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卖给别人,而这张契约的最后购买者和履行者声称,他从中还赚了一大笔
①
钱。”东印度公司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征收高额土地税。印度的封建制度,
原来是国王分封土地给封建主的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英国在印度保存和利
用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两种形式的私人土地所有制。从18世纪末以来,在
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实行“柴明达尔制”,即永久租佃制。这些地区里
小封建主和农村公社土地的继承权都被取消,土地成为包税者柴明达尔的私
有财产,农民成为佃农,柴明达尔必须向东印度公司缴纳相当于1793年实际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第820—821 页。
… Page 56…
税额的十分之九的定额土地税,若不能按期缴纳,土地就被拍卖。以后随耕
地面积的扩大和地租的提高,柴明达尔的收入相应增加,但公司税额的绝对
数未变,在印度的孟买和马德拉斯的大部分地区,农民反对没收他们的土地
给柴明达尔,因此英国殖民者在1820年实行“莱特瓦尔制”,即农民租佃制。
殖民当局剥夺公社的牧场和荒地,被认为具备充分权利的农民享有耕地所有
权,可以自由买卖、典当和继承;上层分化出的小封建主所占有的土地,也
被确认为他们的私有财产。在这些土地上耕作的农民成为佃农。取得土地所
有权的农民有义务耕种土地,而且必须向殖民当局缴纳相当全年收成三分之
一到二分之一的土地税。在印度中部的很多地区,英国殖民者在1822年实行
“不固定柴明达尔制”。它和固定柴明达尔制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税额不
固定,每隔25年到30年修改一次柴明达尔与东印度公司分配份额;二是采
用不固定柴明达尔制时,被承认的柴明达尔主要是中小封建主,而不是包税
人。新土地税制实行后,东印度公司收入增加很快,据东印度公司公布的官
方数字,19世纪50年代,在印度的纯收入中,将近五分之三来自土地。公
司征收的土地税总额,1800—1801年度为420万英镑,到1857—1858年增
加至1530万英镑。但是,英国殖民者却对水利灌溉等漠不关心,尽管殖民者
从印度农民征收的土地税“大到这样,以致劳动条件的再生产,生产资料的
再生产,都严厉地受到威胁,以致生产的扩大或多或少成为不可能的,并压
迫直接生产者,使他们只能得到维持肉体生存的最小限量的生活资料。”①
据统计,在19世纪50年代初,英国殖民者在孟加拉、马德拉斯和孟买三省
用于水利灌溉等公共工程的开支还不到全部土地税的 1%。印度农业逐年衰
落,早在18世纪末,孟加拉已经有1/3地区变成丛林;到1830年,马德拉
斯又有近1/4土地荒废。饥荒连续发生,居民大批死亡。仅19世纪上半期就
在印度连续发生了七次大饥荒,约有150万人死亡。英国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工业,迫切需要从印度获取大量的原料和粮食。英国工厂主从19世纪30年
代起就力图在印度扩大棉花、黄麻的生产,把从美国进口的棉花和从俄国进
口的亚麻,转到印度殖民地来生产。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决议,允许英国
人去印度占有土地,直接经营种植园。这样,许多英国人来印度直接投资经
营种植园,种植棉花、黄麻、蓝靛、茶叶、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从此,
从印度输出的原料明显增加。1833年—1848年间,原棉的输出额从3200万
镑增加到8800万镑,羊毛的输出额从3700镑增加到270万镑;在1849—1858
年的10年间,印度的原棉输出从178万英镑增加到430万英镑,黄麻从不到
7万英镑增加为30万英镑,大米和小麦等谷物输出总值也从85。80万英镑增
加到380万英镑。据1860年的调查,在印度从事茶叶、橡胶和咖啡种植等非
谷物类的工人达到了100万人。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为了更好地适应发
展本国工业的需要,从1848年戴贺胥任印度总督以后,颁布了取消王公特权
和兼并土地的政策。他制定了“丧失权利制”,不承认封建统治者的立嗣权,
剥夺了他们的恤养金,兼并了詹西、奥德等10多个邦,使土邦的面积约减少
了三分之一。经济矛盾加剧了政治矛盾,印度反英起义不断。1858年8月,
英国国会通过“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东印度公司,由女王直接统治;撤
销伦敦管理局,设立阁员担任大臣具体管理印度事务。印度总督又是副王,
代表女王管理印度。同年11月,印度英国总督宣布维多利亚女王的诏书“尊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58 年版,第1039 页。
… Page 57…
重当地王公的权利、尊严和荣誉”,“不干涉臣民中任何人的宗教信仰或崇
拜”,借此稳定印度上层封建阶级,分化瓦解印度民族大起义队伍。
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为了从印度获取无尽的财富,开始变印度为廉价
工业品推销市场,他们抑制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控制印度贸易垄断权。印
度原本是一个建筑在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的
国家,印度的手工棉纺织品曾经输往英国和其它国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813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英国工厂主和商人均
获得机会将商品直接运往印度。自此以后,英国工业品像洪水一样地涌入印
度,英国和印度间的贸易迅速增加。在19世纪初,殖民当局规定,英国输入
印度的货物免税或课以极低的进口税率(2。5%),而印度输往英国的货物则
课以高达50—70%的高关税;此外,印度纺织品在国内销售须交纳17。5%的
内地税,比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织品税还高出好几倍。在这样的贸易政策下,
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品激增。从1815年到1832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纺织
品总值从2。60万英镑增加到400万英镑;而印度输出的棉纺织品总值则从
130万英镑锐减到约10万英镑。从1814年到1835年,英国对印度输出的棉
织品由不足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从1818年到1836年,英国对印度输
出的棉纱增加了5200倍。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各种商品,尤其是纺织
品不仅在印度各大城市倾销,而且在海港附近、恒河领域,以及孟加拉地区
的许多农村市场上销售。19世纪中叶,印度已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品的主
要的国外销售市场。1850年,英国对印度输出总值达到802。40万英镑,其
中棉织品一项约占522万英镑,占英国对外出口总值的1/8,占绵纺织品对
外输出的1/4以上。棉纺织业当时已是英国整个经济制度的支柱,在棉纺织
业中就业的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 1/8,近1/12的英国国民收入来自棉纺织
业。因此,占英国棉纺品出口额1/4的印度市场对英国棉纺织厂主乃至英国
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印度在1813年以前还是一个出口贸易的国
家,现在则变成了贸易进口的国家。自古号称世界棉业大工厂的印度,变成
了英国棉纱和棉织品倾销的大市场。与此同时,印度的棉纺织业衰落了。号
称“印度的曼彻斯特”的城市达卡原来是印度的棉纺织业中心,约有15万人,
到1840年只有2万人,城内长满荆棘,疟疾流行,由一个繁华的城市变成了
一个贫穷的小镇;英国的蒸汽机替代了印度的纺车和织机。同样的情形在印
度其它行业也发生了,英国的玻璃、纸张、铁器、陶器等工业品也大量涌入
印度,印度手工业工场纷纷倒闭。此外,殖民者还垄断了印度鸦片、食盐和
酒的专卖。“据19世纪50年代统计,在印度全部纯收入中,七分之一来自
鸦片,九分之一来自盐。这两项,加上土地的收入,共占印度全部收入的85
%,都操纵在殖民者手中。在这些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