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槃能建大义”之方便应化之义,他说:“若将修因所成为方便涅槃者,以薪尽火灭为何涅槃?”在此智者并没有提到慧远的应化涅槃。但在另一处智者亦指出,“有地论师云:方便净涅槃出经文,义立应化涅槃。”这显然是指慧远的应化涅槃。
摄论师则讲自性涅槃与无住涅槃。自性涅槃,即诸法真如尤性本自清净、无生无灭。无住涅槃,是指经过缘修转去执著,既不著生死亦不著涅槃,以转依为相,乃属智用。自性涅槃,亦可称性净涅槃,不过自体不能起用,转识成智(缘修)则缘生无漏智用,证成无住涅槃。佛住无住处涅槃,能乘本愿力任运起现无功用行广度众生。智者在其著作中并未指出摄论师具有自性涅槃、无住涅槃的概念,但在《金光明经疏》中,智者提到两种别教涅槃思想,其中的一种似与摄论师相关,其文曰:“若指中道如理为性净涅槃,中道智为圆净涅槃,同缘出世薪尽火灭为方便净涅槃。”《摄论》本来也讲诸法自性清净,即自性涅槃,类似天台性净涅槃,所以自性涅槃可称性净涅槃;无住涅槃以转依为体,是后得无漏正智之用,而无漏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即是中道智。智者所说中道智为圆净涅槃,当是指摄沦师无住涅槃;《摄论》讲佛体证无住涅槃后,乘本愿力任运起现无功用行广度众生,显然也即是指方便净涅槃。然摄论师涅槃思想在概念上虽与天台三种涅槃相似,而义理却大为不同。摄论自性涅槃单指中道如理,它是现象背后超越的基体、客观遍在的本体,其自身并不含主体意义上的般若、解脱义。故作为般若、解脱意义上的无住涅槃和应化变现,皆是后天熏生的结果,并且只有转识成智方能证显涅槃。而识是生死杂染,智是清净涅槃。既须转识成智,故不能当体即是,所以成佛不即无明,缘理须断九界。智者曾批评摄论师,“断业别起,方便化物”山,“若欲起恶化物,但作神通变现”,而不能于九界生死当体而得佛界涅槃。
总之,在天台宗看来,通教与别教的三种解脱皆是思议解脱,而圆教明三种解脱,则是不思议解脱。天台宗解释不思议解脱说:“苦道即是不思议真性解脱”,“烦恼即是实慧解脱”,“业道即是方便解脱”。所以智者认为,“行于非道通达佛道,非道者即十二因缘之三道也。通达佛道者即是不思议三种解脱”。而三种解脱之相也即三种涅槃,“真性解脱即性净涅槃,实慧解脱即是圆净涅槃,方便净解脱即是方便净涅槃”。此是天台圆教的即妄即真之涅槃观,体现了圆教不断生死而得涅槃的圆融思想。关于这种生死即涅槃的圆融思想,在天台宗著作中处处可见,如:
低头举手,积土弄砂,皆成佛道。虽说种种法,其实
为一乘。诸行皆妙,无粗可待,待即绝矣。
一切阴入即是菩提,离是无菩提,一色一香,无非中
道,离是无别中道;眼耳鼻舌身皆是寂静门,离此无别寂
静门。
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若人离贪欲,而更求菩提,譬如天与地,贪欲即菩提。净
名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这皆是表达天台无明即法性、生死即涅槃的圆融旨趣。而天台宗结合众生当下一念无明心来讲生死与涅槃的圆融,又体现了中国佛教重视从主体心的角度来谈世间即出世间的问题。
六、“一心三观”
天台宗注重止观双修,兼宏义学与禅学,是对此前南义北禅之学综合的结果。在天台宗创立以前,南方宏重义学,注重智慧解脱,而北方则专事实践,注重禅定之学。到了天台宗,则统一南北不同的佛学风格,而提出定慧双修、禅义兼宏的天台止观之学。在如何证得涅槃的问题上,天台宗即是主张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的修行方法,以期达到对涅槃的最终证悟。如智者大师就曾说: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
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
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
具足。……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若偏
修习,即堕邪倒。
这就是说,止观是证人涅槃的最急要的方法,这是因为止能消除烦恼,修养心识,使心专注于一境;而观则产生智慧,断惑证真。只有止观双修,才能证得涅槃。若偏于一边,则堕邪倒。
天台宗将止观分为三种:一渐次,二不定,三圆顿。灌顶在《摩河止观》的序文中说:“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一渐次,二不定,三圆顿。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渐,则初浅后深,如彼梯磴;不定,前后互更,如金刚宝置之日中;圆顿,初后不二,如通者腾空。”天台宗认为,这三种止观,都能达到对实相的体证,但接引的对象不同,所以才有三种止观渐顿的差别。而圆顿止观,是天台宗作为圆教证涅槃的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智者大师最成熟的止观思想,是智者独特的观行体系。圆顿止观的特点即是:初后不二,当下即是体得实相,而得实相即得涅槃。这体现了天台宗一贯坚持的生死即涅槃的圆融思想。智者在《摩诃止观》中说:
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
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
然。即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
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无苦
无集,故无世间;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纯一实相,实相
外更无别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虽言初后,
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山
这就是说,圆顿止观的对象是法性、实相,也就是中道。而法性、实相即具三干法,所以一切诸法无非中道。进而可以说止观虽缘实相,但却是透过一切诸法来体证法性实相,体证法性实相即是得涅槃。所以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这也即是不断九界而得佛界,不断生死而得涅槃。这里所说的止观已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止观。一般来说,止是心止于一境,灭除烦恼,观则有多种,如白骨观、业相观等等。天台宗认为,这都是初级的观法,是证人涅槃的准备阶段,只有“初缘实相,造境即中”的圆顿止观,才是证人涅槃的根本方法。圆顿止观中的止与观是指“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这显然是指对法性实相的直接证悟,而这就被称作证得涅槃。也就是说,悟入圆顿止观的同时就是证得涅槃。圆顿止观又称绝待止观,智者在《摩诃止观》中说:
今言绝待止观者,绝横竖诸待,绝诸思议,绝诸烦恼、
诸业、诸果,绝诸教观证等,悉皆不生,故名为止。止亦不
可得,观冥如境,境既寂灭清净,尚无清净,何得有观?
……故非言说道,非心识境。既无名相,结惑不生,则无
生死,则不可破坏,灭绝绝灭,故名绝待;颠倒想断,故名
绝待观。山
这就是说,绝待止观即是不思议圣境,人止观即人圣境、得涅槃。在绝待止观中也具涅槃三德,实际上,绝待止观只是涅槃的另一种名称,所以说:“秘密即是涅槃,涅槃即是三德,三德即是止观,自他初后皆得修人。”
圆顿止观(或者说绝待止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强凋从生命的负面悟人真理,就烦恼、无明、生死而证人涅槃。这也是圆顿止观区别于传统止观的一个重要表现。天台宗圆顿止观具体的实践方式,是观现前一妄无明阴识心,智者说:“此之观慧,只观众生一念无明心。”这是因为:“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者,但观己心则为易。”这就是说,只有众生现前一念妄心才易作为止观的对象,使得止观法门具有实际的可操性。此现前一念无明心也就是一念无明法性心,无明无性,无明即法性,这是圆顿止观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无明即法性,所以才能“初缘实相,造境即中”,于无明阴识心当下直人法性实相,即是于烦恼、无明、生死当下证得涅槃。
天台宗圆顿止观的具体修持方法就是“一心三观”。一心三观是指一心在同一时间里同时观照空、假、中三种实相。空观是观一切法自性本空;假观是观一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