
也使这段时期成为西方逻辑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种意义上,我
们也可以说经院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近代精神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 Page 48…
六、罗马教会的衰落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天主教会的大分裂
(1)教皇博尼法斯八世与法王腓力普四世的权力之争——皇权
对教权的初步胜利
13世纪下半叶,神圣罗马帝国正值弗里德里希二世统治时期,此时
的德意志已陷于分裂,而法兰西王国则日渐强盛,法王开始代替德皇扮
演罗马教皇的禁卫军角色。1285年法王腓力普四世 (1285—1314在位)
登上王位,成为法国第一个专制君主。他加强王权,任用一批市民出身,
精通罗马法的法学家掌握司法权,免去了一向把持司法机关的神职人员
的职务,试图摆脱教皇控制。由于对英战争的需要,腓力普四世向圣殿
骑士团借款,又下令向教会神职人员征税,影响了教皇收入。
1294年博尼法斯八世(1294—1303在位)登上教皇宝座,他坚持教
皇权力至高无上,反对法王向教会神职人员征税。1296年发布通谕,宣
称不得教皇许可,任何人无权向教产征税,违者革除教籍。腓力普四世
针锋相对,下令禁止法国金银货币出境,使罗马教廷的财政受到沉重打
击,也严重影响到意大利银行家们的利益。因此,他们要求教皇妥协,
准许法王向神职人员征税。教会的政敌也趁机攻击博尼法斯八世传播异
端,出卖神职,谋害前任教皇西莱斯廷五世等29条罪状,要求腓力普四
世召开宗教会议,讨论教皇继承人的问题。教皇被迫屈服,承认法王有
权征收神职人员的税。1301年腓力普四世以叛国罪逮捕了法国大主教,
教皇立即下教谕遣责,命令法王予以释放,并通令法国主教们到罗马开
会,讨论教会处境问题。腓力普四世下令禁上任何法国主教前往罗马。
1302年腓力普四世召开法国历史上由贵族、僧侣和市民资产阶级参加的
第一次三级会议,与会者一致支持国王。为此教皇发布《一圣通谕》,
重申教皇拥有高于世俗君主的权力。对此,腓力普四世立即召开会议讨
论教谕,并宣布审判教皇。1303年法王派人潜往罗马,勾结教皇政敌,
在教皇宫邸痛打凌辱了博尼法斯八世,教皇不久因此去世。腓力普四世
对待教皇的暴力行动得到了法国人的普遍拥护,也未受到英、德、意群
众的反对,这表明教皇权势已进入没落的时代,从此,法王控制了罗马
教廷。
(2)阿维农教廷
1305年教廷在腓力普四世的压力下,选举法国人克雷门五世 (1305
—1314在位)为教皇。克雷门五世因意大利政局动荡,不敢去罗马就职,
在腓力普四世授意下,1309年将教廷迁至紧靠法国南部边境的阿维农,
称作“阿维农教廷”。此后,阿维农教廷连续7任教皇都是受法王控制
的法国人。直至1377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才将教廷迁回罗马。教皇迁
驻阿维农的70多年,被称为“教皇的巴比伦之囚”时期。
克雷门五世即位后取消了博尼法斯八世颁布的一切禁令,他还修改
了《一圣通谕》。1311年发布《荣耀君主》,承认世俗王国是上帝直接
设立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克雷门五世组织了一个编纂机构将历届主
教公会议和历次宗教会议的决议、信条及历代教皇颁布的教令,编辑成
… Page 49…
一部教令法典,1317年继任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将之正式出版,至今一直
为教会所采用。1312年在腓力普四世策划下,教皇以种种罪名解散了圣
殿骑士团,对巩固王权起了极大作用。
但是,教皇虽为法王所控制,即仍然干予西欧其它国家的事务。 1316
年法王在里昂召集全体枢机主教会议,选出约翰二十二世 (1316—1334
在位)为教皇。当时,德国巴伐利亚诸侯路易和奥地利的腓特烈正在争
夺帝位,教皇为削弱德国在意大利的势力,在法王菲力普五世 (1316—
1322在位)支持下,否认二位侯选人的帝位资格,宣称教皇在帝位空缺
时有权治理帝国,遂引起教皇与路易之间的斗争。教皇的干预引起西欧
国家的普遍不满,同时,为维护教廷庞大开支而加重苛捐杂税,也使人
民反对教廷的斗争不断发生。与此相应,在理论上出现了种种全面否定
克吕尼派建立的教皇权力至上论的观点,它们明确提出,世俗统治者有
权管辖教会人员和教会事务,罗马教皇并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切
主教的权力都是平等的,一切权力的基础都是人民主权。教会的最高权
威是以全教大会为代表的全体基督徒,最终权威是 《圣经》。只有立法
机构,而不是教皇,才有权解释 《圣经》,人民是立法权。教会和国家
统治者要由他们任命,对他们负责。上述思想在意大利诗人但丁 (1265
—1321)的《论帝制》和法国马尔西留与约翰合著的《和平保卫者》一
书中都得到了反映,对后世欧洲的政治理论影响甚远。这一切都使罗马
教廷声威日下,陷入危机。
1370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1370—1378在位)即位。当时的教皇
国已在意大利人民的联合反抗下危在旦夕。1376年教皇亲率雇佣军离开
阿维农,进军罗马,1377年罗马教廷正式迁回罗马梵蒂冈,从而结束了
70余年的“阿维农时期”。
(3)西部天主教大分裂
1377年教廷由阿维农迁回罗马后,由于枢机主教团中法国人占多
数,因此并未摆脱法王控制。1378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去世,法国人
把持的枢机主教团希望迁回阿维农,但在罗马贵族和民众的压力下,选
举了意大利人为教皇,称乌尔班六世 (1378—1389在位)。乌尔班六世
决心清除法国势力的政策,招致法国枢机主教团的不满。4个月后法国枢
机主教团另选日内瓦的克雷门七世 (1378—1394在位)为教皇,宣布上
次选举无效。克雷门七世及其枢机主教团又迁往阿维农,而乌尔班六世
拒不退位,重在罗马组织教廷。从此在西部天主教史上开始了双皇对峙
的大分裂局面。
罗马教廷和阿维农教廷互相攻击,互相开除教籍,同时向西欧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