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国工业产值为6000万英镑,1820年增加到8500万英镑,采矿业从1800
年至1830年产量提高了50%,冶金工业增长了2倍。到19世纪20年代,德
国资本主义工业已有明显增长,莱因和威斯特发利亚的工业生产已逐渐采用
机器,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先进地区;克里菲尔、巴门、萨克森的纺织业以及
西里西亚的麻织业都有较显著的发展。交通运输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1824
年开始在内河航运用汽船;1825年成立普鲁士莱茵轮船公司。这一切均为德
国产业革命打下了基础。随着德国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取消各
邦间的关税壁垒,实行政治和经济上的统一。政治分裂使各邦之间相互征收
过境关税,各地币制、度量衡和工商条例差别很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例
如一个商人从柏林运送货物到瑞士,途中还要经过10个国家,办10次出入
境手续,上10道关税,税款总额远远超过了货物本身的价值。德国商人在国
… Page 31…
外也因得不到统一的保护而无力与英法等国商人竞争。这种状况显然对工商
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普鲁士率先进行关税方面的改革,1818年5月颁布了《关
税法》,废除国内60个关税区,实行统一税则;随后,普鲁士又与其它邦国
订立通商条约、相互协调对外贸易政策、订立统一关税条约。 1826年,北
德六个邦成立关税同盟;两年后,南德各邦也成立关税同盟。 1834年1月,
两个同盟合并,以普鲁士为盟主,包括18个邦,后来逐步扩大,除奥地利之
外所有德意志邦国都加入了进来,称为德意志关税同盟。合并后的同盟使各
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种封建关卡藩篱被取消,统一的全国市场
逐步形成,这一切不仅为德国政治统一打下了基础,也为德国产业革命铺平
了道路。
德国产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同英国、法国一样,在工业革命
的第一阶段,纺织业首先成为先进部门。麻纺织业是德国最早发展起来的工
业,当时农民普遍种植亚麻和大麻,农民的家庭副业就是制作麻纺织品,也
有专门从事麻纺织的手工业者。以普鲁士为例,1831年有252000架麻布织
机,其中35500架属于专靠织布为生的麻布织匠,其他大部分织匠或者是农
民家属在农闲时的副业,或者是农民兼乡村织匠。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依附
于包买商。到1839年,在普鲁士境内已经有 11个生产亚麻纱的工厂;1837
—1846年期间,采用机器生产的亚麻织厂由5个增加到14个; 1834—1838
年的四年间,在萨克森出现了40个较大的纺织厂,开姆尼斯成为当时棉纺织
业的中心。棉纺织业所用原料主要是从英国进口,如 1834—1835年间关税同
盟境内输入的棉花,就从155156公担增加到340969公担。到1846年,在关
税同盟各区已有313个纺纱厂和750274个机械纱锭。但是,当时棉纺织业厂
工作的工人人数仅有2327人,因为织布生产主要仍由家庭手工业者或分散的
手工工场进行。德国在产业革命的初始阶段远远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工场手
工业和小手工业者的生产在工业中占主导地位;蒸汽机在19世纪30年代的
德国工业中还看不到。德国还是一个以农立国,农业人口占70%以上、农业
产值占工农业产值70%以上的农业国。 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工业发展
加快,工业各部门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机器和新技术。 1837年和 1844
年,在柏林和开姆尼斯先后设立机械制造厂。到1847年,仅普鲁士已有蒸汽
机1100多架。19世纪初,全德仅有少数工厂,到40年代,仅普鲁士就拥有
各种大小手工工场和工厂约7。80万家,到40年代中期,工人人数约70万人。
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就是工人力量壮大的结果。 19世纪40年代,
德国对煤田开始较大规模开采,资本主要来自科伦的商人。 1846年,开采
鲁尔煤矿时采用了资本主义的公司经营方式。到 1850年,德国的煤产量已达
700万吨。冶金行业从40年代以来也开始有了发展,1840年德国冶金产量为
14。30万吨,到1850年则达到20。80万吨。1847年,在普鲁士拥有227座高
炉,其中有32座高炉采用煤炭作燃料,在鲁尔甚至出现了使用焦炭的高炉。
交通运输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普鲁士在1835年开始修筑铁路,到1845
年全德铁路总长为2131公里,1850年达到6044公里。1837年和1847年又
先后创办了汉萨汽船公司和汉堡——美洲汽船公司。德国产业革命以来,科
技发明与创造也迈入新的里程。1837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分析了土壤的化学
成分的组成,提出了合成肥料理论。19世纪50年代,氮肥、磷肥、钾肥的
生产技术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1833年德国教授高斯和韦伯发明
了输电能力技术,1836年韦伯向来比锡——德累斯顿铁路提供发明,没有被
… Page 32…
采纳,而同一年美国人摩斯的发明被采用了。但是,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
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技术发明的
涌现和新兴工业的诞生。
“普鲁士道路”推动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
高了农艺技术、扩大了耕作面积。19世纪初有30%以上的耕地是休耕地,1850
年休耕地仅为15%;“1816—1849年,德国牲畜头数增长很快,其中马匹由
120万头增加到152万头,牛由400万头增加到530万头,绵羊从800万头
①
增加到1620万头,猪从140万头增加到240万头”。 “普鲁士道路”为德
国进入产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即历史学派。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年)是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和直接先驱者。
李斯特的主要经济著作是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李斯特
的整个经济学说是围绕反对自由贸易政策、主张保护关税政策,因而李斯特
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代表。李斯特认为古典经济学派的根本缺点就是所谓世
界主义和忽视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因此政治经济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如何发
展本民族经济,它应“是这样一种科学,它正确地了解各国的当前利益和特
有环境,它所教导的是怎样使各个国家上升到上述那样的工业发展阶段,怎
样使它同其他同样发展的国家结成联盟,从而使实行自由贸易成为可能,并
②
从中获得利益”。李斯特提出了生产力理论为贸易保护辩论,按照李斯特的
观点,向外国购买廉价商品,初看起来似乎会合算一些,但是这样做的结果,
德国的工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德国将长期处于落后和从属于外国的地位。
“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足以抵偿损
失而有余,由此使国家不但在物质财富的量上获得无限增进,而且一旦发生
战争,可以保有工业的独立地位。工业独立以及由此而来的国内发展,使国
家获得了力量,可以顺利经营国外贸易,可以扩张航运事业,由此文化可以
①
提高,国内制度可以改进,对外力量可以加强。”李斯特还提出了经济发展
阶段的理论。他写道:“从经济方面看来,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各发展阶段:
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②
李斯特认为德国正处于第四发展阶段,幼稚工业应当实行关税保护,到第五
阶段就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威廉·罗雪尔(1817—1894年)、布鲁诺·希
尔德布兰德(1812—1878年)和卡尔·克尼斯(1821—1899年)是政治经济
学历史学派创立者。罗雪尔在